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5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249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61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478篇
内科学   328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01篇
特种医学   227篇
外科学   335篇
综合类   1004篇
预防医学   424篇
眼科学   98篇
药学   432篇
  5篇
中国医学   293篇
肿瘤学   13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适用范围及疗效。方法 3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结果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用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2例出现新破口,36例真腔均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2例假腔消失,其余假腔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假腔缩小。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确诊的XGC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B超检查13例,CT检查5例,MRI检查3例,ERCP检查1例,术前均误诊。结果11例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9例。9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胆囊大部切除加十二指肠瘘修补术,2例行胆囊切除加胆囊床部肝组织切除。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XG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开腹胆囊切除是基本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3.
应用弧型切割吻合器的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直肠癌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弧型切割吻合器的双吻合器技术在结直肠吻合术、尤其是低位结直肠吻合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间应用双吻合器行结直肠吻合术治疗直肠癌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2例术中直肠闭合和吻合进程顺利,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1.9%),吻合口出血2例(3.8%),直肠阴道瘘1例(1.9%),无吻合口狭窄,无手术死亡.结论 双吻合器技术能完成以往手法缝合不易完成的低位结直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34.
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13例手术治疗的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内容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主,包括患肢麻木、酸痛、乏力、手部精细活动、发冷及肌肉萎缩等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术前13例均主诉有患肢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觉减退),术后患肢感觉异常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者12例(12/13),占92.4%;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3),占7.6%。手部肌肉萎缩恢复者或改善者11例(11/12),占91.7%;手部肌肉萎缩无恢复或加重者1例(1/12),占8.3%。自觉患肢活动改善或症状完全缓解者11例(11/12),占91.7%;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2),占8.3%。术前主诉有颈肩部酸痛者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者4例(4/5),占80%;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占20%。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总结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MT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分别为8个月及44个月大婴幼儿。均因体检发现腹部肿物入院。下腹部均可触及质韧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杏见中下腹或腹盆腔区有大小约14cm×12cm×9cm和15cm×13cm×10cm肿块,增强CT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2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可见病理性核分裂,伴有横纹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NSE+,Vimentin+,Desmin+,S-100+。诊断为腹膜后MTT。1例患者随访3个月,术后2个月复发转移,近期肿物有所增长。另1例随访5个月,目前情况良好。结论:腹膜后MTT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本病以手术根治治疗为主,术后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前列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和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2例前列腺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特点。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73和84岁,因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入院。1例误诊为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另1例直肠指检、B超、CT、MRI及PSA检查均提示为前列腺癌,行穿刺活检后确诊,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行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以改善排尿症状,术后病理检查回报为前列腺黏液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较特异性表现。术后给予抗雄激素治疗等。结论:前列腺黏液腺癌在前列腺癌中罕见,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方法可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37.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腹部、大腿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将抽吸出的自体颗粒脂肪经过提纯后超量30%均匀注射入面部及颈部标定的老化凹陷区域,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注射层次。结果:17例患者38个注射部位,脂肪移植量1~15ml(平均每个部位6.5ml)。除4例患者6~12个月后重复注射外,其余均注射一次。随访时间6个月到4年,效果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面部老化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持久。结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5mg·kg^-1)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1周给予氯沙坦20mg·kg^-1灌胃。12周后测3组24h尿蛋白、血肌酐、肾重/体重、血CRP及TNF-α水平;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肾重/体重明显升高,肾小球肥大、细胞增生,PAS阳性物质沉积增多。血CRP、TNF-α含量及肾组织TLR4、NF-κB的蛋白表达上调。经氯沙坦治疗后,血CRP、TNF-α含量下降,TLR4、NF-κB的表达下调。结论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TLR4的表达,降低血浆CRP、TNF-α含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索芒针在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60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患者,分为芒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0例,治疗穴位选取秩边和水道。芒针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9)岁,治疗予以芒针偶刺双侧穴位,并接电针仪30 min,频率3 Hz,治疗30 min;毫针组男24例,女6例,年龄(56±10)岁,治疗予毫针针刺双侧穴位后,留针30 min;两组的治疗频率都是隔日1次,在治疗2个月后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和尿路感染情况等指标,发掘芒针在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意义。结果:(1)平衡膀胱达到的时间:芒针组(39.5±1.2) d,毫针组(46.5±2.1) d;两组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排尿日记比较,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每日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优于治疗前(P0.05);通过组间比较,在治疗后芒针组患者的每日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等指标的改善优于毫针组(P0.05)。(3)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路感染情况均改善,芒针组的尿路感染改善率优于毫针组(P0.05)。(4)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比较: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VH2O),膀胱压力(pressure vesical,Pves),逼尿肌压力(pressure detrusor,Pdet),平均尿流速(Qave),最大尿流速(Qmax),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等优于治疗前(P0.05);通过组间比较,在治疗后芒针组患者的VH_2O、Pves、Pdet、Qave、Qmax、BC等指标的改善优于毫针组(P0.05)。结论:芒针在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状况、尿路感染和尿动力学方面要优于毫针针刺,对提高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