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控制性降血压开颅手术处理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以减少术中出血及动脉瘤破裂。方法 对11例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手术中控制性降血压,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监测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其中3例后来增加了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结果平均动脉压(MAP)降至7.44±1.92kP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脑血管顺应指数(CI)与其呈线行相关,rSO2较降压前稍升高,P=0.1567,当MAP降至4kPa,各指数改变非常显著。MAP在7.44±1.92kParSO2改变不明显。结论MAP在7.44±1.92kPa是本组安全的降压水平。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比较5种危重症评分工具对心脏外科术后再入ICU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果。 方法 选择184例心脏术后转出ICU后再入ICU患者,使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SCORE)、早期预警评分(EW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早期预警评分结合乳酸评分(EWS-L)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各评分的校准能力,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各评分工具区分死亡与否的能力。 结果 共30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EuroSCORE、APACHEⅡ、EWS、EWS-L预测死亡例数的95%CI包括全组实际死亡例数,表现出较高的校准度。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5种评分工具预测死亡例数与实际死亡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EWS-L评分的区分度最好(AUC=0.794),当EWS-L得分为6.45分时,约登指数为0.534,预测值最大。 结论 对心脏外科术后再入ICU患者,建议使用EWS-L评估患者死亡风险,并可通过死亡风险因素分析进一步改良现有的危重症评分工具,以提高其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损伤对SD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经幕下和眶上裂切断和修复动眼神经,术后通过前庭眼反射评估眼外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恢复程度,经右侧上直肌注射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内神经元分布,进行动眼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 经眶上裂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其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经幕下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结论 动眼神经损伤部位距离眼外肌越近,最终的神经功能恢复就越好,这与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部位时的迷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4.
背景与目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全切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是颅底外科的难题之。本研究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血管和神经的保护,进一步减少并发症.以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采用经翼点入路对35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对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保护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SimpsonⅠ级切除22例(62.9%),SimpsonⅡ级切除9例(25.7%),SimpsonⅢ级切除4例(11-4%),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或视野缺损的22例中,术后明显好转16例,术后轻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经积极治疗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术中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是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全程微血管减压与传统减压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不同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9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减压组186例,行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减压;全程减压组112例,行面神经根全程减压。对比分析2组病人术后2周的手术效果。结果传统减压组症状完全缓解172例(92.5%),明显减轻3例(1.6%),无效11例(5.9%);全程减压组症状完全缓解110例(98.2%),明显减轻2例(1.8%)。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根全程减压,并隔离所有可疑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术后早期症状完全缓解率是衡量手术成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6.
目的三叉神经痛极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三叉神经痛疗效,并就其病因及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所有年龄小于18岁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0.5~7年,治疗有效率94.1%,未出现脑出血,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青少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血管压迫引起,但责任血管类型与成人不同,静脉压迫及混合压迫占有重要比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青少年三又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重视静脉处理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30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近期疗效满意,1例症状复发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迅速有效地改善症状,脑脊液通过瘘孔进入生理性循环,可避免感染和过度分流,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8.
脊髓电刺激增加脑血流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脑血管的交感和副交感通路探讨脊髓电刺激(SCS)对脑血流影响的机制。方法SD大鼠分5组:对照组(n=14,不对神经纤维和神经节作任何手术处理)、V1组(n=9,切断双侧鼻睫状神经及其副交感节后纤维)、SCG组(n=8,切断双侧颈上神经节)、V1 SCG组(n=9,切断双侧鼻睫状神经及其副交感节后纤维和双侧颈上神经节)、假手术组(n=11,手术暴露双侧鼻睫状神经及其副交感节后纤维和双侧颈上神经节,但不切断神经纤维或神经节);给予大鼠SCS,并用激光多普勒(LDF)实时记录脑血流。结果SCS时LDF测量值的变化在对照组、V1组和SC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1 SCG组,SCS的升脑血流效应被明显抑制。结论SCS的升脑血流效应可能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双重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8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急症,有80%~85%的患者是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9例患者在介入栓塞后根据Hunt-Hess分级不同分为4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每组内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腰大池引流治疗与腰穿放脑脊液、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Hunt-HessⅢ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早期生活自理病例比例高,在Hunt-HessⅣ~Ⅴ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低(P<0.05).结论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治疗前Hunt-HessⅢ级和Ⅳ~Ⅴ级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