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相似文献   
32.
胸腰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椎体结核、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此类病例行前方减压、前路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经6个月~2a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均达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好,椎体高度无丢失,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效率86.4%。结论对脊柱后柱完整、脊髓受压来自前方的病变进行前路手术,减压彻底、内固定稳定、术后脊柱融合好、脊髓压迫症状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33.
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法较多 ,由于其结构、作用机理及效果不同 ,各家评述不一。我院于 1989年 11月以来应用Dick钉及Harrington棒、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92例 ,取得一定效果 ,现将这三种内固定器治疗结果作一个介绍和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2例病人 ,男 6 8例 ,女 2 4例 ,年龄 17~ 6 8岁 ,平均 34 .2岁。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伤 47例 ,直接压砸伤 2 3例 ,交通事故伤 2 2例。骨折类型 :骨折脱位型 38例 ,爆裂型 2 7例 ,屈曲压缩型 2 7例。骨折部位 :T7,8  1例 ,T11  6例 ,T11,12 8例 ,T12 2 3例 ,L…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手术对原有的枕颈畸形或上颈段病变因急性损伤失稳定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手术成败的原因。方法6例原有枕颈畸形和上颈段病变的患者,因急性损伤造成上颈段失稳定和颈髓损伤;根据枕颈结合部畸形特点、上颈段脊髓受压和骨折情况,采用枕颈后路手术,对枕骨大孔后缘和(或)上颈椎行后路减压、枕颈后路内固定和内固定侧旁植骨。结果随访1~3年,术前手术设计合理的5例患者被治愈,不合理的1例患者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对颈髓受压情况估计不足,以致减压不彻底,内固定不当反而加重压迫。结论术前充分了解及分析病情和颈髓受压情况,并作出准确的手术设计,是避免手术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通过对比太极拳初学者和太极拳运动员白鹤亮翅动作关节角度活动变化、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变化和肌肉活动特点,分析运动员是如何通过肌肉活动控制其白鹤亮翅的姿势平衡.方法 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分两组各10人.记录太极白鹤亮翅动作时双下肢10块骨骼肌表面肌电图、双下肢3大关节的二维角运动和COP在侧方和前后的移位.每次试验8 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其中肌电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比较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的异同.结果 运动员组支撑腿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臀中肌)的肌电活动表现为显著高于初学者同侧腿骨骼肌的肌电活动;运动员组虚步腿的腓肠肌和股直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初学组同侧同名肌.运动员组下肢3大关节最大平均活动角度比初学组大,支撑腿髋关节显著高于初学组同侧同关节.运动员组COP前后方向位移显著小于初学组.结论 运动员可以通过肌肉活动的增强对抗COP的移位,保持姿势平衡稳定,而初学者COP前后移位失控时并没表现出积极的肌肉活动.初步解释了太极拳练习能提高人体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控制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7.
38.
背景:核心训练的应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可,对于核心肌肉的界定和划分,以及每一块核心肌肉内部的区别和肌肉募集的方式,是现阶段核心训练研究的重要部分。目的:从理论基础、训练方法的发展和衍生、训练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发展近况。方法:以“core exercise,core training,core strength”及“核心训练”为关键词搜索Pubmed、Science direct和中国知网等1979至2013年相关文献,并通过摘要进行文献筛选。结果与结论:Panjabi首先提出通过神经控制脊柱亚系统监控来自机体感受器的不同信号,指导主动亚系统为脊柱提供所需的稳定。中立区被作为反应脊柱稳定功能的重要临床指标,脊柱损伤和肌肉弱化则会导致脊柱不稳定性甚至脊柱周围疼痛和下腰痛症状。核心训练干预方式包括瑞士球、平板支撑、悬吊训练等不同方法。目前核心训练的研究普遍还集中于机制方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定义不应局限为躯干稳定性训练,而应细化至各个关节的稳定性训练中。  相似文献   
39.
应用Rush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已有几十年历史。早期,由于普遍认为Rush钉不能达到坚强的髓固内定,不利于骨折的愈合,曾一度在临床上被否定〔 3,4,6〕。近年来国外学者在长期随诊定提供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治疗效果要比预计的好〔2,5,7,8〕近年认为半坚型的内固骨折断端间的微量活动和骨折周围组织的相对完整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12,15,16,18〕  相似文献   
40.
湿针针刺法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斜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门诊较常见,虽经多次封闭、膏药外敷或理疗等治疗,疗效仍然欠佳,并且疗程长。近年来,我们用湿针针刺法治疗肌触发点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