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CCCTC结合因子(CCCTC-binding factor,CTCF)在细胞核内的定位以及该基因表达水平的细胞类型特异性.方法 通过蛋白质印迹技术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不同细胞组分中CTCF蛋白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应用蛋白质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系统对CTCF在MCF-7单细胞中的定位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技术和RT- qPCR技术分别对CTCF在正常外周血白细胞、MCF-7以及淋巴瘤细胞Jurkat和Ramos等不同类型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 蛋白质印迹和蛋白质免疫荧光技术的分析结果表明CTCF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蛋白质印迹和RT-qPCR技术的分析结果表明CTCF在这些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水平各不相同,与正常细胞相比较,CTCF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结论 CTCF是一种细胞核内特异定位的蛋白因子,CTCF的表达水平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将本室构建与制备的双功能分子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IL2-GMCSF)蛋白作用于肿瘤条件培养
基(TCM)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系(DC),检测其对DC细胞的活化,探讨其用于活化DC、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制备小鼠黑色素瘤B16F10 细胞系的TCM,用以培养DC2.4 细胞,同时分别添加IL2-GMCSF、GM-CSF、IL-2、或IL-2 与
GM-CSF组合使用。24 h后,检测DC2.4细胞的吞噬与增殖活性、细胞成熟表型、细胞因子分泌与信号通路活化。结果DC2.4
细胞具有未成熟DC的特征,在TCM培养条件下吞噬能力增强、但增殖活性显著受抑,TCM对DC成熟表型表面标志的表达有
一定促进作用,并促进单核与DC来源的趋化因子(MDC),但抑制DC的IL-12 分泌。与之相反,IL2-GMCSF 主要借助其
GM-CSF 活性,促进DC2.4 细胞的吞噬与增殖活性,并促进DC 进一步成熟,且高表达IL-12 与MDC。与GM-CSF 相比,
IL2-GMCSF可诱导更高的炎性NF-κB通路活化水平,而抑制调节性STAT3 通路的活化。结论与GM-CSF单独作用相比,
IL2-GMCSF可更好地促进肿瘤免疫抑制环境中的DC活化,有望成为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将重组腺病毒(Ad-HGF)转染5-氮胞苷(5-aza)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心肌样细胞分化和HGF基因表达,探讨其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以5-aza诱导比格犬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样细胞标志--β-肌球重链蛋白(β-MHC)和(α-横纹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以Ad-HGF转染5-aza诱导后的BMSCs,RT-PCR、ELISA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结果 形态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结果表明,5-aza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Ad-HGF转染5-aza诱导后的BMSCs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HGF表达,转染后48h表达量最高,达103ng/ml.结论 Ad-HGF可高效转染5-aza诱导后的BMSCs,为其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生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HLA-A、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分析该地区HLA-A、HLA-DRB1高 分辨分型等位基因与肺结核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基因分型(PCR-SBT),检测中国南方人 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n=294)的HLA-A和HLA-DRB1 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并与来自HLA 频率数据库[(http://www. allelefrequencies.net)]中国南方汉族人群(n=644)的HLA-A和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数据进行频率分布比较。结果活 动性肺结核(APTB)病例组中HLA-A*0101 和HLA-DRB1*1454 基因频率显著高于人群对照组(2.4% vs 0.6%,χ2=10.788,P= 0.001,Pc=0.016;7.5% vs 0%,χ2=69.850,P<0.0001);而APTB病例组中HLA-DRB1*1202和HLA-DRB1*1401基因频率显著低 于人群对照组(10.4% vs 16.1%,χ2=9.845,P=0.002,Pc=0.044;0% vs 3.1%,χ2=18.520,P<0.0001)。结论在中国南方人群中,结 核病的易感性与HLA-A和HLA-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提示HLA-A*0101和HLA-DRB1*1454等可能是 中国南方人群的肺结核易感基因,而HLA-DRB1*1202和HLA-DRB1*1401等可能是该地区人群结核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肝窦内细胞(HSEC)与凋亡细胞互相作用后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紫外线诱导人淋巴细胞凋亡;对照组:体外人HSEC单独培养.实验组:人HSEC与同种异体凋亡淋巴细胞细胞直接共培养.两组均培养16h后,收集上清液,利用Luminex技术检测上清液促炎症性的细胞/化学因子水平,包括IL-2、IINF-γ、TNF-α.结果 实验组IL-2、IINF-γ、TNF-α分泌水平比对照组下调约50%,两组数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绪论HSEC与凋亡细胞作用后能使促炎症因子下调,调控局部免疫微环境,使免疫反应偏向耐受.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性,42岁。腰部不适5个月,腰痛伴右下肢麻木,不能平卧7天。1993年2月劳累后自觉腰部不适,酸胀感,休息后能缓解。7月1日晨起时自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同时出现右下肢麻木,不能平卧。10年前曾患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已痊愈,无后遗症)。 查体 痛苦病容,强迫坐位,L_(4,5)棘突叩痛( ),不放散,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5°( ),加强试验( ),右下肢外侧皮肤  相似文献   
57.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包涵体的提取及其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包涵体的复性方法。方法:采用我室发明的包涵体提纯新方法。结果:复性回收率可达90%以上,生物活性达天然比活的80%以上。结论:对rhG-CS F包涵体提纯和复性的研究,建立了rhG-CSF的复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58.
我院自 1991年 1月至 1998年 8月共收治肝外伤患者 89例 ,现结合国内外文献 ,将肝外伤的处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组成 本组 89例中男 6 8例 ,女2 1例 ,年龄 3~ 5 7岁。损伤原因中车祸伤5 7例 ,坠落伤 7例 ,刀刺伤 11例 ,挤压、钝器伤 14例。开放性损伤 11例 ,闭合性损伤78例。损伤部位在剖腹探查的 78例中 ,肝右叶损伤 49例 ,左叶 2 1例 ,左右叶 8例。89例中 71例次合并其它脏器损伤 ,其中脑外伤 8例 ,胸外伤 13例 ,四肢及骨盆骨折15例 ,肠破裂 11例 ,脾破裂 14例 ,肾破裂3例 ,腹膜后血肿 5例 ,胰十二指肠损伤 2例。肝外伤…  相似文献   
59.
早在七十年代新兴厨房明星微波炉打进西方工业大国站稳脚跟之后,由于它方便耐用效果好,很快普及起来,成为家庭主妇的得力助手,最近几年人们又在科学领域为它找到一块用武之地,许多研究单位特别是化学研究所开始购进微波当作灵巧的试验设备。随着微波热掀起新高潮,有关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专家告诉我们说:当您打  相似文献   
60.
重组激活基因(RAG)能被诱导再次表达引起T细胞受体(TCR)二次重排,进而在TCR库的形成和丰富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次重排发生于外周者称为受体修正(receptor revision),发生于中枢者则称为受体编辑(receptor editing).研究发现,TCR编辑/修正可存在于肿瘤、感染、移植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状态下,且与疾病发生有密切联系.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利用动物模型或人类细胞研究TCR编辑/修正,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