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63篇
  免费   5350篇
  国内免费   3262篇
耳鼻咽喉   499篇
儿科学   1170篇
妇产科学   240篇
基础医学   3229篇
口腔科学   1071篇
临床医学   6538篇
内科学   4545篇
皮肤病学   488篇
神经病学   1009篇
特种医学   1790篇
外科学   5112篇
综合类   15405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6247篇
眼科学   631篇
药学   6443篇
  79篇
中国医学   5401篇
肿瘤学   1968篇
  2024年   265篇
  2023年   678篇
  2022年   1677篇
  2021年   2162篇
  2020年   1853篇
  2019年   949篇
  2018年   1087篇
  2017年   1528篇
  2016年   1125篇
  2015年   2013篇
  2014年   2649篇
  2013年   3276篇
  2012年   4736篇
  2011年   5137篇
  2010年   4892篇
  2009年   4554篇
  2008年   4535篇
  2007年   4113篇
  2006年   3764篇
  2005年   3021篇
  2004年   2066篇
  2003年   1642篇
  2002年   1246篇
  2001年   1175篇
  2000年   860篇
  1999年   345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连续延伸PCR方法克隆到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漆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电激转化Pichia pastoris KM71,部分阳性克隆的PCR结果表明:漆酶基因已整合到巴斯德毕赤酵母染色体上,重组菌经甲醇诱导后3~5d产漆酶量最高,为2-3U/mL。  相似文献   
102.
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茶氨酸予处理组和茶氨酸治疗组。麻醉后分离血管,采用基底动脉、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结扎,予处理组在缺血前应用茶氨酸,治疗组在缺血后应用茶氨酸,缺血组不作特殊药物处理。各组分别在规定时间点即缺血前、再灌注后30min、1h、2h采血测定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取脑组织活检观察超微结构,处死动物测定脑含水量。结果茶氨酸予处理组和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均较脑缺血组有显著的改善,提示茶氨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实验还显示茶氨酸予处理组在再灌注30min时NSE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提示用茶氨酸予处理后可能使缺血后脑损害的发生延迟,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结论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体细胞是奶牛乳房健康状况及衡量牛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牛奶体细胞数在奶牛饲养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观察门静脉置管注射中西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肝癌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肝癌手术时皮下埋置药盒门静脉内置管,向药盒内注入胸腺肽40mg,黄芪注射液10ml。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并观察其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CD3665.63±434.80个/μlvs1326.50±551.09个/μl,CD3 CD8 275.63±205.78个/μlvs513.50±231.00个/μl,CD3 CD4 515.88±329.75个/μlvs981.75±478.54个/μl,NK细胞130.86±176.58个/μlvs303.43±190.90个/μ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1例中度发热、4例轻度发热外,无其他副反应。结论胸腺肽与黄芪合用可增强慢性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经门脉注射药物可能成为乙肝治疗的新途径,应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6.
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髓内固定系统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操作原理。方法:认真术前掌握髓内钉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结合对骨折部位、类型及生物力学分析等选择内固定,通过对下肢骨折157例的术中观察及术后摄片对照等探索髓内钉系统的操作情况。结果:术后摄片骨折达解剖或功能复位,随诊3~24月,优良率为94.88%。结论:下肢骨折治疗中,髓内钉系统是一种优良的支撑、复位、固定器材:术前认真分析骨折类型及力学特点,有助于术中顺利操作和骨折的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五倍子提取物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介导白介素—lβ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单核细胞,25μg/mL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作为刺激因子,观察6.25、12.5、25、50、100μg/mL五种质量浓度的五倍子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lβ活性的影响,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白介素—lβ的水平。结果:五倍子提取物可显著抑制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介导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lβ的活性,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五倍子提取物抑制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介导的白介素—lβ的活性,揭示五倍子提取物抗炎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低强度红激光照射对大鼠脑主动脉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生成的影响,探讨激光照射的细胞保护机制。方法:取24只大鼠的胸主动脉,将其制成厚度为0.5mm的薄片,置于含10%胎牛血清Krebs-Henseleit液6孔培养板,经95%O2-5%CO2、37℃孵育。设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对照组不照射激光,3个实验组分别以功率密度为3、6和12J/cm^2的632nm波长的激光照射。采用竞争性RT-PCR法测定胸主动脉内MT的mRNA水平变化,以^109Cd牛血红蛋白饱和法测定MT的含量。结果:3个实验组MT1 mRNA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75%(P>0.05)、418.6%(P<0.05)和668.2%(P<0.01);MT2 mRNA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63.9(P>0.05)、615%、(P<0.01)和1087%(P<0.01);相应的MT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42.8%(P<0.05)、170.8%(P<0.05)和142.1%(P<0.05)。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基因修饰的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成骨能力及基因转染对ADSCs成骨分化的生物学调控。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鉴定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的细胞为间充质来源的干细胞。将ADSCs转染hBMP+2基因,免疫沉淀+Western blotting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MP-2表达,确定hBMP-2表达量及表达稳定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定量测定、钙结节染色及RT—PCR分析hBMP-2基因转染对ADSCs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调控,并将转基因细胞注入裸鼠股部肌内,通过X线及组织学检查观察体内成骨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术证实从脂肪中提取的细胞为间充质来源的干细胞。转基因后免疫沉淀+Western blotting法和ELISA法显示转染hBMP-2的ADSCs具有较高且稳定的hBMP-2的表达,转染21d后表达量无明显降低。ALP染色、ALP定量测定、钙结节染色及RT—PCR发现转基因AD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发生分化。裸鼠肌内注射转基因细胞后2周即显示有异位骨形成,4周明显增多,对照组无骨组织形成。结论 转染hBMP-2基因的ADSCs在持续稳定高表达目的蛋白的同时,自身向成骨细胞发生分化,并在裸鼠体内形成异位骨。因此,ADSCs有望作为新的基因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0.
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波  彭志红  姜军 《重庆医学》2003,32(11):1510-15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IL-MAL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00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胃肠道MAL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7例患者平均年龄57.2岁,男女比例2.1:1。以腹痛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为胃32例,小肠4例,回盲部及盲肠5例,大肠6例。内窥镜下息内型15例,溃疡型25例,弥漫型7例。除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 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居多,临床误诊率较高。内窥镜下多次多点活检、深凿活检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