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细菌性脑脓肿的^1H—MRS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在矢状窦旁腩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经头颅CT及MRI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22例患者;术前均运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评估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脑表面回流静脉情况.术中根据成像结果有目的 地保护重要的回流静脉,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进行随访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2例患者的术前磁共振脑表面成像中脑表面回流静脉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与静脉损伤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能在术前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与脑表面回流静脉之间关系,可在术前对患者肿瘤表面脑回流静脉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脑表面重要回流静脉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及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脑表面结构如脑沟、脑回、脑裂等走行方向和形态变异较大,常规磁共振断面影像难以显示上述结构的全貌。介绍了常用的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细菌性脑脓肿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细菌性脑脓肿诊断及与颅内囊性及坏死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细菌性脑脓肿患者与19例颅内囊性、坏死性肿瘤患者进行1^H-MRS检查,分析、比较共振峰的特点。结果 7例细菌性脑脓肿患者中,6例显示多种氨基酸(AA)共振峰,5例出现丙氨酸(Ala)共振峰,2例出现乙酸(Ac)共振峰,1例出现琥珀酸(Suc)共振峰;上述波峰均未见于19例囊性、坏死性肿瘤患者。结论 1^H-MRS能有效反映细菌性脑脓肿与囊性、坏死性脑肿瘤的不同组织化学特征。依据AA、Ac、Suc及Ala共振峰的出现与否,1^H-MRS能为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副脾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区副脾术前CT资料.结果 病灶均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单发,边界清晰,4例呈类圆形,1例椭圆形,最大径1.1 ~3.0 cm之间,平均(2.1±0.7)cm.CT平扫5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同层面的脾脏密度相近,均无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CT值41.9~55.3 HU,平均(47.7±5.4)HU;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或斑马纹样强化,CT值78.6~141.1 HU,平均(102.6±25.8) HU,静脉期2例进一步强化,3例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趋于均匀,CT值68.7 ~ 129.7 HU,平均(104.6±22.9) HU.5例病灶3期CT值与同层面脾脏的CT值相仿,5例中,病灶由脾动脉分支供血4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2例.结论 肾上腺区副脾CT特征为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均相近,多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区副脾的诊断.  相似文献   
76.
骨巨细胞瘤CT征象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1)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有囊样膨胀性破坏和单纯溶骨性破坏两类,前者占多数;(2)病灶内多数无骨性分隔(40/42,95.2%);(3)多数病灶内可见骨嵴(63.2%);(4)44.7%的病例存在完整或不完整的硬化边;(5)骨内软组织密度多不均匀,其中5例(11.9%)出现液-液平面;(6)骨外软组织肿块多出现在骨壳断续或不完整的病例.结论CT可以加深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丰富其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CC)与正常肝组织在同、反相位序列上信号强度相对变化的规律,以及肝癌信号变化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理证实、未经治疗的HCC共113例(女15例,男98例,年龄34~85岁,平均57.55岁)。在MRI同、反相位图像上分别测量正常肝组织和HCC的信号强度。统计分析①计算正常肝组织、HCC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及信号变化指数(SI);②比较正常肝组织、HCC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绝对值变化的差异;③分析正常肝组织、HCC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正向和负向变化病例数的差异;④计算经肝组织校正后HCC的SI(SI校正),分析SI校正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①113例HCC同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739.54±187.95,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724.19±194.58,同、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减低15.35±92.66,SIHCC为2.0%。113例正常肝组织同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840.58±184.98,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854.63±204.65,同、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升高14.05±85.36,SI为-1.7%。两者信号强度变化具有统计学的差异(P=0.002);②HCC同、反相位信号升高(正向)53例、降低(负向)59例;正常肝组织信号升高66例、信号降低47例,差异没有显著性(P=0.425);③SI校正为0.2%~31.6%,平均3.41%。SI校正与肿瘤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997)。结论:正常肝脏组织和HCC在同、反相位信号强度存在正向、负向的变化和程度上的差异;在反相位图像上,HCC和肝组织的对比度要好于同相位图像。HCC的信号变化与肿瘤大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 MRI 三维增强 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在评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质沉积症(SS-CNS)的价值。方法30例 tSAH 患者行头颅 MRI 的 ESWAN 序列和 GRE T2? WI 序列扫描,比较2种序列图像上 SS-CNS 检出率和分布区域计数的差异,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 McNemar 检验和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结果30例tSAH 患者中 SS-CNS 阳性率为96.7%(29/30),SS-CNS 分布区域总计是134个;24例同时行2种序列扫描的 tSAH 患者,ESWAN 序列和T2? WI 序列图像上 SS-CNS 检出率分别是95.8%(23/24)和66.7%(16/24),McNemar 检验显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7.0,P <0.05);2种序列图像上显示的 SS-CNS 分区计数分别是106个和34个,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Z =-4.225,P <0.01)。结论绝大部分 tSAH 患者会引起不同程度的 SS-CNS;ESWAN 序列是一种能有效、可靠地评估 tSAH 后 SS-CNS 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79.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宫颈与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可有效地定量区分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方法 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宫颈癌患者及21名正常健康女性行常规MR及DWI,比较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的ADC值。结果 正常宫颈DWI表现为内、中、外带三层结构,平均ADC值分别为(1.41±0.26)×10-3 mm2/s、(1.38±0.32)×10-3 mm2/s、(1.40±0.16)×10-3 mm2/s;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为(1.45±0.27)×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为(1.05±0.14)×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宫颈各层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P<0.05),宫颈内、中、外带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腔分泌物,但无法有效区分正常宫颈三层结构及宫颈分泌物。  相似文献   
80.
腮腺腺淋巴瘤(或淋巴乳突状囊腺瘤)是腮腺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居第2位,约占腮腺肿瘤的5%~10%。本文收集2005年9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和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CT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