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15篇
  免费   5168篇
  国内免费   2413篇
耳鼻咽喉   375篇
儿科学   933篇
妇产科学   329篇
基础医学   3279篇
口腔科学   664篇
临床医学   6769篇
内科学   4097篇
皮肤病学   685篇
神经病学   1025篇
特种医学   1751篇
外科学   4149篇
综合类   15420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6394篇
眼科学   568篇
药学   6385篇
  57篇
中国医学   4945篇
肿瘤学   1867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574篇
  2022年   1597篇
  2021年   1946篇
  2020年   1757篇
  2019年   919篇
  2018年   999篇
  2017年   1486篇
  2016年   1027篇
  2015年   2074篇
  2014年   2641篇
  2013年   3511篇
  2012年   4988篇
  2011年   5047篇
  2010年   4573篇
  2009年   4376篇
  2008年   4220篇
  2007年   4061篇
  2006年   3675篇
  2005年   2963篇
  2004年   1977篇
  2003年   1476篇
  2002年   1187篇
  2001年   1059篇
  2000年   755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了解本地区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情况,探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6方法对416例甲状腺肿瘤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肿瘤以良性多见,良恶性之比为8.2:1。各类型肿瘤均以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5.4,好发年龄为21~50岁,肿瘤发生于甲状腺右侧多见。结论本组甲状腺肿瘤的发生率、好发年龄、性别差异、良恶之比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乳头状腺瘤与乳头状癌的鉴别有一定难度,对可疑标本要多处取材,连续切片,仔细观察,找出其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超声及临床特征在附睾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附睾局灶性病变48例,包括非特异性附睾炎、附睾结核和附睾精液囊肿。分析附睾局灶性病变大小、形态、位置、回声强度及均一性,鞘膜腔是否有积液;病灶血流的程度以及患者年龄、病程和阴囊压痛程度。结果:附睾结核病灶平均面积比非特异性附睾炎病灶大(P<0.05),并多可见钙化斑。非特异性附睾炎病灶的血流信号比附睾结核(P<0.05)及附睾精液囊肿(P<0.01)丰富;非特异性附睾炎病程比附睾结核(P<0.01)和附睾精液囊肿(P<0.01)短;非特异性附睾炎病灶的压痛比附睾结核(P<0.01)和附睾精液囊肿(P<0.01)明显。附睾局灶性病变发生位置及有无鞘膜积液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超声和临床特征对附睾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附睾疾病及评价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单纯下颌骨磨削法矫治下颌角肥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骨磨削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局部肿胀麻醉下,采用口内切口入路,常规分离显露下颌骨,在预定需要矫正的下颌骨区域,使用特殊器械磨削下颌骨体外侧皮质骨、下颌骨下缘及下颌角骨质,同时对部分肥大的咬肌进行处理,矫治下颌角肥大。结果 对58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均行下颌骨磨削法矫治,除1例术中损伤下齿槽血管引起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全部病例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结论 下颌骨磨削法矫治下颌角肥大是一种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好方法。与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的方法相比,该术式保留了下颌骨的内板。维持了颌颈区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104.
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及环磷酰胺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缺血区域炎症反应特点及环磷酰胺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生化法观察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P-选择素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并进行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 (1)再灌注3h缺血侧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出现P-选择素表达,12h达高峰.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2)再灌注12h以后MPO活性明显升高.基底节区的MPO活性在再灌注48h达到高峰后下降.额顶部皮质MPO活性在再灌注24h达到高峰后至96h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对照组相比较,环磷酰胺预处理组MP(活性升高受抑制(P<0.05).(3)环磷酰胺预处理可显著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主动性炎症反应,额顶部皮质比基底节区的炎症反应更持久和剧烈.(2)环磷酰胺减少缺血侧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不直接影响P-选择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5.
钙通道阻滞剂(CCB)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近年的研究表明,CCB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和阻止脱颗粒,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白介素2产生,降低表皮郎格罕细胞数,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作用。此外对淋菌的耐药性有逆转作用。用于临床某些过敏性疾病、寒冷性脉管性疾病及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临床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给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耐药性淋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展望。本文对药物的副作用亦有概述。  相似文献   
106.
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但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动物和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证明脂肪乳剂能快速逆转强效酰胺类局麻药导致的心血管系统衰竭.多例成功复苏酰胺类局麻药所致心脏停搏的报道显示,脂肪乳剂可成功逆转局麻药中毒所导致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衰竭.脂肪乳救治局麻药中毒的机制可能通过两个途径共同作用:降低组织中的局麻药浓度和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合理使用左旋多巴治疗PD的剂量。方法采用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采用行为学观察法观察3种不同剂量左旋多巴[按体重10、50、100mg/(kg.d)]作用不同时间(1、3、5、7d)对PD大鼠黑质细胞毒性作用后的行为学变化以及停止左旋多巴治疗后7d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随左旋多巴使用剂量和时间增加而减少,中、大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随左旋多巴使用剂量和时间增加而增加;各组大鼠旋转启动时间随左旋多巴使用剂量和时间增加而减少,最高转速及持续时间则随使用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应尽可能以小剂量、间隔使用左旋多巴治疗PD。  相似文献   
108.
微创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应用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ing 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应用LISS技术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24 ̄67岁,平均40.6岁。胫骨近端骨折28例,股骨远端骨折13例。多发伤22例(53.7%),陈旧性骨折6例(14.6%),翻修手术1例。新鲜骨折均采用关节面切开复位、干骺端闭合复位及经皮钢板固定技术;陈旧性骨折及翻修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及经皮钢板固定技术。结果单侧LISS手术时间平均87.2min。全部病例随访13~21个月,平均16个月。3例股骨远端骨缺损患者平均于术后21.3周(19~24周)行植骨术,植骨术后22.3周(18~24周)骨折愈合。其余患者愈合时间平均15.1周(11~23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6.8周(12~25周)。术中发生螺钉脱落1例,提拉复位装置断裂1例,工具断裂1例,螺钉未能按计划置入2例。术后发生关节面复位丢失1例,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失败病例。按照Rasmussen骨折复位评分标准,优31例、良10例。术后1年关节活动范围2.4°~95.6°。术后1年HSS评分平均88.4分(58~98分),其中优27例、良10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0.2%。结论LISS为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常规方法难以处理的骨折。但其手术理念及手术技术与传统手术不同,还需要一定病例与随访的积累才能确定其疗效。  相似文献   
109.
食管高密度异物(鱼刺)的CT诊断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CT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食管异物10例(均为鱼刺),均行常规CT平扫,必要时加CT薄层扫描,再将CT征象与手术及内镜结果比较结果10例食管异物(鱼刺)均为CT所显示,呈大小、形态不一的稍高或高密度影,其中合并食管出血2例,黏膜下血肿1例,脓肿3例及脓胸1例结论常规CT扫描及薄层扫描在食管异物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电子在人体组织等效材料中形成的“簇点”能量分布情况,以及簇点的产生对生物效应发生的意义。方法针对电子与人体组织等效介质作用的物理机理,利用蒙特卡罗(MC)方法,按一个个相互作用事件(电离、激发、弹性散射、Auger电子发射)方式真实模拟电子在介质中的径迹,通过对这些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结论。结果电子在穿过介质过程中,主要以簇点(大于30%)形式沉积能量,并且80%以上的簇点中的能量沉积在50eV以上;簇点的密集程度与电子能量、簇点直径密切相关,簇点中能量沉积也取决于辐射类型和能量。结论簇点中的能量沉积是诱发组织细胞核内DNA分子各种损伤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