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06篇
内科学   253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145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观察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能否在体外诱导人脂肪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在无菌条件下从Wistar乳鼠分离出海马组织,从分离的海马组织中获得星形胶质细胞,并收集其培养上清液。取外科手术获得的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进行人脂肪基质细胞的原代培养。3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取第3代人脂肪基质细胞接种到培养孔中,预先放置无菌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制备细胞爬片或者接种到培养瓶中,细胞生长达50%~60%融合时,去除培养液,换为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诱导液进行诱导,对照组培养液为无血清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巢蛋白、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联合蛋白2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诱导培养第3天,部分人脂肪基质细胞开始变形,从原先的细长梭状细胞变成神经元样细胞,可见细胞伸出突起,多为双极或多极细胞。②刚分离接种的人脂肪基质细胞镜下呈圆形,悬浮状态,接种后24h内贴壁,并开始伸展,多呈梭形。1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排列出现方向性,但有少量圆形及卵圆形细胞混杂生长。③第4,5代人脂肪基质细胞在诱导48h后形态即开始发生变化,扁平的胞体较预诱导后逐渐回缩,向外伸出突起,72h后扁平的胞浆向胞核收缩,突起继续延长,以后随时间进展,具有典型神经细胞形态特点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形成双极或多极细胞。④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人脂肪基质细胞诱导5d后发现有(10.5±3.7)%神经巢蛋白、(38.4±5.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15.7±2.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未见微管联合蛋白2的表达。结论: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以在体外诱导人脂肪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在生物反应器中初步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5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脂肪组织和关节软骨均来自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的组织,并经患者知情同意。关节软骨冻干后经粉碎机粉碎,过筛,选取25~38μm大小的软骨微粒。在样品中先加入2.5g/L胰蛋白酶,37℃消化24h,再加入1%Triton X-100震荡72h。将软骨微粒和蒸馏水按1∶3的比例混合后滴加在模板中,置入冷冻干燥机冻干后行紫外线交联。紫外线照射8h完成。最后经25kGy 60Co辐照灭菌完成支架制备。取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的髌下脂肪垫,酶消法获得脂肪干细胞,扩增后复合于脱细胞软骨基质制成圆柱状三维支架上(细胞密度5×1010L-1),置于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诱导培养,同时设静态培养组作为对照,3周后观测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变化,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包括番红花O,阿利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生物反应器组诱导培养3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支架结构消失,只有中心区域残存少量支架结构;静态培养组支架结构尚存在,有少量基质分泌。番红花O染色显示生物反应器组细胞外有大量蛋白聚糖沉积,阿利新蓝染色表明有软骨特异性蛋白多糖的聚集;而静态培养组只有部分区域染色且淡于生物反应器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生物反应器组细胞能够合成大量软骨细胞特异性胶原成分,而静态培养组呈弱阳性。结论:生物反应器培养明显促进了脂肪干细胞的增殖与软骨分化,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3.
Purpose: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neurophysiological methods to assess spasticity with respect to mechanisms and methodology, and to describe the thre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the Hoffmann reflex (H-reflex), the Tendon reflex (T-reflex), and the Stretch Reflex (SR). Method: A systematic internet database search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neur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methods of spasticity. A systematic exclusion procedure resulted in 185 included references, completed by additional informal search. For this pap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H-, T- and stretch reflexes was extracted from these references. Results: Although the reflexes are basically monosynaptic, there are many supraspinal pathways which modulate the responses in terms of their amplitude and latency. As a consequence the methods are sensitive to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oderate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i.e. biomechanical, neurophysiological or clinical) spasticity assessment parameters are moderate to poor. Standardised and broadly accepted protocols are still largely lacking preventing an effective exchange of knowledge.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use of the three methods is restricted due to moderate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It is recommended to perform combined neurophysiological - biomechanical assessment of spasticity during a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相似文献   
84.
目的:蒿甲醚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外,对正常组织有极大的副作用。实验拟观察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2007-03-10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蒿甲醚购自昆明制药厂,分析纯,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研磨后用溶液配成1g/L的母液,超声助溶解后供实验用。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70±15)g,雌雄不拘,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分6个亚组,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1,0.2,0.4,0.8,1.6,3.2mg/kg的蒿甲醚。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改变。结果:70只大鼠,饲养过程中实验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为饲料添加蒿甲醚造成。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为0.1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损伤程度与饲料中蒿甲醚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蒿甲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DNA生物学特性。且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升高,这种损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Ⅱ型胶原诱导的实验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组织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的变化,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1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00±20)g,随机选出50只以备造模,另外10只作为对照组。在造模成功的大鼠中再随机选出10只作为模型组。②实验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100mg弗氏不完全佐剂和60mg卡介苗充分研磨后,以每支每点0.1~0.2mL(1g/L)从大鼠背部尾根部多点皮下注射,于10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和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③实验评估:初次免疫后7周,剥离膝关节滑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切除另侧膝关节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用Metamorph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检测,计算每个视野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阳性面积比,以其作为阳性反应细胞密度。结果:纳入大鼠60只,20只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大鼠关节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阳性密度为0.75±0.1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阳性密度为0.48±0.17,与对照组0.78±0.21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的变化与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儿童围术期镇痛的必要性及椎管阻滞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pediatric patient,analgesia,perioperat"为检索词,检索1990-01/2004-12PubMed数据库关于儿童围术期镇痛的文献,选取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的文献,对其中14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①疼痛的并发症:儿童围术期的疼痛不但与成人一样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导致慢性疼痛综合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并发症。②多模式镇痛:疼痛治疗可在形成疼痛的转化、传导、整合、认知4个水平采取措施。复合使用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以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减少副作用,取得更好的疗效。采用超前镇痛,在伤害性刺激之前施行疼痛治疗,只有当伤害性刺激完全被阻断时,超前镇痛的优势才能显现出来,而且阻断时效应该比术后急性疼痛时间长。③疼痛的评价:目前临床常用评分方法是NIPS(neonatalinjurypainscale)评分系统,包括面部表情、哭吵、呼吸形式、上下肢运动和觉醒状态5个指标。评分越低说明疼痛越轻。④围术期椎管阻滞镇痛治疗:重点介绍硬膜外技术、硬膜外常用药物及剂量、适应证、并发症等。结论:有必要对儿童施行围术期镇痛,椎管阻滞是儿童围术期镇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建立以晚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相似的可靠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研中心完成。2d龄和7d龄SD同窝清洁级新生大鼠各43只,雌雄不拘,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2d龄模型组(n=25)、2d龄假手术组(n=18)、7d龄模型组(n=25)和7d龄假手术组(n=18),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动物模型建立: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手术时间短于10~15min,术后将新生大鼠送入缺氧箱缺氧30min,混合气体为体积分数0.08的O2和0.92的N2,输入流量为1~2.5mL/min。假手术组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和缺氧。将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d测定脑梗死体积,术后2d进行少突胶质细胞系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脑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情况以及光镜下脑病理研究,术后21d进行电镜下病理研究。结果:实验86只新生大鼠,14只制作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死亡,余72只计入统计。①术后1d各组脑片大体观察:模型组脑内呈现大面积白色梗死区,多为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2,7d龄模型组梗死体积分别为(53.45±33.90),(68.78±20.22)mm3,梗死百分比分别为(24.98±15.44)%,(11.84±4.14)%;假手术组脑片颜色鲜红,未见白色梗死区。②新生大鼠少突胶质细胞系列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结果:2d龄新生大鼠脑白质内以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7d龄新生大鼠则以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为主。模型大鼠的相应少突胶质细胞系列阳性标记物的积分吸光度值均显著低于同日龄对照新生大鼠(P<0.05~0.01)。③各组大鼠术后2d光镜下脑病理检查结果:2d龄模型组新生大鼠的脑室周围以及皮层下白质呈现囊性坏死和细胞凋亡,而皮质神经元损伤轻微;而7d龄模型组在白质和皮质部位均呈明显损伤。④术后21d电镜下各组幼鼠脑病理检查结果:2d龄模型组幼鼠的脑白质内未见髓鞘形成,7d龄模型组幼鼠中见少量髓鞘形成,而同日龄假手术对照幼鼠的脑白质内则髓鞘形成正常。结论:通过对2d龄新生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缺氧30min缺氧缺血法创建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新生大鼠模型中存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明显受损和丢失,成功建立了2d龄新生大鼠以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相似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8.
目的:为获得大量的9,10-二羟基硬脂酸(Dihydroxy Stearic Acid,DHSA),应用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解析验证合成物为DHSA。 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实验室完成。在烧瓶中加入油酸后,再加入甲酸、过氧化氢,并不断搅拌。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维持反应温度在40℃,反应四五小时后,反复水洗油层并收集。在油层中加入3mol/L NaOH溶液25mL,于100℃水浴加热1h,趁热加入3mol/L HCl50mL,剧烈搅拌,析出白色沉淀。用水反复清洗使清洗液pH值为中性,收集沉淀物。在沉淀物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10mL,加热溶解,抽滤,将滤液于0℃析出结晶,抽滤,将抽滤物用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10mL加热溶解,于0℃结晶,抽滤。同样方法再结晶2次,最后得到白色结晶物,晾干,收率68.8%。将结晶物分别上FTS-65A红外光谱仪、ISONS EA1108型元素分析仪,Varian INOVA 600型核磁共振仪,安捷伦XCR-trap液相质谱(LC-MS)联用仪进行分析和结构鉴定。 结果:①LC-MS分析提示合成的DHSA经过多次重结晶后,纯度较高,可达95%。MS分析提示DHSA相对分子质量为315.1,与理论值316.48相近。②DHSA元素分析实验值C68.78%,H11.53%,与理论值C68.77%,H11.58%接近。③红外光谱分析提示DHSA为含有两个羟基的十八碳长链脂肪酸。④核磁共振的氢谱和碳谱均证实合成的化合物为9,10-二羟基十八碳脂肪酸。 结论:合成的DHSA经过3次重结晶后,纯度可95%以上,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解析结果证实合成的化合物是9,10-二羟基硬脂酸。  相似文献   
89.
目的:应用3.0TMRI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的关系及鼻旁窦炎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①分组及检测:2006-10/2007-08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8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18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 3.0T高场强MR扫描仪常规行MRI及MRA检查。②评估指标:MRI图像观察以轴位T2-FSE、轴位T1-FLAIR序列为主,辅以轴位T2-FLAIR、矢状位T1-FLAIR序列,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鼻旁窦有无炎性病变。MRA图像观察以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颅内血管异常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受累情况,各窦病变类型(黏膜增厚、炎性积液、黏膜下囊肿)及相应的MRI表现。结果:①病例组所有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系统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43例患者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对照组脑实质及脑血管均未见异常改变。②病例组鼻旁窦有病变者123人次(56.4%),上颌窦病变96例,筛窦病变58例,蝶窦病变30例,额窦病变15例;对照组鼻旁窦有病变者54人次(24.8%),上颌窦病变8例,筛窦病变34例,蝶窦病变2例,额窦病变4例。病例组鼻旁窦炎性病变明显较对照组多(χ2=45.281,P=0.000)。相关系数C=0.9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鼻旁窦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法在组织工程瓣膜准备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聚乙二醇去细胞前后组织工程瓣膜的物理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取猪10只,由于猪主动脉瓣为三叶瓣结构,共取得瓣叶组织30个,麻醉后宰杀取其心脏动脉瓣膜,分为去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个。②实验方法:去细胞组用聚乙二醇和DNase I处理;瓣叶组织放入1kg/L聚乙二醇,室温下浸泡30~45min,振荡器加以振荡;含抗生素磷酸盐缓冲液浸泡24h,反复3次洗脱;以5×104U/L DNase I液浸泡处理1h;对照组仅以含抗生素磷酸盐缓冲液浸泡24h,反复3次洗脱。③实验评估: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去细胞情况,吸光度(A)值,计算去细胞率(%)=(对照组A值-去细胞组A值)/对照组A值×100%。猪去细胞瓣膜条置于力学测试仪测定最大负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和弹性模量。结果:纳入猪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去细胞组织形态学观察:去细胞组猪瓣膜组织中看不到细胞成分,且细胞外基质结构保存完整,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无明显断裂,仍呈波浪状平行排列,结构紧凑,弹性纤维结构清晰,组织无明显水肿。②DNA含量分析:聚乙二醇处理后去细胞百分率为95.32%。③生物力学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去细胞组瓣膜组织最大负荷[(12.586±1.693),(10.242±1.435)N,P>0.05]、最大应力[(2.346±0.342),(1.877±0.572)N/mm,P>0.05]、弹性模量(15.152±1.579,14.549±0.678,P>0.05)、最大应变[(31.685±7.533),(28.118±6.045)mm/N,>0.05]等均无显著差异。P结论:聚乙二醇法去除细胞完全,细胞外基质保存完整,对组织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适于构建组织工程瓣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