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015篇 |
免费 | 15908篇 |
国内免费 | 1110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48篇 |
儿科学 | 2239篇 |
妇产科学 | 1380篇 |
基础医学 | 15119篇 |
口腔科学 | 2874篇 |
临床医学 | 20196篇 |
内科学 | 20422篇 |
皮肤病学 | 1929篇 |
神经病学 | 6552篇 |
特种医学 | 622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8篇 |
外科学 | 17032篇 |
综合类 | 35707篇 |
现状与发展 | 49篇 |
一般理论 | 10篇 |
预防医学 | 14085篇 |
眼科学 | 3659篇 |
药学 | 17530篇 |
197篇 | |
中国医学 | 12689篇 |
肿瘤学 | 123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5篇 |
2023年 | 2324篇 |
2022年 | 6002篇 |
2021年 | 7782篇 |
2020年 | 6260篇 |
2019年 | 4740篇 |
2018年 | 5130篇 |
2017年 | 5219篇 |
2016年 | 4926篇 |
2015年 | 7828篇 |
2014年 | 9534篇 |
2013年 | 9927篇 |
2012年 | 14331篇 |
2011年 | 15393篇 |
2010年 | 11626篇 |
2009年 | 9709篇 |
2008年 | 10887篇 |
2007年 | 10419篇 |
2006年 | 9772篇 |
2005年 | 8285篇 |
2004年 | 5867篇 |
2003年 | 5517篇 |
2002年 | 4542篇 |
2001年 | 3436篇 |
2000年 | 2655篇 |
1999年 | 2025篇 |
1998年 | 1165篇 |
1997年 | 1112篇 |
1996年 | 870篇 |
1995年 | 789篇 |
1994年 | 603篇 |
1993年 | 379篇 |
1992年 | 401篇 |
1991年 | 324篇 |
1990年 | 296篇 |
1989年 | 226篇 |
1988年 | 196篇 |
1987年 | 196篇 |
1986年 | 143篇 |
1985年 | 110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42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17篇 |
1974年 | 22篇 |
1973年 | 2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点状自体皮与辐照异种皮改良复合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入选的8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第3~5天行切削痂,点状自体皮移植后辐照异种皮覆盖;对照组40例,其中20例行点状自体皮移植网眼油纱覆盖后加压包扎,20例行点状自体皮移植新鲜猪皮覆盖.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点状自体皮成活情况、辐照异种皮排斥、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换药工作量、患者疼痛度及1年后患者瘢痕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1周换药见辐照异种皮贴服完整,2周辐照异种皮呈干痂状.4~5周干痂逐渐分离,创面愈合.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29.5±5)d较对照组(39.6±4)d明显缩短(P<0.01).创面愈合率治疗组(86.8±3.8)%较对照组(34.2±2.1)%明显提高(P<0.01).创面感染率降低30%,换药的劳动强度降低70%,减轻患者疼痛.1年后患者瘢痕平整其弹性及功能良好.结论 点状自体皮与辐照异种皮改良复合移植提高了皮肤移植的成活率,有利于创面愈合,对治疗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992.
直肠癌的治疗规范目前仍没统一,尤其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T3、T4期)患者,治疗方法争议较大,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此,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准确诊断、分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应用并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多层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分期的应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在不同影像学对直肠癌评估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得出TRUS、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综合分期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指导应用价值,为进展期直肠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3.
Ke Pan PhD Yong-Qiang Li BS Wei Wang MD Li Xu MD Yao-Jun Zhang MD Hai-Xia Zheng MD Jing-Jing Zhao MD Hui-Juan Qiu BS De-Sheng Weng MD Jian-Jun Li MD Qi-Jing Wang BS Li-Xi Huang BS Jia He BS Shi-Ping Chen BS Miao-La Ke BS Pei-Hong Wu MD Min-Shan Chen MD Sheng-Ping Li MD Jian-Chuan Xia PhD Yi-Xin Zeng PhD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13,20(13):4305-4311
Background
Even after surge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has poor prognosis; adjuvant therapy is needed to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outcome of HCC patients. W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 cell infusion as an adjuvant therapy for postoperative HCC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410 patient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January 2002 to January 2007): 206 received surgery alone; 204 received surgery and at least four cycles of CIK cell transfusion (CIK group). Kaplan–Meier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plore differences in OS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CIK group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gery-alone group (log-rank test; p = 0.0007). Mult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that CIK cell treatment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subgroup analysis, patients who received ≥8 cycles of CIK cell transfusion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better survival than the <8 cycle group (p = 0.027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5-cm tumors between the CIK and surgery-alone groups (p = 0.7567). However, in patients with >5-cm tumors, the CIK group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than the surgery-alone group (p = 0.0002).Conclusions
Postoperative immunotherapy with CIK cell transfusion may be an effective adjuvant treatment for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HCC patients; >8 cycles of CIK cell transfusion may ensure that patients derive maximal benefits. Moreover, patients with large tumors might benefit more from CIK cell adjuvant treatment than patients with small tumors. 相似文献994.
目的 研究miR-154在对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前列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miR-154的表达.运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及细胞周期分析评估上调miR-154对前列腺细胞系DU145和PC-3的作用.结果 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miR-15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体外实验中,miR-154过度表达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在G0/G1期比率明显升高,而上调miR-154可以使前列腺癌细胞阻滞在G1期,而抑制细胞的增殖.结论 miR-154可以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总结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42例及腹腔镜探查33例患者均治愈。开腹手术157例,术中因心跳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术26例,9例复苏失败,17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后痊愈10例,死亡7例;术后二次手术止血7例;并发胆瘘59例、肝周脓肿10例,胆瘘和肝周脓肿经穿刺或放置引流管引流后均痊愈;开腹手术中死亡28例,其中死于术中失血性休克难以逆转1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3例,肝叶切除加肝动脉结扎术后因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死亡3例,右三叶切除术后肝、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4例,因创伤性湿肺致呼吸衰竭死亡3例,严重颅脑损伤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准确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96.
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用 3种不同植瘤方式建立稳定的兔Vx 2移植性肝癌模型 ,分析移植性肝肿瘤的DSA影像特征。方法 6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只。第 1组 ,将Vx 2瘤细胞 (约 5× 10 7个 )经肝动脉灌注入兔的肝脏 ;第 2组 ,将Vx 2瘤细胞 (约 5× 10 7个 )经剖腹途径接种于兔的肝左叶 ;第3组 ,将瘤组织块 (约含 10 6~ 10 8个瘤细胞 )经剖腹途径植入兔肝左叶。之后 ,对 3组兔比较观察 :1.不同方式植瘤的成活率 ;2 .肝内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生长率 ;3.大体及镜下 (光镜和电镜 )瘤组织形态特征 ;4 .成熟模型的DSA表现。结果 1.3组植瘤成活率分别为 7/ 2 0、10 / 2 0、19/ 2 0 ,第 3组植瘤成活率最高 (P <0 .0 5 ) ,其瘤体呈指数性生长 ;2 .病理学及CT表明该瘤在肝组织中呈浸润式生长 ,其性状与移植于兔其它部位的Vx 2鳞状细胞癌特征相似 ;3.DSA影像示移植性肝肿瘤具有丰富的血供。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Vx 2移植性肝癌模型 ,瘤组织块种植方式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为肝癌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大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97.
人源抗-HBsAg dsFv-IFN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用抗体工程技术研制乙型肝炎导向干扰素。方法 :在已有的抗HBsAg_dsFv的基础上 ,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将抗_HBsAg_dsFvVL 基因和α_干扰素基因连接 ,形成融合基因。为避免IFN与dsFv空间折叠的影响 ,其间引入 15个氨基酸的柔性短肽 ;分别构建重链VH 基因、轻链VL_IFN融合基因的CHO表达载体 ,共转染CHO细胞。结果 :从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有抗病毒活性的IFN存在 ,有抗_HBsAg活性 ,但dsFv与抗原的结合活性较低。结论 :本研究为研制乙肝导向干扰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初步评价FDG双探头符合成像与X线断层图像同机融合在胸腹部肿瘤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疑为胸腹部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而行18F -FDG双探头符合成像与X线断层联合扫描同机图像融合患者的资料。结果 :14例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的患者FDG显像 ,在 34个病灶中共检出 33个病灶 ( 97.1% )。融合影像可更加直观清晰地显示占位性病变或肿大淋巴结的代谢活性。其中 4例 ( 4 /14 )患者位于邻近膈肌上下及胸椎体、前列腺的 6个病灶 ( 6 /34)必须借助融合图像才能精确定位。结论 :FDG双探头符合成像与X线断层图像同机融合可明显提高符合显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筛选改善高原移居青年肺通气功能的药物 ;方法 :对海拔 3 70 0m已习服的 40名士兵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 0人 ,在上午让受试者用EGM型踏车功量机做坐位踏车运动 ,初始负荷功率 2 5W ,每 3min递增 50W ,递增至 2 2 5W踏车 3min后终止 ,计算每位受试者的肺通气量 (VEBTPS) ,然后 4组受试者分别口服酪氨酸、乙酰唑胺、依那普利加硝苯地平、安慰剂 (对照组 ) ,每天 2次 ,连服 1 5天 ,在服药 1 0天、1 5天、停药 1 0天、2 0天时重复上述运动实验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q检验 ;结果 :服药 1 0天、1 5天、停药 1 0天、2 0天时 ,酪氨酸组、乙酰唑胺组、依那普利组VEBTPS较服药前及对照组减少或明显减少 ,差别有显著性或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 ;结论 :酪氨酸、乙酰唑胺及依依那普利加硝苯地平均能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肺通气功能 ,其药物的良性作用可维持2 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