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93篇
妇产科学   72篇
基础医学   302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334篇
内科学   540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167篇
特种医学   266篇
外科学   255篇
综合类   310篇
预防医学   231篇
眼科学   55篇
药学   274篇
  3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7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7年   16篇
  1959年   41篇
  1958年   66篇
  1957年   75篇
  1956年   73篇
  1955年   83篇
  1954年   5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大鼠胃粘膜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部分结扎大鼠门静脉主干2周后,采用中性红清除率法测定大鼠胃粘膜血流量(GMBF),同时观察门静脉压力(PVP)的变化。结果 PHG组大鼠GMBF和PVP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3.431、3.312,P<0.01)。低剂量的NO合成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HG大鼠GMBF,而对假手术组GMBF无明显影响;高剂量的L-NAME(12mg/kg)能非常显著降低PHG和假手术组大鼠GMBF。前列腺素环氧合酶抑制剂消炎痛能明显降低PHG组大鼠GMBF,而对假手术组GMBF无明显影响;预先给消炎痛处理后在假手术组大鼠中,静脉注射低剂量L-NAME(4mg/kg)前后GMBF无明显变化,高剂量L-NAME(12mg/kg)降低大鼠的GMBF与未用消炎痛处理组比无明显变化;预先给消炎痛处理后在PHG组大鼠中,L-NAME剂量(4mg/kg、12mg/kg)依赖性降低大鼠的GMBF与未用消炎痛处理组比无明显改变。结论 NO、前列腺素在调节PHG大鼠的GMBF起重要作用,但两者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2.

Backgrou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diagnosis b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CTA) is useful for identification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individuals at heightened risk for death. Whether CCTA-detected CAD enables improved risk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diabetic individuals beyond clinical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ing (CACS) remains unexplored.

Methods

From a prospective 12-center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27,125 individuals undergoing CCTA, we identified 400 asymptomatic diabetic individuals without known CAD. Coronary stenosis by CCTA was graded as 0%, 1–49%, 50–69%, and ≥70%. CAD was judged on a per-patient, per-vessel and per-segment basis as maximal stenosis severity, number of vessels with ≥50% stenosis, and coronary segments weighted for stenosis severity (segment stenosis score), respectively. We assesse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 inclusive of mortality,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and late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90 days (REV) – and evaluated the incremental utility of CCTA for risk prediction, discrimination and reclassification.

Results

Mean age was 60.4 ± 9.9 years; 65.0% were male. At a mean follow-up 2.4 ± 1.1 years, 33 MACE occurred (13 deaths, 8 MI, 12 REV) [8.25%; annualized rate 3.4%]. By univariate analysis, per-patient maximal stenosis [hazards ratio (HR) 2.24 per stenosis grad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61–3.10, p < 0.001], increasing numbers of obstructive vessels (HR 2.30 per vessel, 95% CI 1.75–3.03, p < 0.001) and segment stenosis score (HR 1.14 per segment, 95% CI 1.09–1.19, p < 0.001)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ACE. After adjustment for CAD risk factors and CACS, maximal stenosis (HR 1.80 per grade, 95% CI 1.18–2.75, p = 0.006), number of obstructive vessels (HR 1.85 per vessel, 95% CI 1.29–2.65, p < 0.001) and segment stenosis score (HR 1.11 per segment, 95% CI 1.05–1.18, p < 0.001)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MACE. Beyond age, gender and CACS (C-index 0.64), CCTA improved discrimination by maximal stenosis, number of obstructive vessels and segment stenosis score (C-index 0.77, 0.77 and 0.78, respectively). Similarly, CCTA findings improved risk reclassification by per-patient maximal stenosis [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 index 0.03, p = 0.03] and number of obstructive vessels (IDI index 0.06, p = 0.002), and by trend for segment stenosis score (IDI 0.03, p = 0.06).

Conclusion

For asymptomatic diabetic individuals, CCTA measures of CAD severity confer incremental risk prediction, discrimination and reclassification on a per-patient, per-vessel and per-segment basis.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索乳酸菌肽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给BALB/c小鼠腹腔注射乳杆菌肽聚糖1次或3次,从腹腔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合并细胞提取RNA,利用Affymetrix MOFA30A基因芯片分析基因表达,利用基于G0数据库的芯片数据分析工具分析乳杆菌肽聚糖诱导后的代表性G0定义。结果:腹腔注射一次乳杆菌肽聚糖(i.p.)引起了腹腔巨噬细胞和脾脏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广泛变化,但特异性不强。注射三次后表达显著改变的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有关。定义两次刺激引起显著变化的所有基因为肽聚糖响应基因,其代表性G0生理过程定义预测主要与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增强、淋巴细胞激活、炎性反应正调节有关。结论:肽聚糖刺激的早期反应涉及先天性免疫激活和抗原呈递过程。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UAP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段变化,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P〈0.05),但治疗组更能显著降低心绞痛的发作(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对心绞痛、心电图的疗效分别为90.9%、81.8%,而对照组分别为60.6%、5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血小板、PT、APTT无显著变化。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是治疗UA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考察SPSS和Excel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蛋白(—LP)浓度标准曲线的拟合效果。方法HBV—LP标准品吸光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用SPSS软件曲线估计和Excel软件规划求解对HBV—LP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进行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曲线拟合,比较两种拟合方法的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的一致性。并根据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的大小来优选血清HBV—LP浓度标准曲线回归模型。结果HBV—LP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的散点图呈非线性趋势;两种拟合方法的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的回归方程均有意义(P〈0.001),其决定系数小数点后四位是一致的:其中二次多项式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决定系数均大于0.95。结论Excel软件规划求解拟合血清HBV—LP浓度标准曲线的效果与SPSS高度一致.是一种临床实验室定量标准曲线拟合与优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对个青皮多糖及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多糖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硫酸-苯酚法显色,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总黄酮采用回流提取法进行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个青皮多糖含量为4.99%,总黄酮含量为14.57%。结论本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个青皮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7.
乐燕娜  朱瑾  陈坤 《消化外科》2013,(12):963-966
目的从载文、著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方法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2年至2012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刊出论文情况,对全文进行浏览并保存,录入Excel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杂志2002年至2012年的载文和著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1年载文1917篇,每期平均载文量29.05篇,基金项目论文占30.62%,被引率为58.52%;著者来自32个省、直辖市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庆、北京、上海3个地区作者发文分别为446篇(23.27%)、240篇(12.52%)、203篇(10.59%),位居前3位,其次为四川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发文1382篇(72.09%)。合著率为90.03%,合作度为4.37。结论《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该刊著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但总体分布尚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8.
骨盆肿瘤血管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通过分析骨盆肿瘤血管造影表现及供血特点 ,指导动脉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 ,强调肿瘤血管“多支栓塞”的重要性。方法 对 12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了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和碘油栓塞治疗 ,其中纤维肉瘤 1例 ,软骨肉瘤、骨肉瘤各 2例 ,转移瘤 7例 ,治疗前均行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和 /或腰动脉造影 ,治疗后造影复查血管闭塞及碘油沉积情况。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 1)血管造影表现特点 :a“多源多支”供血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腰动脉均参与骨盆肿瘤供血 ;b“富血管性”表现 ;c肿瘤染色区域明显大于骨破坏区。 ( 2 )栓塞结果 :每例均进行了 2支以上供养血管栓塞 ,复查见供养血管完全闭塞 ,肿瘤染色明显减少 ,碘油沉积良好。 ( 3)临床效果 :临床效果显著 ,疼痛减轻 ,肿块缩小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盆肿瘤的供血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心肌致密化不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现介绍心肌致密化不全在发病机制、病理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及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并总结了国内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Ⅰ CT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4月至10月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RA患者57例(RA组)、非RA的其他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25例(非RA对照组)及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30名,采用ELISA定量检测测定血清Ⅰ CTP、抗CCP抗体,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RF、CRP.结果 (1)RF、CRP、Ⅰ CTP及抗CCP抗体在健康对照组、非RA对照组、RA活动组及缓解稳定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抗CCP抗体、RF、CRP在RA活动组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他组,而在健康对照组、RA缓解稳定组及非RA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Ⅰ CTP在RA活动组中的浓度高于RA缓解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而RA缓解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RA组RF、抗CCP抗体、Ⅰ CTP、CRP的阳性率分别为73.7%,52.6%,61.4%,56.1%.(3)Ⅰ CTP与抗CCP抗体、RF、CRP,抗CCP抗体与RF、CRP及RF与CRP在RA组中均呈正相关(rs=0.474,0.366,0.645,0.536,0.643,0.555,P均<0.05),且定性结果相关性显著(P均<0.01);在非RA对照组中无相关(P均>0.05).(4)RF和抗CCP抗体的联合敏感度为87.5%,联合特异度为49.9%.结论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与RF可降低RA的漏诊率.动态联合测定ⅠCTP、抗CCP抗体、RF、CRP能更有效地及时监测RA的疾病进展,对指导临床诊治及干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