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6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该研究旨在揭示血清标志物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基础血清Gal-3水平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共152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0例(72.4%),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2例(27.6%)。入院后手术前经深静脉采集血液样本冻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基础血清Gal-3水平,同时采集基线临床、实验室资料,建立样本库。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随访,判断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并记录。结果:基础血清Gal-3水平在阵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9.06, 41.60)vs. 8.88(3.14, 53.12)μg/L,P=0.582]。随访时间为(340.9±145.8)d,心房颤动复发共42例(27.8%),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3例(31.0%),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9例(26.6%)。心房颤动复发组血清Gal-3水平高于维持窦律者[38.52(3.65, 220.73)vs. 4.00(0.22, 13.69)μg/L,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al-3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009,95%CI:1.005~1.014,P0.001)。结论:心房颤动复发组血清Gal-3水平高于维持窦律者,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帮助临床医生筛选更适合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并使其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急性前壁心梗而且在30天内行冠脉造影的42例病人,其中12倒入院时心电图合并下壁导联阿段压低,30例无下壁导联ST段压低。通过比较两组冠脉造影的结果以及对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与V1-V6及I、avL导联ST段抬高的直线相关关系。得出结论:急性前壁心梗早期下壁ST段压低代表高侧壁ST段抬高的镜像反应,提示对角支开口近端前降支病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研究Carto系统与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消融室性期前收缩(PVC),全面评价两种方法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患者371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222例。按不同射频消融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传统组)94例,Carto系统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Carto组)277例。比较两组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费用等;分析不同年度两组手术患者的例数、比例及总成功率。结果消融功率、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在传统组与Carto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组消融温度较Carto组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传统组比较,Carto组手术成功率增加(85.11%vs.93.14%),住院费用也增加[(24044.37±6059.74)元vs.(41324.02±25773.0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2011年相比,2012年和2013年应用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84.47%vs.45.90%和88.89%vs.45.90%,P均0.01),同时2013年总手术成功率较2011年显著增加(94.04%vs.80.33%,P0.01)。结论 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较传统电生理方法可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是当前PVC消融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特发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左心功能。方法:研究纳入50例特发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以及20例健康人群对照。两组对照进行基线的普通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左心室短轴应变、左心室圆轴应变及左心室长轴应变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识别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早期隐匿的左心室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5.
从治疗心动过缓的永久心脏起搏器到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所致猝死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再到改善心力衰竭(心衰)的心室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P/CRT—D),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CIED植入量迅速增长,相关并发症也备受关注。一系列研究显示,CIE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医疗费用的增加和长期病死率密切相关,这使并发症的预防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As)心电图表现为V_2导联R波缺失(V_2导联R波小于V_1和V_3导联R波)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因流出道VAs行射频消融治疗的8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纳入其中7例VAs心电图表现为V_2导联R波缺失的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事先进行了右室流出道(RVOT)的激动标测,射频消融成功4例,均在RVOT前间隔消融成功,另外3例先后进行了RVOT、LVOT和冠状静脉激动标测,于左冠窦(LCC)消融成功1例,其余2例失败,1例无法深入心大静脉,另一例前室间静脉放电后患者疼痛,所有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5例即刻消融成功的患者无复发。结论心电图表现为V_2导联R波缺失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消融成功率偏低,标测的最早激动点位于RVOT、LCC和前室间静脉,消融成功的靶点位于RVOT前间隔和LCC。  相似文献   
107.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对其长期随访。随访终点包括是否发生新发心房颤动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共入选198例患者,42例(21.2%)在随访过程中检测到新发心房颤动,平均25.12个月,范围3~47个月,新发心房颤动患者的CHADS2评分[(2.05±1.08)vs.(1.28±1.12),P0.001]和CHA_2DS_2-VASc评分[(3.59±1.54)vs.(2.74±1.44),P=0.001]显著高于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P=0.005)、左心房增大(P=0.0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新发心房颤动组的心力衰竭住院率(RR=4.697,P=0.005)、脑卒中发生率(RR=5.114,P=0.033)高于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组。结论:年龄和左心房扩大是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新发心房颤动可增加患者的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9.
通过比较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时间间期 ,分析峡部时间间期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选择 1996~ 2 0 0 2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典型房扑患者 30例 ,男 2 3例、女 7例 ,年龄 4 7.85± 9.35岁 ,采用解剖和影像定位法 ,在冠状静脉窦口持续起搏下消融峡部。结果 :2 9例消融成功 ,达到双向传导阻滞的标准 ,成功率 96 .6 7%。消融后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 (SAH1 2 )和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 4的时间间期明显延长 (14 0 .4 7± 2 0 .4 8msvs73.82± 13.0 1ms ;138.17± 15 .5 5msvs77.6 3± 8.36ms ,P <0 .0 0 0 1)。 2 9例中有 17例在完全性传导阻滞前可以记录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 ,峡部不完全性传导阻滞时SAH1 2 比术前增加 4 5 .4 9%± 8.7%。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增加≥ 5 0 % ,预测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灵敏度 10 0 % ,特异度 83.3%。结论 :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分析是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雌二醇和孕酮对去势小鼠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以及二者联用替代疗法对卵巢切除小鼠淋巴结T、B淋巴细胞数量、形态的影响,从而探讨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雌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5组,小鼠35d时选取4组切除卵巢,术后5d开始,分别注射生理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用及麻油,每5d注射一次,共150d。剩余的1组为保留卵巢空白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应用MIAS-2000系统分别测定淋巴结内T、B淋巴细胞在特定居住区内的细胞密度。电镜下观察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内T、B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苯甲酸雌二醇或苯甲酸雌二醇与己酸羟孕酮联用对淋巴结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有抑制作用,但是可以刺激淋巴结B淋巴细胞增殖(P<0.05)。己酸羟孕酮单独使用可以刺激淋巴结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抑制淋巴结B细胞增殖(P<0.05)。结论苯甲酸雌二醇可以增强体液免疫而抑制细胞免疫,己酸羟孕酮可以增强细胞免疫而抑制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