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1.
由于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失调有关,同时也认识到细胞增殖周期的失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分子生物学家认为,某些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本身可作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细胞增殖周期G1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及其相互作用与妇科肿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测定礼炮鸣放时的噪声强度,并对14名首次担负鸣放任务的礼炮兵(28耳)进行听力学测试、分析。方法:采用耳部常规检查、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于礼炮鸣放前后的不同时段(鸣放前、鸣放后3小时及7天)对受试者进行听功能检查。以声级计测定礼鸣放时的炮口和炮位的噪声强度。结果:在162.2-183.5dB(Lp)的噪声强度下,3小时时纯语音平均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高语音平均听闽(High pure tone average,HPTA)和BAEP的I波潜伏期分别为左耳28.46±13.12dB,右耳21.92±12.67dB;左耳43.85±38.19dB,右耳34.23±25.48dB和左耳2.07±0.19ms,右耳2.05±0.20ms。均明显高于礼炮鸣放前(P<0.01)。7天时则恢复至接近鸣放前水平(P>0.05)。结论:初次接触高强度噪声者,于3小时后出现可逆性听力损伤,7天后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提示在此期间应避免再次接触噪声环境。  相似文献   
11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染色,分析研究自然流产夫妇细胞遗传学的资料以及染色体异常与流产的关系。结果发现染色体异常10例,占受检人数3.13%。其中6例平衡易位,占60%(包括非同源性罗伯逊易位4例,相互易位2例);臂间倒位2例,余为染色体部分缺失。10例染色体异常者均有反复流产史。平衡易位是流产夫妇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倒位是自然流产患者的另外一种染色体异常。对自然流产患者夫妇做染色体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体温敏感性听神经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名儿童(4岁)听力下降与体温变化相关的病因机制。方法对患儿连续3年的听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患儿进行了连续15天、每天分七个时间点(6、8、10、121、4、16、18点)测量体温,选择每天的8点30分及16点30分进行游戏测听、声导抗、非声刺激镫骨肌反射、言语测听检查、瞬态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白噪声抑制试验、听性脑干反应以及疏密波交替声测试、耳蜗电图、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及前庭功能。观察患儿波动性听力变化与自然状态下的体温变化的相关性。并进行颞骨CT扫描、耳蜗水呈像核磁共振、呼吸睡眠检测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患儿自1岁开始发病,病史提示在发热时听力全部丧失。在正常体温时的听力学检查符合听神经病表现:游戏测听显示平坦型听力曲线(40~60 dB HL);DPOAE正常、白噪声抑制失败;ABR未引出;鼓室导抗图A型、声刺激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非声刺激镫骨肌反射正常;多频稳态反应阈高于游戏测听听阈。每天的游戏测听显示听力在早上8点30分时明显好于下午16点30分时,但早上运动后的听力明显差于下午16点30分时。颞骨CT及耳蜗水呈像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呼吸睡眠检测提示中度低氧血症,呼吸紊乱指数(RDI)为8.35,最低氧饱和度(SO2)为77%。生化检查提示高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内耳膜迷路抗体阴性。结论患儿连续3年的听力学检测结果一致证明患儿的听功能异常但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正常。在自然体温下随体温的轻微波动即可出现听力的变化,提示体温与听功能状态具有相关性。体温升高可能导致听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神经传导阻滞而出现听神经的失同步化,患儿的长期低氧血症也是诱发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观察听力正常青年人独立调幅调频(independentamplitudeandfrequencymodulation,IAFM)反应与言语识别率(wordrecognitionscore,WRS)的关系,探讨采用IAFM反应预估WRS的可能性。方法21名听力正常青年受试者(21耳)以0.5、1.0、2.0和4.0kHz为载波,振幅调制频率分别为79、87、95和103Hz,调幅深度分别为55%、50%、45%及35%;频率调制频率分别为85、93、101和109Hz,调制深度分别为35%、30%、20%及35%,四个I-AFM声同时给出,单耳给声。分别测试20、30、40、50、60、70、80和90dBSPL的IAFM有意义反应数和WRS,观察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AFM反应数与强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44(P<0.01),WRS与强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85(P<0.01),IAFM反应数与WRS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85(P<0.01);IAFM反应数与WRS的偏相关系数(强度为控制因素)为0.371(P<0.01)。结论调制频率在70~110Hz的IAFM反应能够反映耳蜗和脑干对频率和振幅变化的分辨能力,与WRS有显著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评价言语感知所必需的声学信息分辨能力的客观工具,从而成为评价和预估言语识别功能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6.
端粒酶与妇科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 ,端粒酶(telomerase)激活在细胞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为广泛的肿瘤标志物。利用高灵敏度的酶活性分析法可在大部分恶性肿瘤和永生化细胞中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中 (生殖细胞、造血细胞等胚胎性干细胞除外 )测不出 ,这表明端粒酶在肿瘤恶变中起重要作用。1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 (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含有简单重复序列的一种特殊结构 ,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 ,避免发生融合、降解、重组等变化[1] 。早在 2 0世纪三…  相似文献   
117.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制因子p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上皮,9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48例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p16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处理用SSPS10.0软件分析系统。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CIN和宫颈癌组织中,p16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66.67%、87.50%。从正常宫颈到CIN到宫颈癌组织中p16表达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宫颈癌组织p1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CIN和正常宫颈上皮比较,p16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16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制因子p16基因蛋白高表达参与宫颈癌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提高对盆腔腹膜结核感染的重视。方法 对 40例盆腔腹膜结核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5例经剖腹探查病理确诊为结核 (占 37.5 % ) ;19例作腹腔镜检查 ,取病灶活检确诊 (占 47.5 % )。 2例经诊断性剖宫确诊为子宫内膜结核 ,其余 4例通过临床诊断确诊。结论 女性盆腔腹膜结核诊断困难 ,易被误诊为卵巢肿瘤 ,且发病率近年有所增多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9.
产科领域的新进展—肿瘤坏死因子张雪玉,于黎明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1975年由Carswell等首次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 ̄[1]。是17kd可溶性细胞免疫调节剂,属蛋白质激素,由巨噬细胞、T细胞、胸腺细胞、B细...  相似文献   
120.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巨大家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巨大家系。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共有 113人。对有血缘关系的 6 6名家族成员及 8名配偶进行了全身体检、耳鼻咽喉专科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血样采集。结果显示 ,6 6名家族成员中有 37人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未见其他系统的异常改变 ;遗传图谱分析显示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研究表明 ,对该家系听力资料和遗传资料的完整收集为下一步聋病基因定位克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