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2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214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314篇
内科学   338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35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245篇
综合类   389篇
预防医学   149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234篇
  9篇
中国医学   170篇
肿瘤学   1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KIR) genes can regulate the activation of NK and T cells upon interaction with HLA class I molecules.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disease. Previous studies revealed that KIRs were involved in HCV and HIV infection or cleara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heritance of KIR genotypes and haplotypes as a candidate for susceptibility to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or HBV clearance. The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SP-PCR)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KIR genes and pseudogenes in 150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251 spontaneously recovered (SR) controls, and 412 healthy controls. The frequencies of genotype G7 M, FZ1 increased in CHB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The frequency of genotype AH was higher in SR controls than that in both CHB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The carriage frequencies of genotype G and AH were higher; while, the frequencies of AF and AJ were lower in SR controls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The frequency of A haplotype was lower, whereas, the frequency of B haplotype was higher in CHB patients and SR controls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s. In healthy controls, haplotype 4 was found lower compared with that in CHB patients and SR controls and the frequency of haplotype 5 was higher in SR controls than that in other two group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t seems that the genotypes M and FZ1 are HBV susceptive genotypes; AH, on the other hand, may be protective genotypes that facilitate the clearance of HBV. It appears that the haplotype 4 is HBV susceptive haplotype, whereas, haplotype 5 may be the protective haplotype that facilitates the clearance of HBV.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8;5(6):457-463.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研究γ射线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cx43和ANLN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数生长期的淋巴细胞,分别给予1、2、3、4、5、6 Gy的60Coγ射线照射,照射后12 h,以及2 Gy照射后4、8、12、24、36、48、72 h,分别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cx43和ANLN基因表达改变.结果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x43 mRNA表达水平在2 Gy照射后4、8、12 h明显增高,分别为对照组(未照射组)的6.74、9.06、7.22倍(P<0.05);24~72 h,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1、2、3、4、5、6 Gy剂量照射后12 h,cx43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ANLN mRNA表达水平在2 Gy不同时间点及1~5 Gy照射后12 h,表达降低(P<0.05),6 Gy照射后12 h其表达开始升高,为对照组的6.08倍(P<0.05).结论 γ射线照射2 Gy不同时间点及不同剂量照射后12 h,cx43基因表达上调,ANLN 基因表达下调.1~3 Gy剂量照射后12 h,cx43 mRNA表达在此范围内有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cx43可能会发展为核事故受照射人员的分子生物学剂量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4.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但它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程度中的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实验于2000-01/2002-01在解放军总医院完成。将285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0支组,1支组,2支组,3支组4组,年龄33~74岁,平均(54.48±9.44)岁,其中男164例,女121例。方法:①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②测量卧位左臂血压。③采静脉血检测血脂。④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10MHz线性探头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动脉窦。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作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管腔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程度记录为0,1,2,3。左主干狭窄≥50%定义为2支病变,左主干合并右冠病变定义为3支病变。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不同测量位点的内中膜厚度。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③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④不同危险因子与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结果:285例患者全部完成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不同测量位点的内中膜厚度经卡方检验,左、右颈动脉窦的F值最大,分别为65.64和63.24。左、右颈动脉窦的内中膜厚度值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厚。②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颈动脉窦、右颈动脉窦、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左颈动脉窦和右颈动脉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t=3.61,P=0.391;t=2.58,P=0.247)。③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中左右颈动脉窦的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是89.9%,88.8%。④对不同危险因子与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是:年龄,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左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结论:颈动脉窦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程度明显相关。二者有共同的病理与血液动力学基础。颈动脉窦内中膜厚度可以作为筛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5.
SLS人体单次斑贴试验阳性对照物基准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人体单次斑贴试验阳性基准模型。方法:60名健康受试者使用0.01%、0.05%、0.10%、0.50%和1.00%SLS进行第一阶段皮肤单次斑贴试验,确定阳性对照物的初步合适浓度区间。然后再选取60名健康受试者根据第一阶段合适浓度范围设计浓度进行第二阶段试验,进一步确定合适浓度。结果:第一阶段的试验提示,阳性基准物的浓度在0.01%~0.05%之间,第二阶段确定0.02%SLS的1级皮肤反应人数≤5例,2级皮肤反应人数2例,该反应率与标准中的阳性结果最为接近。结论:建议以0.02%SLS作为人体单次斑贴试验的阳性对照物基准模型。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 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希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术后96例,采用Herth希望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食管癌患者希望水平得分为(35.64±2.85)分,患者知情情况、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关怀度是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5),且以上三因素均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希望水平得分处于中高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家庭关怀度并且适时地告知患者疾病诊断情况,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38.
目的与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进行比较,评价经胸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优势和缺点。方法建立3个月龄小猪主动脉瓣狭窄模型,其主动脉瓣压差均〉30mm Hg;20头模型猪随机分为经胸组与经皮组各10头,分别行经胸及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比较2组主动脉瓣压差下降值、放射线暴露时间、病死率、外周血管损伤发生率、起搏器使用率及主动脉后壁损伤率。结果经胸组术前、术后主动脉瓣压差((42.6±2.9)、(14.4±2.6)mm Hg)与经皮组((43.9±3.6)、(15.7±3.1)mm 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主动脉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胸组放射线暴露时间、病死率、外周血管损伤发生率、起搏器使用率((6.8±2.5)min、0、0、0)低于经皮组((11.9±4.2)min、40%、40%、100%)(P〈0.05),经升主动脉置入传统动脉鞘管后主动脉后壁损伤率(80%)明显高于经皮组(0)(P〈0.01)。结论经胸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在放射线暴露时间、病死率、外周血管损伤发生率、起搏器使用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主动脉后壁损伤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的异同点。方法纳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各50名、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marking test,TMT)A和B、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汉诺塔(Hanoi tower,HOT)评估被试者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间数字符号总分、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视觉图形再生总分、言语流畅性总分、WSCT持续错误数、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等成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亲属组上述所有指标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双相障碍亲属组仅数字符号、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言语流畅性总分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亲属组的图形视觉再生、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均比双相障碍亲属组差(均P<0.05)。结论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均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精神分裂症亲属的认知缺陷更显著,提示认知缺陷既是两类精神疾病共同的遗传易感因素,但又在两类疾病的家系中的遗传负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对比分析湿润烧伤膏联合龙血竭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1组(30例)与对照2组(30例),观察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皮肤均匀涂抹湿润烧伤膏,出现Ⅱ~Ⅳ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时加用龙血竭粉末外敷;对照1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皮肤均匀涂抹湿润烧伤膏,出现Ⅱ~Ⅳ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时继续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对照2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皮肤不采取防护措施,出现Ⅱ~Ⅳ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时予以碘伏常规换药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放射治疗中断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放射治疗20 Gy、40 Gy及结束后,3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对比,χ~2=59.417、94.876、29.072,P均=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2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较观察组及对照1组严重(放射治疗20Gy后:χ~2=41.918、23.721,P均=0.000;放射治疗40 Gy后:χ~2=74.118、47.368,P均=0.000;放射治疗结束后:χ~2=61.606、30.610,P均=0.000),而观察组与对照1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均>0.05)。放射治疗过程中,对照2组中有7例患者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断治疗,明显高于观察组与对照1组均无患者中断治疗(χ~2=15.181、7.925,P=0.000、0.005)。放射治疗结束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χ~2=6.923、24.761,P=0.009、0.000),而对照1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2组(χ~2=8.324,P=0.016)。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龙血竭可有效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避免放射治疗中断,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