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的评价、分析,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痴呆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对177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初步筛查,对其中可疑认知功能障碍者进一步行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 177例患者中有33例(18.64%)可疑认知功能障碍,符合痴呆者15例(8.4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年龄(OR=1.176)与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OR=1.251)为发生痴呆症的危险因素,而病程和抑郁为非危险因素。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早期主要表现为言语流畅性障碍、视空间障碍和记忆障碍,晚期则表现为智能改变和痴呆。神经心理学测验可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2.
类似肿瘤样表现的不明原因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4例我院收治的类似肿瘤样表现的不明原因脑炎的临床特点,以期达到对本病的早期认识。方法 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年龄20~60岁,发病时间2002年6月至2003年4月,无明显季节性和传染性,亚急性起病,可伴发热或无发热,逐渐进展的颅内压升高,脱水后可暂时好转。意识障碍较轻,3例伴精神症状但抽搐不明显,2例影像学可见脑实质大面积病变(白质为主),并可累及脑干等部位。病理活检可找到类病毒颗粒,但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差。结论 对发热伴亚急性逐渐进展的颅内压升高的患者,结合影像学结果诊断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3.
先证者(Ⅲ11)男,59岁。自40岁起无诱因出现右手不自主“搓丸样”抖动,右上肢发僵感,动作不灵活,静止时明显,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至45岁时上述症状波及左上肢。自55岁起出现表情呆板,动作变慢,记忆力下降并呈进行性加重,生活部分需家人帮助。既往无外伤、中毒史,无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史。体格检查:呈面具脸,讲话声音稍低,四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手静止性节律性震颤,精细动作差,轮替动作笨拙;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征。行走碎步前冲、转身动作稍慢,双上臂摆动幅度小;姿势反射阳性。肌电图检查显示,于静止和轻…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对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成熟及存活起重要作用的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比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区注入6-羟基多巴(2g/L)3μ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4周后将69只成功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24只:右侧纹状体尾状核头部注入生理盐水4.5μL。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4只:相同部位注入培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5μL。③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1只: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DNA3.1(+)-Nurr1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稳定表达,然后移植入模型大鼠脑内,部位和剂量与其他两组相同。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Nurr1,DAT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结果:59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旋转行为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前1周无明显差异(P&;gt;0.05),移植后2~8周,另2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5);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移植后2~4周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P<0.05),但至8周时两组无差异(P&;gt;0.05),②No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能够稳定表达Nurr1且少量细胞表达DAT,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其他两组移植区未发现阳性细胞。③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移植后2~8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3组大鼠术侧纹状体染色后均可见1030bp片段(DAT),241bp片段(Nurr1),438bp片段(β-actin),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条带(647bp)。④脑内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术侧与健侧比值:移植后2,8周,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8周时两治疗组比较无差异(P&;gt;0.05)。结论:转Nurr1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可以存活(8周以上),在该环境中Nurr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DAT基因表达,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纹状体内相对较高的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水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根据左旋多巴(LD) 效应室浓度效应关系的差异探讨帕金森病(PD) 症状波动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测定症状稳定(SP) 和症状波动(FP)PD 病人服单剂量LD 后的多时点血药浓度,同时动态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根据Sheiner 效应室模型理论推导出两组病人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的关系曲线,比较两者曲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SP 和FP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关系曲线的参数有较大的差异,EC50 、Hill 系数与病程、病级、LD 疗程正相关,T1/2eq与病程、病级、LD 疗程负相关。结论 LD 效应室药物浓度效应关系是研究PD 长期治疗后临床效应变化的有效方法。PD临床药效学变化规律对PD 症状波动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情绪、睡眠、认知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 10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价其临床情况,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及其变化,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例PD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疗效,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都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8%、53%、35%,开机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86%、78%、69%,其中以震颤改善最为显著.术后UPDRSⅢ评分及Hoehn&Yahr分级均降低,术后6个月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7%、32%;日常生活质量提高,PDQ-39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1%,睡眠质量较术前改善,焦虑抑郁情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减轻,认知功能尤明显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术后6个月较术前减少45%.结论 双侧STN-DBS能明显改善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37.
美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影响的自显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美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美多巴灌胃治疗5周。分4组(正常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美多巴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行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TRODAT-1放射自显影,每组4只。图像分析得到左、右侧纹状体及小脑的光密度值,计算左、右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比较各时间点(正常、术后4周、术后9周)多巴胺转运体比值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对99mTc-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比值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周大鼠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大鼠两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比值较正常均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明显。术后9周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比值均较4周刚成为模型时明显升高;经美多巴治疗后,双侧的比值均较未服药组明显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幅度更大。【结论】长期美多巴治疗可能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8.
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鉴别早期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在鉴别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的应用.方法 19例帕金森病与17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均行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勾画出两组患者脑内感兴趣区(双侧纹状体及小脑),计算机自动给出各区的放射性计数,计算左、右侧纹状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及不对称指数并加以比较.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的Hoehn-Yahr分期是1.7±0.6.原发性震颤患者脑多巴胺转运体对99mTc-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比值左(0.5±0.1)、右(0.6±0.2)两侧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对侧(0.3±0.2)与症状同侧(0.4±0.2)差异有显著意义, 症状对侧低, 症状同侧高,并且双侧均低于原发性震颤患者.不对称指数帕金森病患者(21.1±17.4)明显高于原发性震颤(9.2±11.2)患者.结论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可以鉴别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  相似文献   
39.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3名正常中国人CYP2D6基因的第1号和第9号外显子的多态性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在CYP2D6基因的第188位点C→T的频率为0.59,第4268位点G→C的频率为0.66,而且T188/T188纯合子及C4268/C4268纯合子的比率分别为0.38和0.34。与国外报道比较,发现中国人CYP2D6基因的这2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规律与西方人有明显的不同。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人在药物代谢及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易感性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在基层医院开展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病人实施自行设计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观察组),并与0例传统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7.5%、78.8%(P<0.01或P<0.05),常见4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实施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效果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