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5篇
  免费   2736篇
  国内免费   1845篇
耳鼻咽喉   142篇
儿科学   420篇
妇产科学   95篇
基础医学   1476篇
口腔科学   429篇
临床医学   2804篇
内科学   2374篇
皮肤病学   208篇
神经病学   732篇
特种医学   1000篇
外科学   2002篇
综合类   6772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2878篇
眼科学   327篇
药学   2962篇
  33篇
中国医学   3162篇
肿瘤学   987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53篇
  2022年   894篇
  2021年   1108篇
  2020年   1021篇
  2019年   491篇
  2018年   491篇
  2017年   699篇
  2016年   537篇
  2015年   963篇
  2014年   1231篇
  2013年   1637篇
  2012年   2432篇
  2011年   2606篇
  2010年   2265篇
  2009年   1863篇
  2008年   1878篇
  2007年   1804篇
  2006年   1553篇
  2005年   1304篇
  2004年   809篇
  2003年   728篇
  2002年   648篇
  2001年   595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经鼻给予抗ICAM-1抗体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腔给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经鼻给予高、中、低剂量抗ICAM-1单抗干预组.采用插线法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干预组于缺血1 h经鼻给予抗ICAM-1单抗,再灌24 h后取脑行冠状切片.采用TTC、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及免疫组化阳性区占总面积比.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脑标本均可见缺血侧的脑膜充血,脑组织肿胀;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及低、中、高抗ICAM-1单抗干预组脑梗死体积(以像素值表示)分别为57 042±12 483、32 871±4 325、25 932±3 103和15 325±3 356,免疫组化阳性区面积占总面积比分别为(6.64±0.476)%、(5.15±0.987)%、(4.36±0.682)%和(3.42±0.53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可使脑组织ICAM-1表达显著增高;(2)经鼻腔给予抗ICAM-1单抗可有效降低脑组织ICAM-1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3)经鼻腔给予抗ICAM-1单抗的剂量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4)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免疫组化阳性区面积比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探讨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壁切应力的水平分析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彩超测量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以及对研究对象测量患侧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液粘滞度,通过公式计算血流壁切应力。结果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高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之间血流壁切应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流壁低切应力促进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
朱勇  贾子超  王军 《中国骨伤》2006,19(3):187-187
漂浮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骺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呈连枷状。骨折多属于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全身多处复合伤,治疗较困难。在漂浮膝中合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使治疗、康复更困难。复习我科漂浮膝合并交叉韧带损伤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有性早熟的115例中,男女之比为1.09:1;有癫痫的123例中男女之比为2.15:1;有痴笑样癫痫的96例中男女之比为2:1;同时表现为性早熟及癫痫的38例中男女之比为1.38:1.发病年龄:200例有症状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4.5个月;发病年龄≤3岁者157例,占78.5%;单纯性早熟者77例(38.5%),平均发病年龄16.5个月,<3岁者67例,占87%;表现有性早熟者115例(57.5%),平均发病年龄为17.63个月,发病<3岁者99例,占86.1%;有痴笑样癫痫者96例(48%),平均为26.14个月,<3岁者有78例,占81.3%;所有癫痫者[痴笑样癫痫和(或)癫痫大、小发作]123例(61.5%),平均发病年龄为3.81岁,≤3岁前发病者有90例,占73.2%.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25.
比索洛尔改善充血性心衰心功能及心肌重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 (bisoprolol)对充血性心衰心功能及心肌重塑的临床疗效 .方法  2 12例患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和常规药物组 ,比索洛尔剂量起始量 0 .6 2 5 mg~1.2 5 0 mg,1次· d- 1 ,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为 2 .5 mg~ 5 .0mg,1次· d- 1 .观察心功能、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内径(L 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 (L VESD)、射血分数 (EF)、舒张早期 E峰流速 /舒张晚期 A峰流速 (VE/ VA) .结果 比索洛尔组与常规药物组比较 ,比索洛尔治疗 3m o后有效者(87.7% )高于常规药物组 (6 6 .0 % ) ,P <0 .0 5 ;冠心病(87.9% )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 (91.9% )疗效明显好于常规药物组 (分别为 6 6 .7% ,6 7.4 % ) ;治疗 6 mo后重度心衰者疗效(90 .0 % )明显好于常规药物组 (6 5 .4 % ,P <0 .0 5 ) .治疗后比索洛尔组 L VESD[(44 .8± 3.9) m m vs(48.8± 4 .6 ) mm],EF[(40 .7± 7.5 ) % vs (35 .7± 5 .2 ) % ]优于常规药物组 (P<0 .0 1) ;L VEDD,VE/ VA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结论 比索洛尔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 ,促进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恢复 ,部分逆转心肌重塑 .  相似文献   
26.
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35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共35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7例同时行上、下泪小管吻合术;B组:8例仅行下泪小管吻合术。结果A组27例较少发生内眦角变形、睑外翻,上下泪点复位良好。结论为求上、下泪小管断裂术后能达到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同时行上、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7.
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矢状位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站立位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腰骶角(LSA)及滑移度等参数,并与30例健康成人比较,用t检验比较滑脱病人与健康成人、轻度滑脱和重度滑脱病人各参数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P<0.05)。[结果]根据M eyerd ing分类,轻度滑脱53例(Ⅰ、Ⅱ度),重度滑脱23例(Ⅲ、Ⅳ度)。腰椎滑脱患者的PI、LL、SS、LSA均较健康成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滑脱病人的PI、LL、LSA均较轻度滑脱的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与滑移度、SS、LL及LSA有显著相关性,LSA与滑移度、SS与LL有显著相关性,但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结论]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PI越大,发生滑脱的风险越大,PI、LSA越大,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8.
血管性痴呆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造成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VD是由血管因素和脑血管病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它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脑血管病患者中痴呆发生率是26%,是无脑血管病者的5.8倍.VD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正压压膜式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特点和效果.方法:选择60例5.9~10岁的乳牙过早缺失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正压压膜式间隙保持器,对照组用带环式丝圈间隙保持器.分别从患者对保持器的接受程度、保持器的制作、椅旁操作时间、固位效果及其保持疗效和因保持器本身问题导致的复诊率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对保持器的接受程度、保持器的制作、椅旁操作时间、美观、防止对合牙过度伸长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固位效果及其保持疗效和因保持器本身问题的复诊率上有差异,但是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正压压膜式间隙保持器是一种美观舒适,制作简单,戴用便捷、固位好,疗效佳,便于观察恒牙萌出程度的间隙保持器,它为口腔医师进行保持缺隙治疗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0.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23-125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白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Ⅱ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