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李正莉  朱长庚  魏瑛 《解剖学报》2001,32(3):193-196,T00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的抗痫效应和抗痫机制。方法:动物行为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戊四氮(PTZ)可诱发癫痫大发作,如诺在注入PTZ前30min先注入地塞米松或苯妥英钠(DPH)能减轻或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症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TZ致痫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回、齿状有大量肥大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GC或DPH抗痫组GFAP免疫反应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减少,突起短而少,Fos蛋白在PTZ组大鼠致痫后1-1.5h有大量表达,而在上述两抗痫组显著少于PTZ致痫组。结论:1.通过与苯妥英钠(传统抗痫药)的抗痫效果相比较,进一步证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痫效应。2.糖皮质激素的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有关。3.Fos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癫痫活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2.
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脑神经元内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莉  朱长庚  魏瑛 《解剖学报》2001,32(4):314-316,T005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大鼠脑内的分布及两者共存的可能性。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技术(PAP法与ABC法相结合),分别采用DAB和DBHC(二盐酸联苯胺)呈色,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深蓝色。结果 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糖皮质激系受体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干大部分运动性和感觉性核团。白细胞介素-2受体免疫反应产物位于细胞膜上;糖皮质激素受体免疫反应产物位于细胞核和胞浆内。脑内有较多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共存的神经元,它们在阳性神经元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脑区有所不同,在大脑皮质约占50%,在展神经核约占30%。结论 免疫细胞因子和激素可通过各自的受体作用于同一个脑神经元而调节神经元的功能。本实验在受体水平为“免疫-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学说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53.
用电生理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及运动皮质的脑电图和其内GABA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表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5min后,海马及运动皮质的脑电波波幅变低、频率变慢、高幅θ波增多,有时呈短程阵发性出现。这些变化随着缺血的发展而更加明显,有时出现癫痫样棘波或棘慢波或阵发性尖波。缺血1h后,脑电波有所恢复,但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缺血30min后,海马及运动皮质内GABA能神经元开始减少,2h后明显减少。此时海马内约为对照组的60%左右,表现最明显的部位为齿状回和CA1及CA3区。运动皮质内比对照组减少50%左右。结果提示:急性弥散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时,由于脑血供减少,导致抑制性GAB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出现海马及运动皮质脑电图和行为明显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与脑缺血所致的机能障碍和临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54.
脑桥小脑束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实:在大鼠、猴、猫、狒狒的脑桥内存在GABA能神经元和轴突。但关于脑桥小脑束投射径路中是否含有GABA能神经纤维,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进一步研究了大鼠脑桥内GABA能神经元至小脑前叶皮质的纤维投射。具体方法:健康成年两性大白鼠12只,0.4%戊巴比妥钠(40mg/kg体重)腹腔麻醉,江湾I型立体定位仪固定动物。切开皮肤,在枕骨上咬一小孔,用微量注射器直视下注射30%HRP(SigmaⅥ)水溶液0.5~1μl入一侧  相似文献   
55.
癫痫病人大脑皮质GR和mGLUR1的免疫反应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分别研究癫痫病人病灶区手术切除标本和正常标本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1(mGLUR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 (G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 ,并做显微图像分析。 结果 与正常标本对比 ,癫痫病人mGLUR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平均光密度值增加 ,而GR阳性细胞数量则减少 ,平均光密度也减少。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GR和mGLUR1可能在癫痫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6.
李正莉  李莉  朱长庚  于珊  李平  魏瑛 《解剖学报》2004,35(6):570-57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致痫或促痫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动物行为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行为学观察表明:IL-1β组大鼠有轻至中度癫痫发作,IL-1β和谷氨酸(Glu)联合注射组有中至重度癫痫发作,IL-1受体拮抗剂(IL-1ra)预处理可减轻或抑制癫痫发作。IL-1β致痫或促痫时,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Gas蛋白免疫反应明显增强,海马组织cAMP含量明显增高,IL-1ra预处理,则可抑制cAMP的升高。结论IL-1β可能有致痫和促进Glu致痫作用,IL-1ra可抑制此作用。IL-1β致痫或促痫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在海马区与Gas蛋白介导的AC-cAMP途径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7.
本实验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了大鼠脑桥内GABA能神经元至小脑前叶皮质的投射。结果表明,双侧脑桥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均可见到三种标记细胞,包括HRP和GABA双标记细胞。提示:脑桥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至小脑皮质的投射径路部分含有GABA。这可能是脑桥影响小脑皮质功能的化学神经解剖学基础之一。本文首次证实脑桥小脑径路含有GABA。  相似文献   
58.
为探讨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与癫痫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脑电图就GABA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Fos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致痫大鼠的Fos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发作后1h,双侧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海马锥体细胞层及注射侧梨形皮质有大量Fos阳性细胞,对侧梨形皮质未检测到Fos表达;侧脑室注射蝇蕈醇可明显抑制齿状回、海马Fos的表达,但梨状皮质Fos表达未受影响。一侧侧脑室注射荷包牡丹碱诱发癫痫发作后1h,双侧梨状皮质有较强的Fos表达,但齿状回、海马未见表达。脑电图也证实马桑内酯及荷包牡丹碱均能诱发棘慢波、尖慢波,蝇蕈醇则能明显抑制这种痫样放电。结果提示,GABAA受体在癫痫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法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齿状回及海马回CA3区内原癌基因表达、谷氨酸免疫反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一侧侧脑室内注射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后,在双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切片上,齿状回及海马回CA3区内均有3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谷氨酸(Glu)单标细胞、Fos单标细胞和Fos/Glu双标细胞。癫痫发作后1h,注射侧齿状回有大量Fos/Glu双标细胞,而海马回CA3区仅有散在的双标细胞;癫痫发作后1.5h,海马回CA3区双标细胞数明显增多。Fos单标细胞数及谷氨酸免疫反应性与双标细胞数是平行的。根据以上结果,本文对马桑内酯致痫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讨神经垂体内后叶加压素(VP)释放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调控,本研究用包埋前ABC法结合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神经垂体内VP能神经和GABA能神经的超微结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先用DAB法显示GABA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铵-TMB法显示VP免疫反应,再用DAB-氯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包埋。电镜观察发现:在神经垂体内GABA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沉淀,定位于神经末梢内的小清亮羹泡周围和线粒体膜上;VP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电子密度高的不规则形块状或针状散在于神经分泌末梢内。GABA样神经末梢分布于神经分泌末梢之间或紧贴毛细血管和垂体细胞,可与神经分泌末梢紧密接触甚至形成突触。VP样神经分泌末梢内含小透亮囊泡和大颗粒囊泡,并可与GABA样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在这种情况下,GABA样轴突为突触前成分,突触前、后膜呈对称性,突触间隙宽度小于20nm,内含电子致密物质。以上结果证实,在大鼠神经垂体内VP释放受到GABA神经的直接突触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