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9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物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18只自然放养的健康山羊(雌雄、年龄不限)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正常对照组为同体未手术侧股骨头。术后1、2、3、4、5、7、12周分别作MRI、X线、CT检查。在影像检查完毕后,立即取出双侧股骨头,用肉眼观察,对比外表后以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观察。结果:X线、CT检查7周以前均无阳性表现;12周X线检查3只仅1只见密度稍降低,而CT检查3只密度均较明显降低。MRI于1周检查9只中6只出现信号异常。3-12周所检查的山羊MRI信号均出现异常,12周以前所有检查均未见股骨头外形改变。病理变化是1-2周单纯骨髓局灶性溶解,骨小梁间出现不定形细胞碎片及肉芽组织形成,脂肪组织未或刚开始液化;3-7周骨髓继续坏死并 纤维组织增生,12周骨髓坏死停止并开始出现新骨。早期ANFH的3种影像学检查以MRI最敏感。结论:X线和CT在7周前不能反映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变化,12周后因骨细胞大量坏死,脱钙才发现有轻微的骨密度降低和骨小梁结构紊乱等,故其敏感性差。早期ANFH的影像检查X线和CT的意义不大。MRI检查在1周开始即可检出异常信号改变,其敏感性较高。早期ANFH的影像 检查首选MRI。  相似文献   
222.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先后进行MRCP与ERCP检查,所有诊断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MRCP与ERCP对梗阻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0.6%(29/32)及82.8%(24/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0),合并两者检查的准确率为96.9%(31/32),与单项MRCP(P=0.3010)、ERCP(P=0.0643)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RCP与ERCP对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5.0%(24/32)及72.4(21/29),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9503),合并两者检查的准确率为93.8%(30/32),高于MRCP(P=0.0387)或ERCP(P=0.0245)单项检查。结论:MRCP与ERCP都是有效、安全的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方法,MRCP与ERCP相结合诊断准确率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23.
目的评估多参数MRI(mpMRI)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第2.1版(PI-RADS v2.1)对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诊断价值。方法双向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前列腺mpMRI的561例患者, 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sPCa组(276例)和非csPCa组(285例)。由低、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各1名依据PI-RADS v2.1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测量前列腺体积并计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MRI进行图像后处理, 测量主要病灶的定量参数, 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2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sPCa的最佳预测因子, 建立多参数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PI-RADS v2.1及预测模型诊断csPCa的效能, 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csPCa组的高年资医师PI-RADS评分、PSAD、Ktrans、Kep高于非csPCa组, ADC值低...  相似文献   
224.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CT、MRI特征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IMT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7~79岁,平均46.7岁.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7例同时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9例中15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共26个病灶,位于肝左叶4个,肝右叶22个.组织学分型包括黄色肉芽肿型15例:CT平扫低密度12例,等密度3例;1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例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10例,平衡期轻度强化4例.4例行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1例,低信号3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4例动脉期均无强化,门静脉期或平衡期轻度强化.浆细胞肉芽肿型3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2例,等密度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无强化,门静脉期或平衡期轻度强化;行MRI检查2例,增强扫描呈壁结节强化.硬化型1例:CT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均匀强化,平衡期病灶密度减低.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26个病灶中4个有假包膜.结论 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HIMT组织学变化特点,但对不同类型病变的CT、MRI鉴别诊断仍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探讨MRI和1H-MRS在诊断职业锰暴露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8例无症状锰暴露工人(锰暴露组)、12例慢性轻度锰中毒工人(锰中毒组)和19名健康工人(对照组)进行常规MRI和1H-MRS检查,并测定所有受试者血锰含量.在脑组织轴面T1WI上,选择信号最亮区域(尽最选取信号均匀区域),分别测量苍白球和同侧额叶白质的信号强度,计算出苍白球指数(p1).1H-MRS数据进行后处理,计算出代谢产物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醇(ml)与肌酸(Cr)的峰高,并以Cr峰的峰高为标准,测量NAA/Cr、Cho/Cr、mI/Cr比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3组间PI值、NAA/Cr、Cho/Cr、mI/Cr值及血锰进行比较,锰暴露组PI与暴露时间和血锰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8例锰暴露工人1年前后2次MR检查的PI及NAA/Cr比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锰暴露组1 8例工人常规头颅MRI中14例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分布的T1WI高信号,T2WI信号正常.对照组和锰中毒组受试者常规头颅MRI均未见T1WI高信号.锰暴露组PI值为1.16±0.09,高于中毒组(1.05±0.07)和对照组(1.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9,P=0.000).锰暴露组、锰中毒组和对照组血锰浓度分别为(0.051±0.024)、(0.047±0.018)、(0.043±0.020)μg/ml,均未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0.10μg/ml),并且3组间血锰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3,P=0.541).锰暴露组PI与锰暴露时间长短呈正相关(r=0.67,P=0.002),与血锰无相关(r=0.20,P=0.427).1H-MRS检查中,锰中毒组NAA/Cr值(1.22±0.07)有一定程度下降,与锰暴露组(1.33±0.13)和对照组(1.31±0.1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0,P=0.023),Cho/Cr、mI/Cr值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例锰暴露工人1年后复查PI和NAA/Cr值,与1年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锰暴露工人脑T1WI高信号,PI升高可能是职业性锰暴露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2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肝脏病变的检查,作为一种新发展的MRI功能成像技术,DWI利用组织问扩散系数不同产生的组织对比进行成像,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生物体的组织病理生理、代谢等功能状态.该技术最早用于检测超早期脑梗死,在梗死不超过2 h的时问内脑细胞未发生病理变化而仅有功能上的改变,用DWI能清楚地显示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22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0T MR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69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均采用3.0T MRI行平扫、动态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TIC)及ADC值。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同时采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3型曲线间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65例(69例病灶)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型[58.0%(40/69)]或非肿块型[42.0%(29/69)],边缘不规则,T1WI呈等[36.2%(25/69)]或低信号[63.8%(44/69)],T2WI呈稍高[27.5%(19/69)]或高信号[72.5%(50/69)],DWI呈稍高[49.3%(34/69)]或高信号[50.7%(35/69)],增强扫描肿块型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内部间隔强化,非肿块型以导管样及簇集状强化为主,TIC以Ⅱ型[56.5%(39/69)]、Ⅲ型[37.7%(26/69)]曲线为主,ADC平均值(0.93±0.21)×10^-3mm^2/s,尚不能认为3型曲线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82,P=0.834〉0.05)。结论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能较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结合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有助于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