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形成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06—2020-05收治的1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67例,未发生脑积水85例。将2组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原发出血部位、有无脑疝、Graeb评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脑积水组相比,发生脑积水组患者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脑疝、原发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和颅内感染是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Graeb评分以及是否并发颅内感染是影响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JAK2/STAT3信号通路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定向分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骨髓非造血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跨胚层分化潜能.探索MSCs神经诱导分化的内在调节机制,提高MSCa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降低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比例,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甘草素(ISL)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SL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mg/kg),每组10只.术后2 h ISL各组腹腔注射治疗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bHLH基因表达和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探索NSCs分化的机制。方法取孕14 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获得NSCs,然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5%胎牛血清(FBS)和20 ng/mL BDNF诱导其定向分化,而对照组仅加5%FBS,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来检测分化得到的神经元细胞及其比例,采用RT-PCR技术分析bHLH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MAP-2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在分化培养后第3 d达高峰,约为60%,而同期对照组仅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后bHLH基因MASH-1、neumD和neurogenin2表达均高于分化前,相同时间段实验组bHLH基因的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BDNF促进了NSCs向神经元定向分化;bHLH基因参与了NSCs的定向分化过程,其高表达可能有利于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的疗效.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细胞支架,多聚赖氨酸为细胞外基质,神经十细胞(NS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制作大鼠T10脊髓右半切块状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在损伤区移植组织工程脊髓,对照组A移植NSCs,对照组B移植PLGA.移植治疗12周,每周均行BBB评分定量评价肢体运动功能.伤后第12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评价脊髓传导束的恢复程度,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区的形态结构修复.结果 伤后12周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P神经逆行示踪显示:实验组鼠右侧大脑组织中可见大量的HRP标记阳性神经元,而两对照组仅见有少量HRP阳性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移植区NF阳性神经元和GAP-43阳性神经轴索数量较多,修复了缺损,而对照组极少,仍留下不同程度的缺损.结论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促进了半切块状损伤脊髓的形态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NSCs移植和PLGA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2011年中段尿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最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VITEK系统或API系统鉴定细菌和真菌,细菌药物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Rosco纸片法。结果:2011年的尿路感染主要是细菌感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6.6%,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为38.8%。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而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好。革兰氏阳性菌中以肠球菌为主,主要菌群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为高度敏感。真菌感染的比例为15.3%,对各类真菌药物敏感性尚可,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最好达到100%。结论:定期监测和分析尿路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探讨提高分化效率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 目的:建立以不同诱导方法横向分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功能神经元的方法。 方法:分离、纯化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亚砜和丁香茴醚、PBS进行诱导。 结果与结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和化学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且2组细胞的表达量接近(P > 0.05),而对照组未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膜片钳系统检测发现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而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横向分化为功能神经元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FN)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FN低中高剂量组(8、16、32 mg/kg)和尼莫地平组(12 mg/kg),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动物,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的变化,并测定各组缺血区脑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同时测定各组缺血区脑组织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和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SphK1/S1P)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结果:FN各剂量组炎症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且NF-κB和SphK1/S1P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得到显著抑制。结论:FN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phK1/S1P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与实施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手术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的颅内血肿清除满意率、总有效率、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神经纤维束损毁程度、预后良好率等。结果:观察组颅内血肿清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100.0% vs. 90.0%,P < 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0% vs. 86.0%,P < 0.05)。手术时间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 vs. 10.0%,P < 0.05)。手术后,颅内压、NIHS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FA)值、相对各向异性(rFA)值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2周,预后良好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0.0% vs. 74.0%,P < 0.05)。结论: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手术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清除效果,更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修复神经功能及神经纤维束损伤,改善预后,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