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比较临时气囊漂浮电极不同静脉心脏起搏途径的植入及起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80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股静脉)、B组(右锁骨下静脉)、C组(左锁骨下静脉)、D组(右颈内静脉)各20例,各组应用相应的静脉穿刺途径植入临时气囊漂浮电极进行右心室起搏,对4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时间、电极植入至成功起搏时间、电极植入深度、成功率、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B组、C组静脉穿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D组穿刺时间最短;②B组、C组、D组电极植入至成功起搏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A组起搏电极植入深度最深,为(63.11±2.33)cm(P<0.05),B组、C组、D组电极植入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④A组成功率最高(100%),B组、C组、D组各有1例换用其他途径。各组比较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4种临时气囊漂浮电极静脉心脏起搏途径均安全有效,但右侧颈内静脉途径电极植入时间短,起搏迅速,并发症少,更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2.
刘铁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长春名医。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主任,中共党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会委员,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电离辐射后十二指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KGF在肠道损伤中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昆明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给予照射,照射组与治疗组给予剂量率为0.678 Gy/min、吸收剂量8 Gy的腹腔γ射线照射;治疗组在照射前2 d及照射后3 d均腹腔注射KGF,给药量为6 mg/kg。照射后第15天处死小鼠,取十二指肠组织做病理切片并观察病理表现;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KGF、CTGF及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十二指肠肠绒毛、隐窝结构完整,排列整齐;照射组十二指肠出现绒毛萎缩、变短或脱落,部分腺窝和绒毛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治疗组肠绒毛组织结构完整,腺窝可见少量凋亡细胞。照射组十二指肠组织中KGF、CTGF、Bcl-2基因表达量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5.55、-6.55、-6.69,均P < 0.05)。与照射组相比,治疗组CTGF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Bcl-2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20.96,均P < 0.05)。 结论 KGF可能通过下调CTGF基因修复电离辐射造成的损伤,并且可能通过调节Bcl-2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来降低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小剂量137Cs 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照射组大鼠采用137Cs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353 mGy/min,每天累积照射0.083 3 Gy,每3天累积剂量为0.25 Gy;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照射前1 d和照射开始后第3、6、9、12 d收集大鼠尿液,对照组与照射组开始照射后第6 d同步收集尿样。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大鼠尿样进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法,分析对照组与各剂量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后,各剂量亚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发生了变化,各剂量组共发现了5种共同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糖类、瓜氨酸、牛磺酸、柠檬酸盐和尿嘧啶。4个剂量亚组大鼠尿中5种差异代谢物相对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牛磺酸相对水平与累积剂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可造成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扰动。  相似文献   
25.
王艳飞  任越  贾新未 《临床荟萃》2011,26(3):207-207
患者,女,23岁。主因周身乏力、呼吸困难、咳痰20天,加重2天于2010年7月21日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既往2岁时即发现左下肢红褐色斑块。患者于入院20余天前出现周身乏力、呼吸困难、咳痰症状,就诊于天津某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7×10^9/L,中性粒细胞0.875,体温39.2℃,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好转不明显,出院后呼吸困难症状加重,上一层楼需要休息2次,每次10余分钟,  相似文献   
26.
1病历报告 患者,男,31岁,因呕吐、晕厥、呼吸困难、昏迷、抽搐及皮肤青紫2h,于2011年4月6日入院。6h前连续两餐进食大量韭菜馅水饺,家中另2人同时进同样食物1餐,无出现症状。2个月前心电图正常。既往无与此次发病相关情况史,无心前区疼痛、晕厥及抽搐史。否认药物过敏史等。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应用普通造影导丝代替交换导丝进行指引导管交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需行PCI治疗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交换导丝组应用泰尔茂超滑交换导丝,普通导丝组应用泰尔茂普通超滑导丝。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取交换导丝或普通导丝沿造影导管送入主动脉根部并撤出造影导管留置导丝过程的透视时间(PT1)、送入至撤出造影导管时间(T1);PCI术前沿留置交换导丝或普通导丝送入PCI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的透视时间(PT2)、送入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时间(T2);总透视时间(PT):PT1与PT2之和;总的时间(T):T1与T2之和;两组的费用、并发症情况。结果普通导丝组PT1、T1、PT、T2、T均显著短于交换导丝组(P<0.01);普通导丝组PT2明显长于交换导丝组(P<0.01);交换导丝组费用明显多于普通导丝组;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治疗时,应用普通超滑导丝代替交换导丝进行指引导管交换所用透视时间少,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安全性与交换导丝相当。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利用高通量mi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人外周血中辐射敏感的miRNA分子,为辐射损伤提供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采集健康成年男性的外周血,给予0.2 Gy和2.0 Gy 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6 h提取总RNA,应用高通量miRNA测序手段获得差异的miRNA,q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的miRNA,通过mirdbV6和Target Scan7.1数据库预测共同差异miRNA的靶基因,并进行KEGG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人外周血经不同剂量 γ 射线照射后6 h,0.2 Gy组差异miRNA有10个,2 个表达上调,8 个表达下调;2.0 Gy作用后共鉴定出9 个表达上调、12 个表达下调miRNA分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有5个miRNA在2个剂量组均发生显著变化。RT-PCR实验结果表明有4个miRNA,miR-23c、miR-1287-5p、miR-219a-3p、miR-320d与测序结果一致。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在2个剂量组均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参与调控MARK、RAS、P53、RIG-I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凋亡、DNA损伤修复及免疫调控。结论 miR-23c、miR-1287-5p、miR-219a-3p、miR-320d分子有望成为辐射损伤新的血液标志物。  相似文献   
2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发展迅速,形势严峻,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与"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存在密切联系。"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对病毒、细菌等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度免疫反应。当病毒攻击机体时,刺激分泌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趋化因子(C-X-C motif chemokine,CXCL)等,进而引发细胞因子级联反应。随着炎症因子渗出,多种细胞因子在组织、器官中异常升高,干扰免疫系统,造成机体过度免疫应答反应,引起肺部细胞的弥漫性损伤,肺部出现纤维化,且导致多器官损伤,严重则可能导致死亡。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通路主要用于合成炎症介质,可介导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IFN等,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及消退均有密切联系。因此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有助于抑制机体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细胞因子风暴"。该研究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关键靶点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筛选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TCMD 2009)。选择匹配值(fit value)大于0.7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对活性成分来源中药进行频数统计,结合《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中药方剂进行分析,获取对"细胞因子风暴"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方剂。结果显示,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具有抑制作用的成分为厚朴木脂体Ⅰ、忍冬苦苷、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中药为厚朴、生姜、金银花、大黄、丹参、黄芩、栀子、人参、牛蒡子、绵马贯众、赤芍、山药。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剂进行分析,发现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肺排毒汤、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对花生四烯酸通路具有潜在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缓解"细胞因子风暴"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该研究旨在为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并为探索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及方剂的治疗机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支架释放压力与冠脉出现无复流的相关性.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行PCI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支架释放压力的大小分为2组,常规压力组,支架释放压力<1 823.4kPa(18atm),共54人;高压力组,支架释放压力≥1 823.4kPa(18atm),共49人.对其支架释放后的即刻血流进行TIMI分级,评价支架释放压力与无复流的相关性. 结果 高压力组患者较常规压力组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无复流的现象明显增多(P<0.05),有统汁学意义.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择期PCI术,较高压力释放支架出现无复流现象高于常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