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外周血的单核/巨噬细胞对直径1μm以下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磨损颗粒的反应及其机制。方法从因无菌性人工髋关节松动而需要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假体周围组织中提取UHMWPE磨损颗粒。从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抽取50ml外周血,梯度离心获得外周血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将细胞分为6组:A:单核/巨噬细胞+UHMWPE磨损颗粒;B:单核/巨噬细胞+UHMWPE磨损颗粒+100μM Rotenone;C:单核/巨噬细胞+UHMWPE磨损颗粒+10μM U0126;D:单核/巨噬细胞+UHMWPE磨损颗粒+10ng/ml Cerivastatin;E:单核/巨噬细胞;F:单核/巨噬细胞+脂多糖(LPS)。检测各组细胞的TNFα表达。结果UHMWPE磨损颗粒明显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Rotenone、U0126和Cerivastatin均可抑制UHMWPE磨损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且以U0126明显(P〈0.01)。结论UHMWPE磨损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α可通过NF—κB和MAPK通路,但以MAPK通路为主。  相似文献   
152.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不同观点,近年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这些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能更客观地反映情况,为临床工作所借鉴。 目的:系统评价全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专业试验数据库、MEDLINE(1950/2010-09),EMBASE (1979/201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09),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截至2010-09),收集所有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篇临床对照试验,包括1 304例患者。其中4篇数据完善,可满足就置换后肢体等长组与非等长组关节功能差异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可影响关节的功能,平衡双下长度,对于减轻跛行步态,提高关节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随时间推移,肢体不等长者的功能障碍有所改善,但与等长者仍存差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与并发症的发生,诸如脱位、神经损伤、磨损、松动等,由于纳入研究及病例数太少,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3.
静脉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静脉血栓取出术治疗血栓24例DVT,从股浅与股深静脉交叉处切开股静脉2~3cm,铸型血栓用卵圆钳拉出,碎型血栓则用橡皮止血带从足部缠绕,使远端血栓从切口中溢出。肝素化的盐水动脉加压冲洗3min至股静脉完全畅通,缝合静脉,伤口负压引流。结果近期疗效:肢体肿胀消退、疼痛消失17例;肢体肿胀消退、疼痛基本消失6例;无好转1例。远期疗效:21例病人获得长期随访,3例失访。随访3月~4年,平均1年3月,除2例在行走或站立时肢体有轻度肿胀外,其它患者均未见异常。所有肢体均未发现下肢溃疡或浅表静脉曲张。结论静脉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发病6天内手术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4.
塞来考昔在脊柱内固定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塞来考昔在脊柱内固定术后镇痛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脊柱内固定手术后的病人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均于术后自觉疼痛开始给药。塞来考昔组予塞来考昔200 mg,po,q12h;美洛昔康组予美洛昔康7.5mg,po,qd;均治疗7d。按视觉类比量表(VAS)评价病人用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并观察血压变化、监测不良反应。结果:2组病人术后,在用药后30min,VAS评分开始下降,用药2h后VAS评分下降明显(P<0.01),且镇痛作用均平稳维持12h以上。用药前后2组病人的血压无显著变化(P>0.05)。塞来考昔组和美洛昔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和13%,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与美洛昔康相比塞来考昔的胃肠道反应相对轻微,但无显著差异,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塞来考昔可安全、有效地缓解脊柱内固定术后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5.
人工髋关节置换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杰  马若凡  刘尚礼 《广东医学》2007,28(3):490-492
随着材料与解剖形态模拟水平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节疾病的同时,亦出现了许多种并发症,如假体松动、人工关节脱位及医源性骨折等.髋部解剖结构随地区、性别及种族而异,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因手术者对股骨上段的解剖结构不了解而导致的.再者,目前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应用解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6.
下腰椎椎管容积螺旋CT与铸型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 2 0例 ,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3 /4 、L4/5、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 上缘至S2上缘 ,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 3D重建 ,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 ,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 :L3 /4 、L4/5、L5/S1椎管容积 ,3D法分别为 :(6.7± 2 .0 )、(8.2± 2 .4)、(13 .4± 3 .2 )cm3 ;铸型法分别为 :(7.2± 2 .2 )、(8.4± 2 .5 )、(14 .1± 3 .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 ,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 ,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 ;(2 )相比较而言 ,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 ;(3 )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 ,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 ,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7.
腰椎间盘源性疾病人工间盘置换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人工间盘置换。方法 :在确诊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患者中按拟定人工间盘置换的指征进行SB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并进行相关评价。结果 :3 4例患者共 41个椎间盘给予人工间盘置换 ,平均随访时间 18.6个月 (3~ 3 8个月 ) ,3 4例患者的优良率 90 .1% (JOA评价标准 ) ,其中椎间盘突出伴不稳 4例 ,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 ,2 5例行L4~ 5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椎间最大前屈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15例L4~ 5椎间隙狭窄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比术前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 ,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 ,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 ,扩大椎间孔面积 ,有利于腰椎的稳定 ,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四肢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手术治疗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9例经病理确诊的四肢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9例患者中3例男性,6例女性,中位数年龄44岁(15~55岁);均进行MRI检查,手术切除后送病检行免疫组化,比较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 结果9例患者中,肿瘤分布于上肢者6例,下肢3例。患者首要临床症状均为无痛性肿块,其中3例出现患肢远端麻木等压迫症状。影像学方面,9例患者术前行MR检查,了解其边界及邻近关系,7例患者MR表现为T1加权像为等信号,2例为低信号;T2加权像4例为混杂高信号,1例为高信号;9例患者增强像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清楚者6例,模糊者3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波形蛋白(vimentin)均为阳性(9/9),跨膜糖蛋白分子CD34阳性者8例(8/9); B淋巴细胞瘤-2因子(bcl-2)阳性者6例(6/9),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阳性者3例(3/9);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分布于5%~65%。 结论影像学中MRI通过不同加权像可以对SFT的瘤体边界进行定位,确定肿瘤的邻近关系,为SFT的诊断提供依据,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进行病理学免疫组化是诊断孤立性纤维瘤的主要手段,并可指导术后辅助放化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