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51篇 |
免费 | 3752篇 |
国内免费 | 23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6篇 |
儿科学 | 630篇 |
妇产科学 | 268篇 |
基础医学 | 2152篇 |
口腔科学 | 667篇 |
临床医学 | 4676篇 |
内科学 | 3618篇 |
皮肤病学 | 378篇 |
神经病学 | 741篇 |
特种医学 | 1649篇 |
外科学 | 3261篇 |
综合类 | 10786篇 |
现状与发展 | 12篇 |
预防医学 | 4472篇 |
眼科学 | 367篇 |
药学 | 4896篇 |
45篇 | |
中国医学 | 3947篇 |
肿瘤学 | 16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7篇 |
2023年 | 541篇 |
2022年 | 1243篇 |
2021年 | 1475篇 |
2020年 | 1312篇 |
2019年 | 697篇 |
2018年 | 779篇 |
2017年 | 1025篇 |
2016年 | 845篇 |
2015年 | 1456篇 |
2014年 | 1872篇 |
2013年 | 2401篇 |
2012年 | 3539篇 |
2011年 | 3585篇 |
2010年 | 3284篇 |
2009年 | 2952篇 |
2008年 | 3185篇 |
2007年 | 2991篇 |
2006年 | 2628篇 |
2005年 | 2165篇 |
2004年 | 1668篇 |
2003年 | 1338篇 |
2002年 | 959篇 |
2001年 | 930篇 |
2000年 | 704篇 |
1999年 | 284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65年 | 13篇 |
1964年 | 17篇 |
1963年 | 14篇 |
1962年 | 10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方法 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经典静脉营养组(CPN)和实验静脉营养组(EPN).CPN组生后24~48 h内仅给予5%~10%葡萄糖,之后加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氨基酸从1.0 g/(kg·d)开始每口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脂肪乳选用含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EPN组生后24 h内起即予6%小儿氨基酸2.4 g/(kg·d)和脂肪乳2.4 g/(kg·d),72 h内均增至3.0 g/(kg·d),即达到足量静脉营养.1周内每天计算总热卡包括胃肠内和胃肠外热卡,检测入院72 h内和1周后监测血脂、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质量最大丢失,计算1周后可以部分胃肠营养的患儿百分比、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 与CPN组相比,EPN组的总能量摄入以及胃肠外提供热卡在生后前5 d明显增高,1周内体质量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恢复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且末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可以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且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99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前体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5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造血前体细胞对白细胞介素 15 (IL 15 )的反应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 18例MDS患儿骨髓CD3 4 细胞 ,采用碘化丙锭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细胞核形态检测两种方法同时检测体外培养MDS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凋亡状况 ;观察IL 15对其影响 ,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在培养d8,IL 15浓度在 0~ 10 0n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培养MDS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凋亡。结论 IL 15可部分抑制体外培养的MDS造血前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3.
张永芳 于新桥 廖建华 杨峰 谭从容 吴素英 邓仕清 冯均愿 黄家艳 袁作芬 柳开典 黄振菊 张莉芳 陈正国 夏宏 罗琳琳 胡艳 吴华盛 谢红玲 费宝敏 庞青卫 张松华 程碧霞 蒋浪 沈昌桃 易琼 周晓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22(9):942-947
目的 了解鄂西南地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根据新生儿ARDS蒙特勒诊断标准对2017年1~12月鄂西南地区17家二级或三级医院新生儿科/儿科收治的新生儿ARDS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所纳入的鄂西南地区17家医院2017年1年内共收治新生儿7 150例,其中确诊新生儿ARDS 66例(0.92%),包括轻度23例(35%),中度28例(42%),重度15例(23%)。新生儿ARDS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围生期窒息(23例,35%)、肺炎(18例,27%)、败血症(12例,18%)、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15%)。66例ARDS患儿中,产妇年龄≥35岁10例(15%),宫内窘迫30例(45%),1 min Apgar评分0~7分32例(49%),胎心监测异常24例(36%),羊水胎粪污染21例(32%)。脑室内出血是最常见的合并症(12例),其次为新生儿休克(9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66例ARDS患儿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死亡10例,病死率为15%(10/66);治愈、好转56例(85%)。结论 鄂西南地区新生儿ARDS以轻/中度为主;围生期窒息和感染可能是该地区新生儿ARDS的主要病因;脑室内出血是最常见的合并症;综合治疗后患儿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4.
猪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前组织配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及建立器官移植模型术前进行严格组织配型有利于减少免疫学因素的影响,使受体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由于目前没有成熟的猪组织配型方法及试剂,我们模拟人器官移植方法选择供受体建立猪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从23头四川白猪中选择ABO血型相同、ABO血交叉配血反应阴性、微量淋巴细胞毒反应(CDC)、阴性单向混合淋巴反应(MLR)相对较低的同胞猪共6对(1例只作供体)为供受体行单肾原位移植,另一侧肾切除。5例组织相容性较低(MLR在2175~3560之间,CDC计分在1~4分之间),其中2例于术后第2d死于手术打击,2例术后第4d分别死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和加速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1周死于急性肾小管坏死。6例组织相容性较高(MLR在982~1916之间,CDC计分在2~4分),其中1例死于手术麻醉,3例分别于术后2周死于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1例术后肾功能良好,另1例术后发生轻微排斥反应,而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提示模拟人组织配型方法选择供受体可以建立猪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通过ABO血型、交叉配血、CDC及MLR实验筛选成功地避免了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从本实验数据中很难分析该配型方案在避免加速型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仍在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995.
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抗CD3分子的单克隆抗体 (mAb)yCD3的免疫学特性和生物学活性, 观察其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CD3AK体外及动物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yCD3的特异性, 以及CD3AK细胞的免疫表型和产生细胞因子的情况。用 3H -TdR法测定yCD3对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乳酸脱氢酶法 (LDH)测定CD3A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建立荷瘤小鼠模型, 观察静脉注射CD3AK细胞后肿瘤生长的情况、转移灶数量和小鼠存活天数。结果: yCD3与T细胞呈特异性反应, 5μgyCD3可竞争抑制 70%的标准抗CD3抗体与细胞表面CD3分子的结合。yCD3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为 8μg/L, 并与IL- 2、抗CD28抗体有协同作用。活化的CD3AK细胞中CD3 、CD8 和CD25 细胞增多; 产生IL- 2和IFN γ的CD3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在抗CD28抗体协同刺激下分别增加 3. 29和 2. 47倍。当效靶细胞比为 80∶1时, CD3AK细胞对体外肿瘤细胞杀伤的百分率为 57. 54%。分组观察荷瘤动物, CD3AK细胞治疗组的抑瘤率为 33. 17%, 对小鼠肿瘤肺转移的抑制率为39. 70%, 与LAK细胞联合治疗的疗效更显著。结论: yCD3可活化T细胞, 诱导的CD3AK细胞在体外及动物体内显示抑制肿瘤的作用, 在临床抗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 对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为该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溶血实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热源实验、过敏实验、体内植入实验综合评价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无溶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支架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支架材料动物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性反应,12周后炎性反应基本消失,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积聚现象.结论 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8.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的出生率逐年增高,其存活率也随着NICU先进技术的发展日益上升,但VLBW的预后已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足月儿相比,VLBW脑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脑容积、脑灰质容积和脑白质减少.因此,部分VLBW在儿童期出现了神经系统发育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建立肥胖大鼠模型,观察肥胖大鼠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及动脉血管内皮核因子(NF)-κB、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探讨其在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和高脂组(30只),给予高脂饲料制备肥胖大鼠模型.8周后,以高脂组大鼠的体质量超过对照组大鼠平均体质量的20%作为肥胖组大鼠.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NF-κB、VCAM-1、ICAM-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结果 高脂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46.82 ± 10.05)g比(365.21 ± 13.20)g,P < 0.01;高脂组中有22只大鼠体质量超过对照组平均体质量20%,作为实验用肥胖大鼠(肥胖组).肥胖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61 ± 0.13)ng/ml比(1.00 ± 0.17)ng/ml,P < 0.01,动脉血管内皮NF-κB、VCAM-1、ICAM-1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肥胖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管内皮NF-κB、VCAM-1、ICAM-1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r = -0.938 ~ -0.891,P均 < 0.001).结论 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可使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使脂联素对NF-κB的抑制减弱,导致肥胖大鼠血管内皮VCAM-1、ICAM-1表达的增加,从而使动脉血管内膜增厚,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应用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S/MS)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IEM)高危儿筛查,初步了解我国 IEM 的发病种类和阳性率,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MS/MS技术对在河北省石家庄市8所省、市级医院就医的552例可疑 IEM 患儿的血液样本进行 IEM 筛查。结果:发现阳性患儿64例,阳性率为11.6%。其中甲基丙二酸血症或丙酸血症33例,苯丙酮尿症2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Ⅰ型3例,长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枫糖尿症6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戊二酸血症Ⅰ型2例,异戊酸血症2例,同型胱氨酸尿症2例,肉碱缺乏症4例,酪氨酸血症1例,精氨酸琥珀酸尿症1例,瓜氨酸血症2例,精氨酸血症1例。结论:MS/MS技术是筛查诊断IEM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