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952篇 |
免费 | 3442篇 |
国内免费 | 21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55篇 |
儿科学 | 784篇 |
妇产科学 | 174篇 |
基础医学 | 2194篇 |
口腔科学 | 689篇 |
临床医学 | 3833篇 |
内科学 | 3026篇 |
皮肤病学 | 274篇 |
神经病学 | 826篇 |
特种医学 | 1442篇 |
外科学 | 3114篇 |
综合类 | 10104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4157篇 |
眼科学 | 457篇 |
药学 | 4104篇 |
56篇 | |
中国医学 | 3410篇 |
肿瘤学 | 14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2篇 |
2023年 | 421篇 |
2022年 | 1218篇 |
2021年 | 1479篇 |
2020年 | 1317篇 |
2019年 | 716篇 |
2018年 | 685篇 |
2017年 | 999篇 |
2016年 | 769篇 |
2015年 | 1380篇 |
2014年 | 1774篇 |
2013年 | 2248篇 |
2012年 | 3261篇 |
2011年 | 3323篇 |
2010年 | 3067篇 |
2009年 | 2803篇 |
2008年 | 2890篇 |
2007年 | 2638篇 |
2006年 | 2392篇 |
2005年 | 1890篇 |
2004年 | 1352篇 |
2003年 | 1123篇 |
2002年 | 814篇 |
2001年 | 719篇 |
2000年 | 588篇 |
1999年 | 198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灶定位诊断 ,指导癫外科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88例难治性癫患者进行了脑电图(EEG) ,磁共振成像(MRI)和SPECT脑血流显像检查 ,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外科(开颅手术或γ刀放射)治疗。结果 :SPECT脑血流显像的阳性率最高 ,为90.9 % ,EEG和MRI的阳性率分别为76.1 %和40.9 %。外科治疗患者SPECT与EEG定位结果的一致及相对一致率为83.3 % ,SPECT与MRI定位结果的一致及相对一致率为81.3 %。3者定位结果的一致及相对一致率为75.0 %。外科治疗的有效率为83.3 %。结论 :SPECT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灶灵敏而有效的方法 ,对正确选择癫手术或γ刀治疗方案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几种内耳畸形患儿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方法:对10例内耳结构异常的感音性耳聋患儿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结果:术后随访0.5~4.0年,10例基本达到了较满意的听觉言语恢复效果。结论:内耳畸形息儿行人工耳蜗植入,应严格进行术前听力学与影像学的评估,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可以达到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4.
VEGF,PDGF和MVD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来源的内皮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PDGF),Ⅷ因子测定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喉癌微血管生成、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ASB法检测1998~1999年40例喉鳞状细胞癌和11例喉正常粘膜VEGF、PDGF、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喉鳞状细胞癌中VEGF表达在肿瘤T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计数标识指数与病人肿瘤T分级、临床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测定均数在早、晚期分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癌的发展、侵袭需要持续的新生血管,本实验提示肿瘤增殖与理论相符,VEGF、PDGF和MVD可作为临床预测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人类鼻黏膜上皮细胞应答炎性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 1 β(interleukin 1 β ,IL 1 β)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 ,合成诱发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 ,iNOS)的能力及其机制 ,以及类固醇药物对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人类鼻黏膜上皮细胞(包括鼻息肉上皮细胞 ,下鼻甲上皮细胞 )进行无血清原代细胞培养 ,分别加入各种不同浓度的炎性刺激因子 (IL 1 β和TNF α)以及地塞米松 ,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不同条件下iNOSmRNA的水平。结果 ①不论用IL 1 β或是TNF α刺激 ,iNOSmRNA水平均随浓度的增加 ,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尤以鼻息肉上皮细胞明显。但当浓度到一定水平后 ,iNOSmRNA水平不再继续升高 ;②用IL 1 β +TNF α共同刺激 ,iNOSmRNA水平要高于单纯用其中的一种 (P <0 .0 1 ) ,同样鼻息肉上皮细胞iNOSmRNA水平要高于下鼻甲上皮细胞 ;③加入地塞米松后 ,被炎性因子诱发的iNOSmRNA升高的水平下降。当地塞米松浓度为 4 0ng/ml以上时 ,iNOSmRNA水平不再继续下降。 结论 ①IL 1 β和TNF α上调人类鼻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的iNOSmRNA水平 ,鼻息肉上皮细胞更为活跃。它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核因子 κB途径 ;②地塞米松降低这种上调作用 ,它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核 相似文献
36.
针刺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TNF-α和IL-4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发病的关系,从细胞因子水平研究针刺疗法对本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建立大鼠EAN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发病率及致病程度,针刺组取腰。夹脊、足三里、悬钟穴,药物组用泼尼松灌胃给药。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TNF-αa和IL-4的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组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针刺组和药物组均能降低TNF-α的含量,使其水平接近正常,尤以药物组抑制作用明显。IL-4的含量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示本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间的失衡,其中以Th1型细胞占优势。针刺主要是通过抑制TNF-α等Th1细胞,来重建细胞因子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7.
"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乳癌术后方”对 35 8例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 ORTCQLQ -C30 ,对 35 8例乳腺癌患者运用“乳癌术后方”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并设对照组 96例。结果“乳癌术后方”治疗 6个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 ;患者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认识功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生活质量总评价各项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提示该方能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 对204例食管癌根治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各主要临床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204例食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8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3.6%。胸中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8.0%,胸上段癌和胸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0%和26.9%。髓质型和溃疡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和56.0%,除缩窄型外其他类型转移率最高者为21.4%。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4.3%,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8.4%。浸润至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浸润至浅肌层、深肌层、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45.6%和48.8%。以上四种因素中前后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率与年龄无关,也不随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男性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当肿物为髓质型和溃疡型时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国产、进口乌拉地尔对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为国产乌拉地尔组、进口乌拉地尔组和对照组。三组病人麻醉诱导均相同。术毕当病人符合拔管指征时 ,静注乌拉地尔 0 4mg/kg ,或等量生理盐水 (对照组 )。观察记录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 1分钟、5分钟的SP、DP、HR ,并计算SP与HR的乘积RPP。结果 :对照组拔管后SP、DP、HR、RPP均较拔管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尤以拔管时至拔管后 1分钟为著 (P <0 0 1)。围拔管期两组乌拉地尔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非常相似 ,SP、DP较拔管前均无明显变化 ,而HR则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SP、DP和RPP的变化均明显降低(P <0 0 1)。结论 :国产乌拉地尔与进口制剂具有同等的降压效能 ,可削弱拔管期高血压反应 相似文献
40.
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缓慢出血等是导致病人死亡或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学成像技术,包括CT、MRI、PET、超声等还无法对出血的过程进行长期、连续的床旁监测和监护。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以目标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廉价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不使用核素或射线,无毒无害,因而可以成为对病人进行长期、连续图像监护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物理模型的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FMMU V3),包括具有32个银复合电极的物理模型、采用DDS技术的恒流激励源、高精度信号检测模块、驱动测量模式程控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字I/O模块和高精度多路电源模块。该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测量数据经100次迭加后,测量精度在小信号时为1.0%,大信号时为0.1%。采用外触发DMA方式采集一组成像数据(32 X 31个)的时间小于1秒,基本满足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动态成像要求,并给出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初步动态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