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基于PET/MR的鼻咽癌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3个代谢参数在评价鼻咽癌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100例鼻咽癌患者PET/MR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测量所有鼻咽癌患者原发灶的代谢参数,提取与鼻咽癌分期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42.
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淋巴结结核,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形态及强化方式特征。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受累8例,胰周小网膜10例,脾门1例,腰3平面以上腹膜后间隙6例,脾肿大10例。多房环形强化10例,均匀强化3例,环形强化1例。结论:腹部淋巴结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3.
丁忠祥  梁碧玲  沈君  孙颖  谢榜昆  袁建华 《癌症》2009,28(5):533-537
背景与目的: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adiation Therapy Oneology Group,RTOG)等组织联合发表了对于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分区方法及N0期病例亚临床靶区勾画的推荐标准,但对于N+的患者是否同样适用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RTOG分区对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颈部靶区的价值。方法:收集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初治鼻咽鳞癌患者254例,全部病例进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RTOG推荐的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分区方法进行淋巴结分区。结果iRTOG分区的标志在横断位MRI图像上均清晰可辨。254例患者中,107例(42.1%)出现淋巴结坏死,78例(30.7%)有包膜外侵犯,4例(1.6%)出现跳跃性转移。51例(20.1%)患者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1Ib区上界以上区域有42例,斜方肌前缘以后的区域有6例受累,Ⅳ区的下界以下有23例。51例患者中,20例为两处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本组未见单纯发生在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MRI可以用来进行颈部淋巴结的RTOG分区;应用RTOG分区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颈部靶区时,边界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利用锥体束CT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植入耳蜗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距离,并对植入电极清晰度进行评价,探讨锥体束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后植入电极影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CI手术患者35例,所有患者在术后行植入侧锥体束CT扫描,仪器为(VATECH)PaX Uni3D高分辨锥体束CT,管电压为:89 KV,管电流为:4.0 mA;并分别做垂直及平行于蜗轴轴位的冠状及斜矢状位的MPR图像和三维图像;计数植入电极数、测量电极深度、离蜗轴距离、评估电极位置,并进行电极清晰度的评价。结果锥体束CT可清晰显示耳蜗内电极矩阵走行,可测量电极植入深度和计数电极个数;测得植入电极共766颗,平均(21.88±2.17)颗;测定电极植入深度的平均值(19.37±1.96)mm,对比术中实际测定深度平均值(19.31±2.03)m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生对电极清晰度的评价一致性良好(t=-0.502,P=0.619)。结论锥体束CT能显示植入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的距离,可应用于临床CI术后对耳蜗内植入电极的评估。  相似文献   
45.
动态增强MRI在鼻咽癌斜坡改变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鼻咽癌(NPC)侵犯及放疗后纤维化的斜坡动态增强MRI特点,为进一步鉴别斜坡部位NPC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 47例斜坡分为3组:正常斜坡(正常组)、NPC侵犯斜坡(NPC组)及斜坡放疗后纤维化(RF组).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后,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动态增强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测量动态早期斜坡、原发肿瘤、髁突、鼻甲的相对信号强度并作出动态曲线.结果正常斜坡骨皮质呈完整的低信号,骨髓则呈低、混杂或高信号;动态早期(40 s时),3组斜坡相对信号强度有显著差异;3组斜坡的相对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亦明显不同;NPC组斜坡相对信号强度明显较鼻甲高,但RF组相对信号强度较鼻甲低.结论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特征及动态曲线有助于正常、NPC侵犯及放疗后纤维化斜坡的鉴别,值得在斜坡部位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鉴别中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患者在标准治疗——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中,加入安罗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可耐受性。方法 选取2021年1至9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新确诊LA-NPC患者为34例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d1)和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 d1~14)],每3周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放化疗为顺铂(100 mg/m2,静脉滴注,d1)和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d1~14)2个周期,同时进行调强放疗(肿瘤靶区>66 Gy)。在诱导化疗结束2周和同步放化疗结束4周后,评价肿瘤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按计划完成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23例(67.6%)按计划完成5个周期安罗替尼治疗。诱导化疗后2周鼻咽部肿瘤和阳性淋巴结完全缓解率达29.4%和58.8%;治疗结束后4周客观缓解率达97.1%。治疗期间未发生5级不良反应,诱导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分别发生12例(35.3%)和14例(41.2%)3~4级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为口腔黏膜炎、...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颅内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良恶性肿瘤患者31例,其中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癯14例。31例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TI检查。结果在颅内肿瘤常见的MRI征象中,肿瘤内出血、不均匀强化及中重度瘤周水肿提示恶性肿瘤,而包膜、颅骨改变则提示良性肿瘤可能。良性肿瘤实质区DCavg值较恶性肿瘤高(P〈0.05),瘤周水肿区FA值较恶性肿瘤高(P〈0.01),良性肿瘤实质区FA值及瘤周水肿区DCavg值与恶性肿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肿瘤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以受压移位为主,而恶性肿瘤则有较多的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破坏,两组之间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肿瘤实质区DCavg值、瘤周水肿区FA值及白质纤维束改变,对颅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 探讨高心律患者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搜集静息心率≥80次/分的30例患者按厂家设定的标准扫描方案(心率≥80次/分的采集时相为R-R间期30%~ 80%之间,采集3~4个心动周期)进行扫描,所得数据以CT机自动设置75%R-R间期作为相对重建时相,自动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容积重建所得冠脉图像作为对照组(A组).另对A组CT机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以2%为间期,重建R-R间期30% ~ 50%数据所得冠脉图像作为研究组(B组).A组辐射剂量值由CT机自动计算得出,B组辐射剂量值以A组相同扫描参数输入CT机后模拟获得.最终由2名高年资医师选择最佳时相按4级质量评分法对两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模拟窄窗技术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心率增加呈线性增加(y =0.451+0.012x,t=3.174,P=0.004),当实时扫描心率>91次/分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中心率波动增加呈线性增加(y=1.308 +0.039x,t=3.737,P=0.001),当扫描中心率波动<5次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组与B组之间总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11,P=0.135),两组之间的冠脉节段可评价数无统计学差异(x2 =0.078,P=0.789).A组与B组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DIP、E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5.347、5.347,P<0.001).研究组的CTDLvol、DLP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9.39%和32.62%,A组与B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13.15±3.28、8.86±2.92mSv,B组辐射剂量值较A组下降32.62%.结论 640层CT在对高心率患者冠脉CT检查中运用前门控窄窗技术能保证冠状动脉图像的诊断需求,同时能有效降低患者吸收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0.
三维对比增强颈部动脉MRA动脉期及延迟期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增强MRA动脉期及延迟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颈部3D CE-MRA图像显示的动脉形态进行分析,观察每例颈部动脉的6支血管即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扫描采用3.0TMR系统(Siemens,Trio),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后动态扫描。结果:统计85例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共510支动脉,比较分析动脉期与延迟期就颈部动脉的形态,结果显示完全一致375支,占73.5%,不一致135支,占26.5%。增强MRA动脉期上,有95支颈动脉或椎动脉表现为轻度狭窄,占不一致135支的70.4%,而在延迟期表现为正常。表现在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8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5例,左侧椎动脉起始部38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7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5支,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2支。另有40支动脉在增强MRA动脉期图像表现为中—重度狭窄,在延迟期则表现为轻度狭窄,夸大了狭窄的程度,占不一致135支的29.6%。其中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9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2支,左侧椎动脉起始部16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3支。结论:3D CE-MRA动脉期易导致动脉的起始部及迂曲部位狭窄的假阳性或夸大狭窄程度,因此在进行3D CE-MRA时不应只进行动脉期扫描,还要进行延迟期的扫描。同时还应结合原始图像,这样才能准确评价动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