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382篇
  免费   29133篇
  国内免费   22892篇
耳鼻咽喉   2990篇
儿科学   3426篇
妇产科学   4926篇
基础医学   39962篇
口腔科学   5497篇
临床医学   45275篇
内科学   49727篇
皮肤病学   3085篇
神经病学   18364篇
特种医学   120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3篇
外科学   33269篇
综合类   49910篇
现状与发展   76篇
一般理论   20篇
预防医学   19629篇
眼科学   9566篇
药学   32825篇
  335篇
中国医学   17435篇
肿瘤学   27877篇
  2024年   1006篇
  2023年   5026篇
  2022年   13077篇
  2021年   16397篇
  2020年   12055篇
  2019年   10834篇
  2018年   11429篇
  2017年   9921篇
  2016年   9364篇
  2015年   14359篇
  2014年   17810篇
  2013年   15353篇
  2012年   22818篇
  2011年   25825篇
  2010年   15913篇
  2009年   12263篇
  2008年   17022篇
  2007年   17026篇
  2006年   17053篇
  2005年   16783篇
  2004年   10669篇
  2003年   9764篇
  2002年   8456篇
  2001年   7472篇
  2000年   8281篇
  1999年   9024篇
  1998年   5481篇
  1997年   5509篇
  1996年   4339篇
  1995年   3927篇
  1994年   3217篇
  1993年   2097篇
  1992年   2827篇
  1991年   2417篇
  1990年   2120篇
  1989年   1862篇
  1988年   1563篇
  1987年   1352篇
  1986年   1108篇
  1985年   912篇
  1984年   526篇
  1983年   373篇
  1982年   242篇
  1981年   238篇
  1980年   188篇
  1979年   221篇
  1978年   82篇
  1977年   89篇
  1974年   102篇
  1973年   8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将Wistar大鼠分为三组:肝硬化组,给予四氯化碳等复合因素,给药组,除给CCl4等复合因素外,用赤栀黄合剂灌胃41天;正常组给以一般饮食及饮水。结果,与正常组及给药组相比,硬化组血T3、T4测定值低,甲状腺滤泡中胶质明显减少,滤泡细胞与胶质间空泡增多,滤泡上皮细胞内PAS阳性小滴数日增多。表明在实验性肝硬化期间甲状腺参与了抗疾病的代谢活动,其机理可能是肝硬化时肝细胞合成、转运T3,T4的蛋白质减少。运输中的T3,T4减少,活性甲状腺素不足,从而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功能活跃。赤栀黄合剂具有保肝,恢复甲状腺素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2.
以带酞基聚芳醚酮(PEKM)为膜材料,用相转换法制备了PEK—C不对称超滤膜,研究了铸膜液的主要组分对膜的孔结构与超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3.
目的调查HIV/AIDS病人结核菌素(PPD)试验反应状况及与免疫系统受损程度的联系,并探讨其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0例HIV(+)者和202例HIV(-)者做结核菌素试验,并对HIV(十)者做CD4、CD8细胞计数测定,对HIV(+)分组服药,观察胸部病变情况。结果HIV(+)与HIV(-)者PPD阳性率分别为12.5%、28.2%(P<0.05)。当CD4细胞计数下降时,PPD反应减弱。CD4<200个/mm3时PPD均无反应(0×0).病例服药组经化学药物预防治疗后其肺部病变异常率小于病例对照组。结论HIV(+)者中PPD阳性率显著低于HIV(-)者。CD4细胞数下降可能是艾滋病并发结核的主要原因.对HIV/AIDS患者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和治疗结核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54.
我院自1969年7月至1990年7月,收治各种类型的胆道系统疾病共2018例,施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以及其他各种胆道手术等共1821例,其中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23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其发病率占1.14%.2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同时并发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结石、胆囊出血、胆囊息肉癌变等并发症.本文着重讨论了并发症的原因,诊断方法以及如何治疗等问题.作者认为该病在胆道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胆道系统中一种特殊的疾病.  相似文献   
955.
本实验观察105 dB—125 dB(声压级,SPL)白噪声暴露20min 对豚鼠耳蜗直流电位(EP)的影响.发现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EP 发生不同形式的改变:115 dB噪声使 P—EP 增大,而125 dB 则使其减小,但各组负 EP(N—EP)变化不大。提示有血管纹功能从代偿性增强到失代偿的变化过程。本文还利用几种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对EP 改变的通道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6.
基质降解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术中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无法切除胰腺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2年4月~2005年2月,我院行开腹^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21例。术前根据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活度和种植粒子个数,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65~110Gy,每颗粒子活度为0.4~0.5mCi。超声引导下插入粒子种植针,Mick粒子植入器植入^125Ⅰ粒子,粒子植入数10~75颗。8例粒子植入前或后行胃肠或胆肠吻合术。2例术后行外放疗联合单药吉西他滨化疗。1例术前置入支架,1例术后置入支架。结果 15例腹痛中,14例术后1~3d疼痛即开始缓解,其中7例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有效率93.3%(14/15);除2例失访外,CR5例,PR7例,PD5例,NC2例。19例中位生存期5个月,1年生存率26.3%。1例出现乳糜漏,3例粒子移位到肝脏。无胰漏和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 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胰腺癌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补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58.
7种蛇类药材的等电点鉴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进的蛋白质等电点法对7种蛇类药材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蛇,等电点有所不同。重现性好(CV<0.5),其等电点均值的差别(P<0.01)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可以作为去皮或粉末状蛇类药材鉴别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59.
本文报告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尸解病例,上皮型2例,1例纤维型大体改变为巨大结节,并推挤膈肌至脐平面。对此3例进行了PAS、D-PAS,CM、AB、H-AB、CI、H-CI和CEA、Keratin、Vimentin等组化和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对人体胸膜间皮的组化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体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意见。本组3例均合并DIC,推测本病有产生DIC的倾向性,临床对此病应警惕DIC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960.
Six cases of Dp+/Gp+, 10 cases of D/G translocation, 1 case of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 and 1 case of Yqs were studied using molecular and cytogenetic techniques. The Ag-NOR frequencies of the Dp+ and Gp+ group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 while their satellite association frequencies were lower. Autoradiographic silver grai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p+ part of the marker chromosome as revealed by chromosomal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an rRNA probe. This result differs from our previous repor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might be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p+ on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D/G translocation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lost their NOR. A study of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 and Yqs cases suggested that the marker chromosome and Yqs exerted no phenotypic effect. The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