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16篇
  免费   8412篇
  国内免费   6417篇
耳鼻咽喉   808篇
儿科学   849篇
妇产科学   723篇
基础医学   9137篇
口腔科学   1522篇
临床医学   11176篇
内科学   11410篇
皮肤病学   711篇
神经病学   4127篇
特种医学   31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4篇
外科学   7942篇
综合类   16291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6485篇
眼科学   1991篇
药学   9204篇
  106篇
中国医学   5530篇
肿瘤学   6793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1180篇
  2022年   3354篇
  2021年   4172篇
  2020年   3224篇
  2019年   2637篇
  2018年   2838篇
  2017年   2693篇
  2016年   2469篇
  2015年   3902篇
  2014年   4728篇
  2013年   4247篇
  2012年   6639篇
  2011年   7083篇
  2010年   4921篇
  2009年   3775篇
  2008年   4731篇
  2007年   4602篇
  2006年   4449篇
  2005年   4097篇
  2004年   3066篇
  2003年   3142篇
  2002年   2688篇
  2001年   2270篇
  2000年   1900篇
  1999年   1707篇
  1998年   1195篇
  1997年   1070篇
  1996年   807篇
  1995年   818篇
  1994年   715篇
  1993年   372篇
  1992年   474篇
  1991年   402篇
  1990年   314篇
  1989年   297篇
  1988年   215篇
  1987年   165篇
  1986年   140篇
  1985年   108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3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脊索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42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23例(54.8%),骶尾部脊索瘤18例(42.9%),外周脊索瘤1例(2.3%)。平片可见颅底及骶尾部溶骨性骨质破坏;CT扫描脊索瘤特征性地表现为斜坡和骶尾部膨胀性软组织肿块伴相应部位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脊索瘤有较为典型的好发部位,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2.
103.
强脉冲光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浅表(皮肤)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535nm、580nm强脉冲光治疗皮损,每三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波长为532nm的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两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皮损的治愈率、并发症等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皮损三次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处瘢痕形成及炎症性色素沉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强脉冲光(IPLTM)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替牙中期FR Ⅲ型矫治器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牙合患者骨骼、牙齿参数变化。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 ,在替牙中期使用FR Ⅲ型矫治器 ,治疗前、结束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 ,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通过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下颌向后向下旋转 ,前牙可建立正常覆盖覆牙合关系。结论 替牙中晚期 ,FR Ⅲ型矫治器是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国淑鸿 《中国病案》2004,5(8):29-30
我院建立医生工作站以后,实现病案首页计算机管理,废除了以往手工抄写的疾病和手术索引卡,入院和出院登记本.出院诊断由主管医生录入,既敦促医生努力学习并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的知识,也使我院的出院诊断书写更加规范.加强了病案首页填写的质量控制,使从计算机获取的信息更真实、快捷.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通过探讨梗阻性黄疸临床指征 ,了解其病程中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 1993年— 2 0 0 0年收治的 2 9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性分析 ,统计年龄、梗阻时间、性质、手术时间 ,入院 2 4小时内测尿素氮 (BUN)、白蛋白 (A)、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 (WBC)、血红素 (HB)、腹水 ,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 :年龄 >6 5岁并发症发生率为2 5 .2 0 % ,病死率 3.2 5 % ;梗阻时间超过 2 0天以上者 ,并发症 2 8.87% ,病死率 5 .15 % ;肝功能Child氏B级、C级者 ,并发症发生率为 2 9.2 0 % ,病死率为 5 .31% ,延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2 9.4 1% ,病死率为 4 .90 %。结论 :梗阻性黄疸病人年龄越大 ,梗阻时间越长 ,肝功能越差 ,不及时手术是各种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增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7.
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调查本院 2 0 0 2~ 2 0 0 3年间普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多项营养评价指标测定 4 0 12例非急诊住院患者营养状况 ,分析年龄、疾病等因素与营养状况之间关系。结果 各项指标进行营养评价得出本院普外科非急诊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是 :BMI 2 1 3% ,TSF5 0 6 % ,MAC 2 0 5 % ,AMC 2 1 2 % ,SGA 38 0 % ,MNA 2 0 8% ,ALB 2 4 2 % ,PA 35 4 % ,TLC 5 5 8%。 >6 0岁组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高于≤ 6 0岁患者、消化道外疾病患者及良性疾病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本院普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 2 0 5 %~ 5 5 8% ,不同的营养评价指标得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08.
经阴道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腔造影技术(Transvaginal sonohysterography,SHG)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9例有异常阴道出血者行SHG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34例,粘膜下子宫肌瘤3例,子宫内膜增生1例。SHG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2例,均可清晰地显示宫腔轮廓和病灶的形态,30例与内膜界限清楚,可见病灶附着部位,23例于结节内部或蒂部显示血流信号;TVS诊断子宫内膜息肉26例,均可见子宫内膜稍强回声结节,其中19例边界清楚,6例可见病灶附着部位;8例结节内部或蒂部显示血流。使用TVS34例均未显示宫腔的轮廓。本组子宫内膜病例在宫腔轮廓及病灶附着部位方面SHG和TVS的显示率分别为94.1%、88.2%和0%、17.6%。SHG明显优于TVS(P<0.001)。SHG诊断粘膜下子宫肌瘤3例,回声与基底部的子宫肌层相似,略低于子宫内膜,病灶基底部与子宫肌层无界限,表面可见内膜与造影剂构成的亮线,1例可见蒂部,CDFI显示2例内部血流丰富,1例见肌层血管穿入病灶。TVS诊断粘膜下子宫肌瘤2例,表现为为子宫内膜低回声结节,1例子宫内膜呈非均质改变,CDFI可见内部丰富的血流信号(SHG显示宫腔内为2枚粘膜下子宫肌瘤,已得到HSC证实)。结论:SHG能明显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报道了一种显露内皮下层纤维连接素的理想方法。大白鼠主动脉壁分别用1.0%NP-40作用5min,30.0mmol/L KCl作用10min后,内皮细胞全部脱离,内皮下层大部分纤维连接素被保留。本法适用于建立细胞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0.
包皮过长和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包茎和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差异情况。方法收集21~25岁年龄组包皮标本44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①包茎组21例;②包皮过长组2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用卡方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标本中,分别有8个(8/21包茎组)和10个(10/23包皮过长组)标本中未发现触觉小体,其差异无显著性(P=0.717)。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3.1%和21.1%,差异具显著性(P=0.022)。结论包茎中触觉小体密度较包皮过长明显升高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而两种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消失可能遵循同一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