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初步掌握和分析2011-2015年铜川市市售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水平,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高危食品,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于2011-2015年连续在铜川市餐饮服务环节中采集12大类795份食品样品,依据《陕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指定的方法对食品样品进行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12大类795份样品中共检出各类致病菌62株,总检出率为7.80%,2011-2015年的检出率分别为7.66%、8.21%、9.01%、7.55%和6.67%.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生肉类31.15%、凉拌菜25.93%、地方特色食品16.22%、流动早餐6.67%、熟肉制品5.92%、速冻米面制品2.50%、餐饮食品-米面制品2.20%、婴幼儿食品0.91%、糕点及饼干、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冷冻饮品、酱及酱制品未检出致病菌.不同种类食品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沙门菌2.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89%、金黄色葡萄球菌3.02%、阪崎肠杆菌0.13%、蜡样芽胞杆菌0.75%、志贺菌未检出.在不同种类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高于其它食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生肉类中的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4.75%;凉拌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1.11%;地方特色食品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最高,为5.41%.结论 铜川市2011-2015年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一定污染,其中沙门菌污染的生肉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凉拌菜及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地方特色食品是高危食品,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自2020年2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力度的加强,大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肺纤维化是冠状病毒肺炎的后遗症之一,其不仅引起呼吸困难和肺功能指标的恶化,还具有死亡率高、预后不良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通过介导参与肺纤维化进程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与迁移,影响肺纤维的发生发展。基于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药方剂对肺纤维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基于VEGFR和FGFR探讨中药对COVID-19后遗症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通过构建VEGFR和FGFR靶点的对接模型,以原配体-CDCOKER ENERGY打分值的80%为阈值筛选方剂中的活性成分,并寻找其来源中药。通过检索成分命中率高于30%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信息,构建中药-归经网络及中药-功效网络,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2首、《中医疫病名方精选》中9首针对疫病恢复期的方剂,探讨了中药方剂治疗肺纤维化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VEGFR和FGFR靶点筛选获得潜在抗肺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分别为959,1 047个。VEGFR和FGFR靶点成分命中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为黄芩、南沙参、半夏、薏苡仁、陈皮、白扁豆、白芍、桑叶、党参、玉竹、芦根、柴胡、黄芪、人参、西洋参、玄参、当归、丹参。分析上述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信息可知,治疗肺纤维化的中药主归肺(degree=14)、脾(degree=8)经,功效以补虚(degree=9)为主。结合恢复期推荐处方进行分析,上述中药在恢复期方剂中均有出现,其中以气阴两虚处方与补中益气汤命中中药数目最多。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证候为湿热蕴肺,内蕴邪热久羁,易于耗气伤津,临床观察显示,恢复期患者多处于余邪未尽、正气尚未恢复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结合该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此阶段,应当注重扶正祛邪,健脾益肺,进而缓解病毒导致的肺纤维化症状。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恢复期后遗症肺纤维化提供数据参考,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益生菌对成人溃疡性结肠炎(UC)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在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详尽的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查找益生菌治疗成人UC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9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其中6篇文献评估了益生菌诱导活动期UC缓解的疗效,共计458例患者(益生菌组228例,安慰剂组230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组缓解率47.4%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缓解率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1,95%CI:1.04~1.65,P=0.02)。3篇文献评估了益生菌预防静止期UC复发的疗效,共计284例患者(益生菌组147例,安慰剂组13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组预防率59.2%,安慰剂组预防率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CI:0.90~1.33,P=0.37)。安全性方面益生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2%,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69~1.46,P=0.99)。结论益生菌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活动期UC较安慰剂可显著提高缓解率,但并不能减少静止期UC的复发率。益生菌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安慰剂组相当,安全可用。  相似文献   
34.
患者,男,47岁,因间断抽搐伴意识恍惚、恶心、呕吐、大汗6 h于2011年6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 h在田中劳作喷洒有机磷农药约1 h后回家,饮少量白酒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抽搐伴大汗,意识恍惚症状。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对手术切断坐骨神经的家兔体内损伤神经修复的影响,探索生物羊膜对损伤神经修复效果。方法外科手术切断25只家兔双侧坐骨神经,再进行神经端-端缝合;采用同体对照法,实验组(右侧)神经切口缝合处包裹冻干生物羊膜,对照组(左侧)缝合处不用羊膜包裹;缝合皮肤,术后8周观察结果。结果大体肉眼观察:神经切口包裹羊膜的实验组神经愈合形态良好,未见神经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未见瘢痕与神经瘤形成;对照组中12例神经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1例有直径2.6mm的神经瘤形成。显微观察:实验组神经纤维生长情况良好,修复后的神经纤维形态结构正常;对照组可见部分恢复不良的纤维。神经纤维计数:实验组神经纤维再生修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冻干生物羊膜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及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方法 选择我院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并观察患者手术前、中、后产妇的血压、脉搏、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其自身对疼痛的感受情况.结果 本组200例剖宫产病例中,150例(75.00%)未用辅助药物顺利完成了手术,18例(9.00%)仅给以少量地西泮及氯胺酮后也完成了手术.结论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产妇手术前、中、后的血压、脉搏稳定,自身对疼痛的感受情况良好.说明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止痛效果可靠,腹肌松弛效果良好,血压较易控制等优点,但我们发现也存在着麻醉不完全、血压下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09年1月-2011年3月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全麻复合腰-硬膜外麻醉组(b组),观察麻醉不同时间点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术后2h两组CD3+和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a组CD4+显著降低,b组CD4+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结论:全麻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12C6+离子束照射对人淋巴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 将人淋巴细胞Peng-EBV按照射剂量分为0.1、0.5和2.0 Gy组,未照射为对照组。使用12C6+离子束进行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3~0.5 Gy/min。利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分析受照淋巴细胞的蛋白质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通路分析。结果 在4组样品中共鉴定到5 158种蛋白质,与对照组相比,0.1 Gy组差异蛋白质有91种,0.5 Gy组有191种差异蛋白质,2.0 Gy组有68种差异蛋白质;3组共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11种,其中,7种蛋白质表达上调,4种下调。对3个剂量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蛋白质主要与生物代谢及其调节过程、蛋白结合以及催化反应过程等有关,纤维黏连蛋白-1(FN1)和热休克蛋白1B(HSPA1B)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关键性节点。结论 不同剂量重离子照射诱导人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发生改变的机制不同,而且SZT2、FN1、HSPA1B蛋白质可能在重离子照射的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重离子诱发辐射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7至9月, 选取某三甲医院252名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放射组并依据工种、工龄分为不同亚组, 以同期岗前体检拟从事放射工作的107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 收集研究对照信息, 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统计分析各组间检测结果。结果放射组"dic+r"率、染色体总畸变率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Z=2.59、3.74、9.99, P<0.05);不同工种间"dic+r"率、ace率及染色体总畸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8.17、11.39, P<0.05), 其中介入放射学组的"dic+r"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χ2=2.90, P<0.05), 核医学组的ace率及染色体总畸变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χ2=2.81、3.19, P<0.05);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介入放射学组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χ2=7.66, P<0.05)。不同工龄组间染色体畸变水平及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影响小鼠骨辐射诱导电子顺磁共振(EPR)信号检测的因素。 方法 将小鼠股骨去除软组织和骨髓,干燥,制成股骨段,经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剂量率为5 Gy/min,照射剂量为10 Gy和50 Gy。检测不同干燥程度、检测方向、微波功率和叠加次数等条件下骨EPR的信号强度。 结果 降低骨样品含水量、设置合适的微波功率、增加叠加次数均可以增加样品信号强度,且不同检测方向下同一份样品的信号强度有一定差异。 结论 适当的样品预处理和检测参数设定可以提高骨EPR检测的灵敏度,样品多方向检测并取平均值可减弱骨样品不均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