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136篇
神经病学   23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血压鼠局部脑梗塞后脑超微结构改变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RHR)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其后2h至7d分8次取不同区域脑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显示局部脑梗塞后发生全脑性改变,其损害程度和出现时间梗塞区最早,以坏死为主,呈完全不可逆性损害;边缘区稍后,主要是微血管塌陷和微血栓形成及部分脑细胞坏死,呈部分可逆性损害,远隔区和镜区最迟,以内皮和星形细胞水肿为主,呈可逆性损害,认为用RHR复制MCAO,更接近于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基础上发生脑梗塞的临床病理改变,全脑超微结构的动态性改变中微血管损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梗塞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嗅成鞘细胞移植在皮层梗塞灶中的治疗价值。方法从成年SD大鼠嗅球取材,差异贴壁法纯化培养,移植时Hoechst33342标记;按双肾双夹方法复制RHRSP模型,RHRSP术后10周,移植组和对照组制作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电凝大脑中动脉。选择皮层梗塞10d后的大鼠,在立体定向架上将Hoechst标记的嗅成鞘细胞植入皮层梗塞灶周围,对照治疗组则注入达乐伯克改良培养基,于移植前及移植术后第2周、第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并从各组随机抽取7只大鼠处死,取大脑,制作冰冻切片用于荧光观察及生长相关蛋白-43及神经中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的OECs沿着胼胝体大量向梗塞灶及对侧皮层迁移;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出现功能恢复,移植组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和对照组都有神经纤维向梗塞中心区生长,移植组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移植后的第2周、第6周,移植组胼胝体区及梗塞灶相应的对侧皮层区出现GAP-43表达局部升高,其阳性信号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梗塞灶周围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与运动功能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93),P<0.01。结论OECs植入体内可以长时间存活,并有自我迁移能力;OECs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脑梗塞后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胼胝体及梗塞灶对侧层的轴突再生也是移植组大鼠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急症、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据估计约8%-10%的急性卒中病人需要重症监护。近20年来随着脑出血诊治技术的发展和神经科监护病房设备的完善,大大降低了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脑出血重症监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脑出血重症监护就是对脑出血的危重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细致的病情观察,连续或定期检测重要器官功能,加强护理,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残废。  相似文献   
14.
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目的:观察丁苯酞(恩必普)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94只MCAO大鼠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生理氯化钠溶液(NS)对照组各47只,另取3只RHRSP作为假手术组.治疗组于MCA闭塞d1起po丁苯酞150 mg·kg-1,bid,给药10 d.每日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d10处死大鼠取脑进行TTC染色及常规病理检查,观察局部血栓梗死灶微血管等的变化.结果:丁苯酞治疗1~6d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增加(如d4治疗组(17.14±0.38)分, NS组(15.29±1.11)分,P<0.05);治疗组梗死面积为(6.94±2.11)mm2,梗死灶占前脑面积百分比在治疗组为(1.82±0.50)%,均显著低于NS组[(8.90±1.96)mm2和 (2.40±0.65)%,均为P<0.05];治疗组局部血栓变小、梗死灶及周围微血管增生也显著多于NS组(79% vs 62%,P<0.05),灶内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丁苯酞可改善病灶局部循环,减小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社区卒中调查研究的分型能准确预测缺血性卒中病灶的部位和大小 ,可用于评估预后、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处理。该分型亚型的病因、病理生理均有差异 ,深入研究其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变化并开展动物实验对阐明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和临床处理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神经发生及其对实验性卒中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有神经发生现象。海马齿状回、脑室下区和大脑皮质等处有一群具有增殖能力并能分化成神经元的前体细胞,卒中后可见其增殖和分化。环境、激素、细胞因子、递质和受体等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神经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验性卒中康复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卒中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多数成人的弓形体病可无症状,仅血清中有抗体。本病常见为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有的呈肺炎、心肌炎、急性脑脊髓炎和骨骼肌感染,表现为束性或局灶性肌炎,但罕有多发性肌炎(多肌炎)。本文报告多肌炎患者血清弓形体的抗体较其他病为高,提示新近有弓形体感染。方法对4年以上的多肌炎和皮肌炎患者作血清染色试验(用Sanbin-Feldman微量改进法)和补体结合试验(用弓形体感染小白鼠后的腹腔渗出物制备抗原),并同其他炎症性肌病和别种疾病作比较。10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对局部脑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流梗塞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再灌流对脑梗塞灶的影响。方法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技术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和SD大鼠(SDR)局部脑缺血及脑缺血后再灌流梗塞灶体积。结果发现持续缺血组及缺血后再灌流组RHR的梗塞体积分别为218.73±31.12mm3和201.29±33.71mm3而SDR持续缺血组及缺血后再灌流组分别为131.61±20.88mm3和119.40±27.14mm3,RHR和SDR梗塞体积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长期慢性高血压引起的脑侧支循环障碍对脑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流梗塞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观点和实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以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备受各方的关注。近三十年来,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脑卒中病理机制的认识,提高了诊断水平,并拓宽了治疗的领域。然而,在临床治疗上(尤其是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仍有许多疑难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普遍适用的疗法。尽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依然甚高,成为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大量的研究和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康复治疗对减少脑卒中的致残有重要作用,是效果好又安全的方法,此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临界关闭压(CCP)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与形态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大鼠各80只,在高血压形成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脑血管CCP、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LCA)和脑血管形态变化。结果高血压组大鼠的CCP逐渐升高,到14、16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CP的升高与平均动脉压、微动脉中膜厚度及LLCA呈正相关(P<0.05),并且在血压升高初期和血压较高后变化明显,呈倒“S”形改变(P<0.05)。结论高血压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明显增强,是微动脉中膜增厚的功能表现,并且在血压升高初期和血压较高后改变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