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5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18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282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283篇
内科学   439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235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科学   279篇
综合类   58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93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33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4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1篇
  1972年   9篇
  1970年   9篇
  1969年   11篇
  195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91.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并观察骨水泥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①患者对象:阳江市中医医院2003-02/2005-12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32个椎体),在C形臂X射线机透视下,行经皮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65岁以下的8例患者(8椎体)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体位及手法复位后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②骨水泥注入方法及途径:调配骨水泥为英国CORIN公司生产的低黏滞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骨水泥中加入尹索显或欧乃派克,粉∶液∶造影剂比例为3∶2∶1.应用1 mL专用注射器(美国COOK公司产品)经穿刺针将处于黏稠阶段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当骨水泥达椎体后壁即停止注射.如果单侧穿刺骨水泥分布未超过椎体中线,则同时行另一侧椎弓根穿刺.③效果评估:观察椎体高度的恢复,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材料及宿主的反应. 结果:26例均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每椎体注射骨水泥3.5~8.0 mL,平均4.5 mL,24 h后即离床活动.②手法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者,椎体高度椎体高度恢复到正常的75%~90%,随访≥12个月无椎体高度丢失.③术前目测类比评分为8.1(5.6~9.5)分,术后为2.7(1.2~4.8)分.23例患者腰痛术后24 h内消失,3例陈旧性骨折患者腰痛术后部分缓解.④并发骨水泥椎旁渗漏4例4椎体,未发现特殊的材料和宿主反应;前引流静脉渗漏2例2椎体,无临床症状;穿剌针抽出脑脊液1例,改行另侧穿刺成功. 结论:①经皮椎体成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微创、见效快、疗效肯定的优点.②体位及手法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术,能大部分恢复椎体高度,适合于年龄相对较轻,椎体楔形压缩较多的患者.③只要操作熟练,单侧椎弓根穿刺即能达到临床目的.④骨水泥材料与宿主之间呈现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92.
自制冷热刀医疗设备靶向治疗肿瘤的性能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新研制的真正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功能于一体的先进肿瘤治疗临床试验设备(冷热聚能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开发)的实际工作性能,为后期的临床实验提供初步而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将冷热刀探针(外径5mm)置于空气、明胶、猪肉以及活体兔子组织中实施局部靶向的快速冷冻(-196℃)及升温(88℃)试验,以检测探针外壁、针尖内部以及周边测温点的温度响应特性,并观察冰球的生长过程;同时,还基于红外热像仪及数码相机,对相应的冷冻及升温效果进行影像评估。结果:冷热刀工作时,探针刀头外壁总体上能在大约4min以内下降到极低温度(约-160℃),并维持稳定;而当冷热刀处于升温阶段时,刀头外壁温度可迅速上升,在大约2min左右即达到80℃,冰球紧贴刀杆部分随即熔化。结论:冷热刀临床试验设备具有优异的快速冷冻和高强度加热功能,可望在肿瘤的高效微创治疗上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4-01/2006-12相关文章,检索词“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 CPAP”,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的文献,纳入标准:①文献能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②治疗组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③对照组为正常人。④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5篇有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的文章,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篇试验中,皆因系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对剩余的33篇文献全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综合研究。治疗组空腹胰岛素较对照组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在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提高。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经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植入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联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新生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11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同一基因背景大鼠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24只/组,移植后3,7,14,60d每个时间点各6只;另取新生24h内Wistar鼠1只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共移植体由神经干细胞、层粘连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由本实验室提供并鉴定。②实验方法: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其中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于造模前1d行小脑顶核电刺激。以前囟为零点、正中线向后11.6mm、正中线向右1.2mm钻开颅骨后,用电针刺入脑内深5.6mm,给予直角方波脉冲刺激,电流强度为50μA,频率为0~100Hz,时程为0.5ms,连续刺激1h。各组均在造模后3d进行移植,移植部位为右侧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移植前分别将培养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共移植体溶解于磷酸盐缓冲液中,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L-1。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组植入神经干细胞悬液10μL,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植入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悬液10μL。③实验评估:各组分别于移植后3,7,14,60d腹腔麻醉取脑,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①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新生血管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经免疫组化DAB显色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呈棕黄色,存在基底膜完整、不完整或无基底膜3种情况。②各种干预因素在不同时间点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各组在移植后3d均有新生血管生成,7d生成数量达到高峰,14d生成数量开始减少,至60d有较少的新生血管生成。以上各时间点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新生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另外3组(F=7.12~15.86,P均<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与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移植能够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将中药黄芪载入胶原支架内,通过对胶原支架进行修饰,观察黄芪能否代替生长因子起到促进血管生成疗效,并了解黄芪与生长因子是否有协同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7-01/2006-07-01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生化研究所及江苏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首先通过不同的EDC/NHS与肝素钠比例来交链修饰Ⅰ型胶原(EDC与NHS质量比固定为1∶0.6,EDC与肝素钠比例为0.2~4),然后将1 mL黄芪注射液(相当于3 mg生药黄芪)载入修饰后的胶原内.体外通过甲苯胺蓝法测定修饰后胶原内肝素含量,胶原酶降解法测量胶原体外降解率,同时对胶原的亲水性及自由氨基团进行测定.体内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进行血管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结果:①体外实验结果:通过对胶原的修饰程度,可以控制胶原内的肝素含量、体外降解率、自由氨基团含量、亲水性大小.②体内实验结果:黄芪注射液1 mL载入修饰后的胶原较载入未修饰的胶原,可以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内微血管生成,提高胶原内血红蛋白含量(P<0.01),其疗效与重组人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载入修饰后的胶原内相当,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协同作用的趋势. 结论:通过对胶原的修饰来控制胶原的体外降解,载入黄芪后,使黄芪促血管生成疗效增强,达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载入后的疗效相当,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脑实质出血,并进一步扩散到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自发性ICH约占急性脑中风病例的4%~15%,是导致病人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病人使用华法令则有加重ICH及增加病死率的风险。研究表明使用过华法令的病人颅内血肿增大的风险高于未使用的病人。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了解人格障碍筛查问卷的初步诊断情况。方法:于2005-09/10选择广东省三水劳教所的服刑人员154人为调查对象,将人格障碍筛查问卷的软件中的106个检查条目制成“是”或“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154份,回收问卷154份,有效问卷132份。132名服刑人员中未提示任何人格障碍和品行障碍的有10名(7.58%)。73名提示18岁前有品行障碍,提示有人格障碍的116名,99名存在2项以上人格障碍。结论:问卷结果提示的人格障碍和品行障碍有可能存在诊断过度的问题。对调查阳性者进行人格障碍临床半定式检测工具测试是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经蚕茧缫丝脱胶而成的丝状纤维是一种无生理活性的天然结构性蛋白,这种结构使丝状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观察采用单螺旋和3股螺旋蚕丝两种不同编织方法制备的丝状支架力学性能和细胞黏附性能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将蚕丝用不同的编织方法制备单螺旋、3股螺旋两种丝状支架,直径4.5mm。实验方法:①丝状支架的力学检测:两种丝状支架各取10cm置于AGS-H多功能材料力学实验机的夹具中,固定后以10mm/min的速度行拉断试验。②对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实验评估:①通过拉断实验测定最大载荷、最大拉伸长度及弹性模量。②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扫描电镜观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丝状支架的黏附情况。结果:①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单螺旋、3股螺旋两种丝状支架的最大载荷、最大拉伸长度、弹性模量[分别为(870±32),(846±20)N;(14.60±0.85),(13.90±0.64)mm;(6519±287),(6373±375)M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膜抗原CD44有阳性表达,CD34均为阴性表达。③骨髓基质干细胞与丝状支架的黏附情况:两种编织方法的丝状支架的丝状纤维表面均光滑,有较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在丝状纤维上。结论:单螺旋和3股螺旋两种丝状支架的力学性能和细胞黏附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999.
Frequency of platelet-specific antigens among Chinese in Taiw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 Lin  ; SH Shieh  ; TF Yang 《Transfusion》1993,33(2):155-157
The frequencies of six platelet-specific antigens among Chinese in Taiwan are reported, which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well studied. HPA- 1a (PlA1) antigen was positive in all 1100 Chinese tested. HPA-4b (Yukb) antigen was positive in all 100 persons tested. HPA-2b (Ko(a), Sib(a)) antigen was positive in 9 percent of 100 persons tested, HPA-3a (Bak(a)) in 77 percent, and NAKa in 96 percent. HPA-4a (Yuk(a)) antigen occurred in 0 percent in this study but is estimated to be present in 0.5 percent of the Taiwa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000.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s of major and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with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mortality,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health behaviour, medical comorbidity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explained the associations.

Methods: A cohort of 1070 persons aged ≥60 with Geriatric Mental State (GMS) diagnoses of major and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nd data on health behaviour (smoking, alcoho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comorbidity (hypertension,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troke,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 multi-comorbidity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disability) at baseline (15 Feb 2003 - 30 Mar 2004) were followed up on mortality from 1 Jan 2005 to 31 Dec 2012.

Results: Major and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was present in 5.1% and 9.9% of the participants at baseline. The all-cause mortality HR adjusted for age, sex, ethnicity and marital status was 1.73 (95% CI, 1.11-2.67) for major depression and 1.38 (95% CI, 0.96-1.97) for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In hierarchical models, the addition of health behaviour and especially physical comorbidity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HR estimates for all-cause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major depression (HR=1.39, 95% CI, 0.89-2.18) and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HR=0.94, 95% CI, 0.64-1.37).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all variables, only major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mortality (HR=2.10, 95% CI, 1.07-4.11).

Conclusions: Both major and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largely due to hazardous behaviours and physical comorbidity. Only major depression per se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exces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