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905篇 |
免费 | 35778篇 |
国内免费 | 178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01篇 |
儿科学 | 5041篇 |
妇产科学 | 1773篇 |
基础医学 | 19261篇 |
口腔科学 | 6556篇 |
临床医学 | 38178篇 |
内科学 | 25619篇 |
皮肤病学 | 3450篇 |
神经病学 | 6794篇 |
特种医学 | 12638篇 |
外科学 | 27613篇 |
综合类 | 91974篇 |
现状与发展 | 65篇 |
预防医学 | 39350篇 |
眼科学 | 3626篇 |
药学 | 39676篇 |
515篇 | |
中国医学 | 36009篇 |
肿瘤学 | 142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6篇 |
2024年 | 4954篇 |
2023年 | 5393篇 |
2022年 | 11263篇 |
2021年 | 13682篇 |
2020年 | 12023篇 |
2019年 | 6789篇 |
2018年 | 6623篇 |
2017年 | 9018篇 |
2016年 | 6926篇 |
2015年 | 12339篇 |
2014年 | 16227篇 |
2013年 | 20460篇 |
2012年 | 29645篇 |
2011年 | 31397篇 |
2010年 | 28400篇 |
2009年 | 25603篇 |
2008年 | 25731篇 |
2007年 | 24703篇 |
2006年 | 21762篇 |
2005年 | 17158篇 |
2004年 | 12103篇 |
2003年 | 9807篇 |
2002年 | 7432篇 |
2001年 | 6850篇 |
2000年 | 5105篇 |
1999年 | 1866篇 |
1998年 | 368篇 |
1997年 | 308篇 |
1996年 | 290篇 |
1995年 | 223篇 |
1994年 | 244篇 |
1993年 | 154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105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洞形与抗剪切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盒型洞两侧的余留牙体组织与底面不同移行方式时抗剪切能力的关系。方法:将新鲜离体牙的一部分制备成符合要求的两组试件。第一组试件的两侧壁轴向加载,第二组试件两侧壁侧向加载,分别记录两侧不同形状侧壁的抗剪切力值。结果:轴向加载,不同形状的侧壁抗剪切力无显著性差异(P〉0.5);侧向加载,不同形状的侧壁抗剪切力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001)。结论:两侧壁受到轴向负载时,其抗剪切能力与洞形无关,受侧向负载时,其抗剪切能力与洞形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2.
骨组织工程中直接添加生长因子的方法存在着诸多不足,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技术的结合,为克服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回顾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了脂肪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靶细胞的研究现状,以及一种大动物模型报告基因的应用;并就颅颌面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中两种新的组织特异性成骨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104.
内眦韧带的应用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内眦韧带的分支、走行、附着及其组织学构成。方法 对 6例 12侧尸颅内眦韧带进行解剖观察及测量 ,对 8例 8侧尸颅内眦结构进行组织学切片 ,光镜下观察内眦韧带的纤维构成及内眦区精细构造之间的关系。结果 内眦韧带前支的长度为 7.6± 1.5mm ,最大宽为 4 .5± 0 .7mm ,最小宽为 2 .3± 0 .5mm ;后支长度为 8.0± 1.0mm ,宽度为 6 .4± 1.4mm ;上支长度为 6 .7± 1.5mm ,宽度为 4 .5± 1.1mm ;前支距鼻颌缝的距离为 2 .8±1.0mm ,距鼻额缝的距离为 7.8± 1.5mm ;双侧韧带附着处之间的距离为 13.1± 2 .3mm。结论 内眦韧带由三个分支构成 ,均附着于骨膜。它们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含量较少。眼轮匝肌内眦区的深层纤维通过组织移行参与构成内眦韧带。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检测小型猪一侧失牙及义齿修复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关节液中IL-1β、TNF-α、TGF-β1含量,探讨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11头小型猪随机分为空白组2头、拔牙组4头和修复组5头,拔牙组和修复组左侧后牙全部拔除,修复组于拔牙后3个月义齿修复;每月采集双侧TMJ关节液,ELISA法测定IL-1β、TNF-α、TGF-β1含量(共6个月)。结果:拔牙组和修复组关节液中IL-1p浓度于第1个月达到最大值,拔牙组于第3个月、修复组于第5个月IL-1β浓度达到最小值;拔牙组于第4个月、修复组于第3个月TNF-α达到最大值;拔牙组和修复组于第3个月TGF-β1浓度达到最大值。结论:IL-1β启动并与TNF—α协同破坏TMJ;TGF-β1在TMJ损伤的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1例Rieger综合征的典型家系病例,对临床医师认识和诊断这一与口腔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的罕见遗传病提供线索和信息。方法:对1例Rieger综合征患进行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修复治疗和表型分析。结果:临床诊断1例Rieger综合征病例家系,显示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方式,该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结论:Rieger综合征是导致先天性牙齿缺失的重要遗传性疾病之一,由于修复治疗的需要,可能对口腔医师在这一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母体牙周病与新生儿低体质量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母体牙周病与新生儿体质量 (体重 )不足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调查 2 0 7名产后 4d母亲。新生儿体质量不足 :体质量 <2 50 0 g或者伴有孕期 <37周、胎膜早破等妊娠不良情况 (n =1 0 6)。对照组 :新生儿体质量≥ 2 50 0 g ,正常分娩 (n =1 0 1 )。每位受试者均接受牙周检查并记录临床有关数据。 结果 :LWN组牙周病明显重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P <0 .0 0 1。 2 0 7名母亲牙周袋深度和牙龈指数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 (rGI=- 0 .37,P <0 .0 1 ;rPD=- 0 .1 9,P <0 .0 1 )。结论 :母体牙周病作为新生儿低体质量的危险因素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调查结果显示母体的牙周病与新生儿低体质量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9.
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磨牙信息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磨牙症监测仪客观评价稳定型咬合板与尖牙高型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 0名磨牙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在受试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于低于息止颌位 0 5mm的高度分别制作稳定型咬合板与尖牙高型咬合板。应用自行研制的磨牙症监测仪监测每名患者治疗前后的磨牙时间与磨牙次数。结果 尖牙高型咬合板组患者磨牙时间与磨牙次数明显减少 ,治疗前后差异有极显著性 ;稳定型咬合板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监测数据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磨牙症监测仪能自动测量和记录戴咬合板的磨牙症患者的磨牙数据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尖牙高型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稳定型咬合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形态纳米晶羟基磷灰石的细胞相容性。方法 采用化学湿法合成的两种纳米晶形态羟基磷灰石。采用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检测两者的细胞相容性。采用MTT法观察成骨细胞在几种材料表面3d后的增殖情况,细胞培养第5d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用SEM观察第3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形态。结果 成骨细胞在球形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表面的细胞增殖数显著高于同直径的棒状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并具有更好的细胞伸展形态;而碱性磷酸酶表达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羟基磷灰石球形纳米晶较棒状纳米晶更能促进成骨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