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02篇
  免费   7218篇
  国内免费   4582篇
耳鼻咽喉   971篇
儿科学   1037篇
妇产科学   870篇
基础医学   10390篇
口腔科学   1435篇
临床医学   8998篇
内科学   12360篇
皮肤病学   1694篇
神经病学   4293篇
特种医学   41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8560篇
综合类   12096篇
现状与发展   28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5576篇
眼科学   2550篇
药学   8935篇
  67篇
中国医学   3978篇
肿瘤学   7103篇
  2024年   193篇
  2023年   1006篇
  2022年   2552篇
  2021年   3562篇
  2020年   2541篇
  2019年   2373篇
  2018年   2595篇
  2017年   2447篇
  2016年   2610篇
  2015年   3896篇
  2014年   4810篇
  2013年   4790篇
  2012年   7007篇
  2011年   7425篇
  2010年   4866篇
  2009年   4217篇
  2008年   5253篇
  2007年   4959篇
  2006年   4655篇
  2005年   4133篇
  2004年   3151篇
  2003年   3114篇
  2002年   2614篇
  2001年   1734篇
  2000年   1443篇
  1999年   1293篇
  1998年   820篇
  1997年   723篇
  1996年   613篇
  1995年   558篇
  1994年   534篇
  1993年   358篇
  1992年   400篇
  1991年   356篇
  1990年   299篇
  1989年   273篇
  1988年   182篇
  1987年   190篇
  1986年   143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9篇
  1975年   11篇
  1973年   11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HIP-55 (HPK1-interacting protein of 55 kDa, also named DBNL, SH3P7, and mAbp1) is a multidomain adaptor protein that is critical for organ development and the immune response. Here, we report the coupling of HIP-55 to cell growth control through its 14-3-3-binding phospho-Ser/Thr-sensor sites. Using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e found HIP-55 formed a complex with 14-3-3 proteins, revealing a new node in phospho-Ser/Thr-mediated signaling networks. In addition, we demonstrated that HIP-55 is required for proper cell growth control. Enforced HIP-55 expression promoted proliferation, colony form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lung cancer cells while silencing of HIP-55 reversed these effects. Importantly, HIP-55 was found to be upregulated i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and in tumor tissue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Upregulated HIP-55 was required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umors in a xenograft animal model. However, tumors with S269A/T291A-mutated HIP-55, which ablates 14-3-3 binding,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reduced sizes, supporting a vital role of the HIP-55/14-3-3 protein interaction node in transmitting oncogenic signals. Mechanistically, HIP-55-mediated tumorigenesis activity appears to be in part mediated by antagonizing the tumor suppressor function of HPK1. Thus, the HIP-55–mediated oncogenic pathway, through S269/T291, may be exploi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952.
目的:观察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6例Ⅲb~Ⅳ期NSCLC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直至PD或出现不能耐受的重度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并以93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Ⅲb~Ⅳ期NSCLC患者作为对照,评价2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盐酸埃克替尼组饮食及睡眠质量改善率为53.2%,高于吉非替尼组的37.6%(P<0.05)。盐酸埃克替尼组有效率为46.0%,吉非替尼组为45.2%(P>0.05);盐酸埃克替尼组疾病控制率为86.5%,高于吉非替尼组的74.2%(P<0.05)。2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皮疹、腹泻,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盐酸埃克替尼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与吉非替尼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近,但均稍有优势。  相似文献   
953.
954.
目的:探讨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和减少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例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基因克隆重排结果等。结果: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嗜血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三系减少,可伴有腹水及胸腔积液,血清EB病毒载量增高、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约占18%,并可见嗜血现象。淋巴结活检示其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减少,T区明显扩大,可见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窦扩张,组织细胞增生,可见嗜血现象,间质血管增生。免疫组化证实EB病毒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EBER原位杂交部分淋巴细胞胞核阳性;淋巴结组织标本基因重排示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患者在发病第27天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部分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死于严重并发症。该病病情多较复杂,且与其它疾病存在重叠或交叉,早期确诊困难,目前证实其中T淋巴细胞增生为克隆性增生,为T细胞淋巴瘤。应提高对其病理认识,并紧密结合临床、检验、免疫表型、基因重排等因素,减少治疗延误。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问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1例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本病例患者特点和国内外文献分析,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高、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期间更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2月,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点,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检查以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改变为代表,及时判断病因并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一旦发现吉非替尼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停药,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早期可控制的间质性肺炎,不是永久停用吉非替尼的绝对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获益和药物治疗相关风险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56.
Bcl-2、Bcl-XL和Bax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Bcl-2、Bcl-xL和Bax蛋白的表达,以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Bcl-2、Bcl-xL和Bax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Bcl-2、Bcl-xL和Bax的阳性颗粒均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膜,在癌旁组织中,Bcl-2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陷窝的底部,Bax主要分布在靠近表面的上皮细胞,Bcl-xL则分布于整个陷窝.Bcl-2蛋白的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都很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72,P>0.05);Bcl-xL蛋白的表达均较高,且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Z=3.157,P<0.05);Bax蛋白的表达最强,但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Bcl-2蛋白表达与Dukes分期和TNM分期均成负相关(分别为rs=-0.389,-0.396,P<0.05),Bcl-xL和Bax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Bcl-2可能只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早期起重要作用,丽后期可能Bcl-xL起更主要的作用,而Bcl-2蛋白表达可能会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5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而单用ICI的局限性促使临床医生开始探索放疗联合ICI的可行性。近期有关联合治疗的各项研究已初步揭示了其改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体系的巨大前景。本文从联合治疗的机制出发,综述有关联合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不同放疗方式联合ICI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958.
959.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剂量对晚期胆管癌治疗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3D-CRT)剂量对不可切除的胆管癌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胆管癌患者采用3D-CRT技术,根据放疗剂量分为3组,低剂量组12例,DT33~39Gy,中等剂量组23例,DT40—58Gy,高剂量组13例,DT59.4—68Gy。低剂量组3Gy/次,中等剂量组及高剂量组1.8—2.0Gy/次,5次/周。结果:所有患者局部复发的中位时间是10月,中位总生存期是12月。影像学显示24例(50%)疾病进展,其中21例(87.5%)以局部复发作为疾病进展的第一影像学证据,其余3例出现远处转移。3组间局部复发时间(P=0.220)及中位生存时间(P=0.232)差异无显著性。急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在各放疗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485)。结论:局部进展是本组胆管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因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不足以进到统计处理,但高放疗剂量组具有局部控制率较高、总生存期较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0.
Li 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0):796-797
目前,临床上应用针对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单抗药物主要包括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和正在研究中的Panitumumab等。伊立替康作为一种对结直肠癌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在联合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首先获得了突破,并迅速被FDA批准,联合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用药。现就近年来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伊立替康和分子靶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之间的联合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