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22篇 |
中国医学 | 52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磷酸苯丙哌啉是兼具外周和中枢作用的非成瘾性镇咳药,毒性小,疗效高,目前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镇咳药.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血清中苯丙哌啉的测定方法,并对十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生物利用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性好,重现性高,操作简便易行.直线回归方程Y=0.00194X+0.02,相关系数γ=0.9998,三浓度水平的血样加标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6.6%±6.37;91.1%士2.49;91.47%±2.12.日内、日间变异系数为2.3%~7.0%,最低检出限20ng/ml(进样20μl). 相似文献
12.
“五术降糖”方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现代人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我们从1999~2001年3年的时间里,运用自拟五术降糖方治疗糖尿病属中医肝肾两虚兼湿浊型的患者60例,取得明显疗效。并以随机原则设对照组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味治疗外感热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感热病为临床多见 ,如果治疗不当可使外邪由表及里 ,由轻到重 ,变生它证。 1999年 1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笔者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内兼郁热证 6 0例 ,并以随机原则设对照组 30例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治疗组男 5 1例 ,女 9例 ;年龄最大 5 6岁 ,最小 17岁 ,平均 4 1.2岁。对照组男 2 7例 ,女 3例 ;年龄最大 5 7岁 ,最小 15岁 ,平均 39.7岁。两组病人均无其它严重疾患。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外感热病中的风寒束表证 ,主症为 :发热 (… 相似文献
14.
15.
马尾松花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花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1)、单硬脂酸甘油酯(2)、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3)、对羟基苯甲醛(4)、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5)、3,3',5,5',7-五羟基二氢黄酮醇(6)、双氢山奈素(7)、对羟基苯甲酸(8)、3,4-二羟基苯甲酸(9)、山柰酚(10),丁二酸(11).结论 化合物2~11均为首次从马尾松花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17.
<正> 滋养细胞疾病是由绒毛滋养叶病态增殖的一组疾病,可分为良性葡萄胎、恶性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本文就B超对该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讨论如下。1 资料和方法我院在1992年6月~1997年6月间,B超诊断出滋养细胞疾病的住院病人72例,其中良性葡萄胎63例,侵蚀性葡萄胎9例。采用SAL-32B型及Aloka-SSD630线阵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病人适当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方反复多次作纵横斜切面探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子宫腔内、肌壁间、浆膜层有无病灶,以及双侧卵巢情况。对已确诊为滋养细胞疾病者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B超,动态观察子宫及病灶变化,以判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地榆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地榆炭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28-去甲乌索-12,17-二烯-22-酮(1)、3β,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β-D-葡萄吡喃糖苷(2)、3β-O-α-L-阿拉伯糖基-乌索-12,19(29)-二烯-28-酸(3)、3β-O-α-L-阿拉伯糖基-乌索-12,18-二烯-28-酸(4)、3β-羟基-乌索-12,19-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苷(5)、3β-羟基-乌索-12,18-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苷(6)、3β-O-α-L-阿拉伯糖基-乌索-12,19(29)-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苷(7)、3β-O-α-L-阿拉伯糖基-乌索-12,19-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苷(8)、3β-O-α-L-阿拉伯糖基-乌索-12,18-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苷(9)、3,4′-O-二甲基逆没食子酸(10)、没食子酸(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榆皂苷元V,化合物2、5首次从地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异黄酮类化合物乙酰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的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并进行神经生物学评分.结果 乙酰葛根素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乙酰葛根素能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显示,缺血再灌组在大脑皮质、基底节等均出现梗死灶.乙酰葛根素对缺血性脑梗死有改善作用.结论 乙酰葛根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