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通过观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抗氧化物水平及血小板线粒体Complex Ⅰ活性的影响,探讨HP感染导致P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回顺性研究,以53例PD患者和5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血清中HP-IgG抗体类型、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血小板线粒体Complex Ⅰ活性.结果 (1)PD组HP抗体阳性率及Ⅰ型感染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血小板线粒体Complex Ⅰ活性PD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D(HP)组较对照(HP-)组显著下降(P<0.05).(3)血清MDA水平P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HP )组较对照(HP-)组显著增高(P<0.05).(4)血清GSH水平P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HP )组、PD(HP-)组、对照(HP )组及对照(HP-)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PD患者血小板线粒体ComplexI活性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血清MDA水平与年龄、UPDRS评分、病程均无相关性;血清GSH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结论 HP感染导致的系统性氧化应激状态及线粒体功能损伤可能参与了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34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34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0年至2005年收治的34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类型有周围神经病15例、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5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3例、进行性小脑变性2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1例、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1例、脑干脑炎2例、边缘系统脑炎2例。结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误诊,临床早期确诊对于隐匿肿瘤的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前期工作中我们将一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12~1p35.1上,为了进一步克隆该致病基因,对该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查询,选择SLC9A1、STMN为候选基因,应用Primer 3引物设计、PCR 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 进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痫性发作后患者对癫痫事件发生的自我知晓程度。方法:癫痫患者39例痫性发作后1 h,在视频脑电监测下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痫性发作,并通过视频脑电图确认痫性发作的种类、发作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视频脑电监测的39例癫痫患者共有69次痫性发作,痫性发作不知晓37次(53.6%)。痫性发作不知晓率在复杂部分性发作为89.3%,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58.8%,单纯部分性发作为8.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初始改变出现在左侧大脑半球的痫性发作不知晓率为75.8%,右侧大脑半球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的痫性发作不知晓率>50%。痫性发作所致的意识受损程度及痫性发作的起源部位可能是影响患者对痫性发作自我知晓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本研究拟采用自发性膜迷路积水动物模型PHEX基因突变小鼠研究紧密连接蛋白ZO-1在耳蜗血管纹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突变体小鼠在病理学、影像学及听力功能上的动态改变.方法 选取出生后21 d(P21)、出生后90 d(P90)、出生后120 d(P120)的PHEX基因突变的Hyp-Duk/Y雄性小鼠为实验组,同龄的野...  相似文献   
36.
目的:动态观察小分子GTPase Rho家族的Rnd1 mRNA及其蛋白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颞叶癫痫模型中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癫痫持续发作(SE)后各时间点海马内Rnd1 mRNA的表达变化,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Neo—Timm染色法分别检测齿状回门区、CA1区及CA3区中该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及苔藓纤维出芽(MFS)情况。结果:实验发现模型组于SE后8h内即出现Rnd1表达上调,SE后约1d达高峰,7d左右回复至对照组水平,此后其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似;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Rnd1蛋白表达从SE后8h内即开始上调,约3d达高峰,至7d虽略有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且这种情况可一直持续至慢性期。结论:急性期海马齿状回门区Rnd1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MFS的发生参与了颞叶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调查颞叶癫痫(TLE)患者情绪及认知功能状况,分析相关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颞叶癫痫患者以及30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差异的健康对照进行信息采集、神经心理学量表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LE组中出现焦虑情绪个体比例更高(P0.01);MoCA、WAIS-RC知识、TMT_B以及BDST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癫痫家族史与MoCA评分及起病年龄与WAIS-RC知识评分之间均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R~2=0.325和R~2=0.137,P0.05)。结论 TLE患者群体相较于正常人群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并且可出现整体智能、短时记忆、远期记忆能力、注意力和执行控制能力下降。对TLE患者,尤其对病程长、起病早和有家族史的患者,早期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将有利于及早发现认知功能损伤,实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其伴随痫 性发作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20例患者资料, 包括临床特点、痫性发作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等,并对出院患者进行半年随访。结果:抗NMDAR脑炎患者首 发症状主要为痫性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抗NMDAR脑炎患者伴随痫性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发作,脑电图多为广泛 慢波。与无痫性发作组比较,有痫性发作组MRI示颞叶病变和出现意识障碍的频率更高(P<0.05)。经规范治疗出院后 半年随访,20例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未再出现痫性发作。结论:发 病期间出现意识障碍、颞叶有病灶的抗NMDAR脑炎患者,需注意有痫性发作的可能。如有痫性发作,应及时使用抗 癫痫药物及免疫治疗,并去除病因。经规范治疗后,患者预后大多较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伴焦虑的治疗作用。方法 BPPV合并焦虑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84例。2组均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焦虑程度,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价眩晕程度。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的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8%,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的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有效率为8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6%,联合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及倍他司汀能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焦虑症状,疗效高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相似文献   
40.
鼻蝇蛆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寄生虫病,蝇蛆在鼻腔内生长对鼻腔、鼻窦造成损伤,一旦移行,会导致眼、颅腔等周围结构受损,妥善治疗和积极防控才能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2020年5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例脑梗死昏迷患者发生了鼻蝇蛆病.该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发现感染了蝇蛆.给予脱水降颅压、护脑、控制血糖和血压、抗感染等,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鼻腔进行了鼻内镜检查/取虫、鼻腔冲洗等以治疗鼻蝇蛆病,然后对患者进行了妥善安置和隔离防控,以防止蝇蛆病在病区内播散.入院第16天后,患者神志恢复,鼻腔内未再发现虫体,病情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鼻腔未再发现蝇蛆,未诉鼻腔不适,收治病区无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蝇蛆.蝇蛆病重在预防,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降低社区及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