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67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探讨步行速度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 5 5例患者进行 10m最大步行速度(MWS)的评价、简式Fugl Meyer法下肢运动功能评价 (FMA L)、Motricity指数下肢评价 (MI L)、Berg平衡评价 (BBS)和FIM的转移和行进能力评价 (FIM A)。另选择 10例年龄相仿健康成人进行 10m最大步行速度评测作为标准对照值。按实用步行速度的要求将患者分成 3组。用Pearson相关分析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低速组患者的MWS与其MI L、FMA L、BBS和FIM A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 (r =0 5 81-0 770 ,P <0 0 5 ) ;而中速组和快速组的MWS与其MI L、FMA L、BBS和FIM A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r =0 0 16-0 3 80 ,P >0 0 5 )。步行速度达到 44 8m /min(或标准值的 41 3 % )以上时 ,步行速度与平衡、肌力、运动模式和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明显被消弱。结论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上是一个独立的变量。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运重建状况。方法对比分析26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STEMI组)和189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NSTEMI组)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院内血运重建情况。结果与NSTEMI组比较,STENM1组患者男性比例多,平均年龄相对偏小,典型胸痛症状比例高,血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STEMI组患者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比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病变、≥90%严重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比例、IRA闭塞的侧支循环开放率均明显高于STEMI组(P<0.05,P<0.01);而IRA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TEMI组住院期间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类似。结论老年NSTEMI患者临床合并症较多,冠状动脉病变较重,血运重建比例低。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3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病死率、HCM相关死亡因素、心功能状态、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脑卒中发生情况及抗凝药物应用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做出生存曲线,分析房颤对H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467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81.5%,随访时间6个月~10a;其中123例(26.3%)有阵发性或永久性房颤;随访结束时死亡42例,其中HCM相关死亡31例;房颤患者心功能Ⅲ~Ⅳ级(55.3%)比例高于无房颤患者(21.8%)(P<0.01),脑卒中发生率(22.0%)高于无房颤患者(2.3%)(P<0.01)。结论房颤可增加HCM患者脑卒中发生概率,降低患者心功能状态,降低HCM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5.
<正>自从心电图应用于临床以来,心电轴是心电图诊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电轴的改变有助于识别心室肥厚、束支阻滞、心功能不全等。QRS-T夹角与QRS电轴、T波电轴密切相关,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6.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ey catheter ablation ( RFA )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T) originating from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Methods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and RFA were performed in 9 patients (4 female)with focal AT originating from the LAA. Atrial appendage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AT. P waves were classified as negative, positive, isoelectric, or biphasic. Results The mean age was (21 ±9)years. AT occurred spontaneously or was induced by isoproterenol infusion rather than programmed extrastimulation and burst atrial pacing. A characteristic P-wave morphology and endocardial activation pattern were observed. Positive P-wave in inferior leads was seen in all patients, upright or biphasic ( +/- )component P wave was observed in lead V_1, isoelectric component or an uptight component P wave with low amplitude ( < O0 1 mV) was seen in lead V_2 - V_6. Earliest endocardial activity occurred at the distal coronary sinus (CS) in all patients. The earliest endocardial activation at the successful RFA site occurred (36. 7 ± 7.9 ) ms before the onset of P wave. RFA was successful in all 9 patients immediately post procedure. AT reoccurred in 2 patients within 1 month post RFA and AT disappeared post the 2nd-RFA. AT re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terminated after the 3rd RFA. At the final follow-up ( 12 ± 5 ) months, all 9 patients were free of arrhythmias without antiarrhythmic drugs. Conclusions The LAA is an uncommon site of origin for focal AT. The characteristic P wave and activation timing are suggestive for focal AT originating from the LAA. LAA focal abl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focal AT originating from the LAA. 相似文献
87.
任学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8):1245-124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要增加医院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雌二醇、孕酮对去势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调节。方法:雌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5组,鼠龄35 d时除选取1组保留卵巢作为空白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外,其余4组均去势,从鼠龄40 d开始注射药物,分别注射生理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合应用以及麻油,每5 d注射1次,共150 d。油镜下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空白对照组与苯甲酸雌二醇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油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均有明显下降,与其它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己酸羟孕酮组和苯甲酸雌二醇与己酸羟孕酮联合应用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合应用均可以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 探讨通用钢丝支撑的导线(Solia S60)在三维引导鞘支撑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入选,在三维引导鞘支撑下应用Solia S60电极行LBBaP,记录术中电极导线的参数,QRS波形态及时限,LBBaP时V5导联左室达峰时间、透视时间及术中并发症等,比较术后随访中起搏参数、QRS时限等变化。结果 15例中12例(80%)成功应用Solia S60完成LBBaP,手术时间(87.73±24) min;术后QRS波时限与术前相比无差异[(120.17±9.3)ms和(119.25±26.5)ms,P>0.05],术后随访电极阻抗相对稳定[单极(418.4±92.0)Ω,双极(642.3±103.9)Ω]。失败3例,1例为巨大右房,1例为复杂解剖异常,此2例改为普通起搏;另1例为术中出现停搏之后心室颤动,改为间隔起搏。结论 钢丝支撑的导线在特殊鞘支撑下行LBBaP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