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检测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中C-myc和hMLH1蛋白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与hMLH1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宫颈癌组织中C-myc和hMLH1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myc在慢性宫颈炎、CIN、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8/30)、50.0%(30/60)和69.2%(3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LH1在慢性宫颈炎、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6.7%(20/30)、56.7%(34/60)和30.7%(1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myc蛋白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hMLH1蛋白表达下调与宫颈癌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yc和hM-LH1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能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鳞癌手术治疗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后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18例宫颈鳞癌患者与同期术后未发现复发转移的72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分析。结果 546例ⅠB~ⅡB宫颈鳞癌术后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18例,转移率约为3.3%。治疗前肿瘤直径≥4cm、髂总淋巴结阳性、脉管有癌栓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2ng/L、宫颈浸润深度≥1/2和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2%(P<0.05)。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3.
肝囊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肝囊性包虫病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分型。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39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术前B超,CT(909例)和磁共振成像(MR1,24例)检查资料,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检查不仅可检测出包虫寄生部位,类型,大小及性状,并能显示出各种并发症病理形态改变的典型图像,影像学诊断可划分为7型,即单发型(1625例,79.70%),多发型(414例,20.30%),子囊型(1114例,54.63%),钙化型(186例,9.12%),实变型(28例,1.37%),感染型(391例,19.18%)和破裂型(298例,14.62%),结论:首次提出与临床相结合的肝囊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的分型名称,分型的确定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64.
文题释义:种植体上部结构:种植义齿主要分为种植体、固位螺丝、修复基台、上部结构(上部修复体)4部分。上部结构是恢复咀嚼、美观功能的部分,它与天然牙形态相似,可分为单冠、联冠、固定桥。范式等效应力:是将压应力、拉应力、剪应力的不同分量用数学方法综合起来产生的一个单独的量,这个标量常用于表示某种材料承受的总体应力情况,可以在口腔生物力学中以此作为实验分析的应力指标。背景:在超短种植体修复过程中,不同的修复方式与不同方向的咬合受力等因素影响着种植体内部结构及植体-骨界面处应力的分布,其决定着种植体存留时间及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分析超短种植体植入牙槽骨严重吸收(距下颌神经距离不足)的第一、二磨牙区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应力的影响。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选取一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该患者下颌第一、二磨牙区需行种植修复,并且满足颌骨骨质分类中的Ⅱ类骨质,种植体选用超短种植体2枚(Φ5 mm×5 mm)。依据锥形束CT影像资料,建立下颌骨三维模型,随后构建下第一、二磨牙区种植体联冠修复体模型或2颗单冠修复体模型,在第一、二磨牙区施加垂直于牙体长轴与牙体长轴呈45°斜向的力(作用点分别位于牙合面窝沟与颊侧牙合1/2面上,第一、二磨牙的作用点上各施加150 N)。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种植体内部各个结构与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①施加垂直载荷时,采用单冠修复时,牙冠的应力集中均位于冠的内侧壁与基台连接处,各组件应力峰值集中于中央螺丝上;采用联冠修复时,牙冠的应力峰值集中于联冠连接体靠近龈缘处,各部件应力峰值集中于联冠上;单冠修复各部件的应力峰值均高于联冠修复,骨组织应力峰值也明显大于联冠修复;②施加斜向载荷时,采用单冠修复时,牙冠的应力集中区位于冠的内侧壁与基台连接处,各组件应力峰值集中于中央螺丝上;采用联冠修复时,牙冠的应力峰值集中于联冠连接体靠近龈缘处,冠、中央螺丝、基台、超短种植体的应力分布较集中;单冠修复体及各部件应力峰值明显小于联冠修复,行联冠修复时中央螺丝、超短种植体、基台的应力峰值较大;③采用单冠修复时,施加两种载荷后的应力分布大小无明显差异;采用联冠修复时,施加两种载荷后,种植修复体的应力主要分布在联冠中间的连接体上,其中施加垂直载荷时各组件的应力峰值小且均匀;④如仅考虑超短种植体骨应力分布时,两种修复方式均可选择;如考虑超短种植体长期的存留率,为避免机械并发症可以选用单冠修复方式。https://orcid.org/0000-0002-5804-0721(热依拉·库尔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5.
Adilijiang Maimaitiming Ailijiang Wusiman Abulajiang Aimudula Xuekelaiti Kuerban Pengcheng Su 《Oncology research》2020,28(1):13-19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microRNA-152 (miR-152) in th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R-152 was detected in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 and a panel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using qRT-PCR. Results found that miR-152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samples compared to adjacent noncancerous tissues as well as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Overexpression of miR-152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results found that ROCK1 is a direct and functional target gene of miR-152 in breast cancer. In addition, downexpression of ROCK1 could inhibit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iR-152 inhibited breast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 through negative regulation of ROCK1 expres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miR-152/ROCK1 pathway may be a usefu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E6 protein,HPV E6)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 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12例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组织之间的基因表达特征,筛选与HPV相关的差异基因;利用GO、KEGG Pathway 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CerEpic、宫颈癌细胞Hela中Rap、Rap1GAP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其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通过sh-E6慢病毒转染下调细胞内HPV E6表达,分为对照组(Hela细胞)、空载组(sh-NON)和sh-E6组(低表达HPV E6);下调HPV E6表达,采用平板克隆和CCK-8实验分别检测每组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E6、Rap1、Rap1GAP、CyclinD1、E-cadherin、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在sh-E6组基础上过表达Rap1,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Rap1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宫颈HPV阴性比较,HPV阳性的正常宫颈、CIN 、宫颈癌组织中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分别有340、864和1036个;3个数据集寻找共有差异基因共24个。GO|KEGG 富集分析2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Rap1相关信号通路。与HCerEpic细胞相比,Hela细胞内Rap1表达升高,Rap1GAP表达降低(P < 0.01);其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P < 0.01);下调HPV E6表达后,与Hela组比较,sh-E6组细胞的增殖、细胞集落形成、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P < 0.001);Western blotting表明,与Hela组比较,sh-E6组细胞内Rap1、CyclinD1、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Rap1GAP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 < 0.001)。与sh-E6组相比,过表达Rap1组(sh-E6/OE Rap1)细胞内Rap1/Rap1GAP、CyclinD1、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被恢复(P < 0.001),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被恢复(P < 0.01)。 结论 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HPV E6通过激活Rap1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 相似文献
67.
制备沙棘油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和经皮渗透能力、皮肤刺激性进行考察。沙棘油纳米乳的最优处方为:以聚氧乙烯蓖麻油为乳化剂,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为助乳化剂,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蓖麻油:沙棘油=5%:16%:20%, Km=4:1。制得外观澄清透明的淡黄色O/W型纳米乳,平均粒径为(52.2±4.8) nm,在透射镜下分布均一。经高速离心后,沙棘油纳米乳稳定性良好。测得沙棘油纳米乳的平均载药量为0.24mg·m L^-1 (RSD=1.47%),达10.68%。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OB荧光标记的沙棘油纳米乳、纳米乳凝胶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溶液,透皮2小时后在表皮、真皮浅层和深层以及毛囊处的荧光强度均强于OB荧光标记的沙棘油和沙棘油乳膏。皮肤刺激性实验可知,制得的沙棘油纳米乳凝胶和沙棘油纳米乳在家兔正常和破损皮肤上均无明显可见的红肿现象。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沙棘油纳米乳是一种潜在的用于皮肤治疗的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