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磷脂组分的改变及其与红细胞流变功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红胞膜磷脂各组分进行了测定,并与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红细胞膜总磷脂(TPL)、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降低,胆固醇(CHO)、胆固醇与磷脂比值(CHO/TPL)升高,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直线相关分析表明,PC与红细胞膜微粘度、红细胞滤过指数呈负相关,PE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呈负相关,SM(神经鞘磷脂)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呈正相关。提示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膜存在以PC、PE变化为主的磷脂代谢障碍,并对红细胞流变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2.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血液病临床研究(附1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难治性血液病的效果。方法117例患者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6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23例,急性白血病(AL)35例,多发性骨髓瘤(MM)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恶性淋巴瘤48例。接受自体骨髓/外周血HSCT58例,同基因骨髓/外周血HSCT2例,异基因骨髓/外周血HSCT53例,脐带血HSCT4例。结果随访(62±57)个月,至今仍存活84例(71.8%),死亡33例(28.2%);死因为未成功植入2例(1.7%),宿主排斥移植物反应(HVG)1例(0.9%),感染6例(5.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1.7%),复发22例(18.8%)。结论HSCT能治愈常规方法难以治疗的血液病;AL、MM、MDS及有骨髓浸润的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HSCT的复发率较异体HSC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3.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动员外周血干细胞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注射液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的效果。方法 :对 6例恶性血液病病人 ,1d内静脉注射长春新碱 1~ 2mg·m- 2 及环磷酰胺 4~ 7g·m- 2 (分 4次 ,间隔 4h) ,外周血白细胞降至 1×10 9·L- 1以下时 ,加rhG CSF 6~ 8μg·kg- 1,皮下注射 ,qd× 5~ 7d ;对 4例健康供者在采集PBSC前 5d予rhG CSF 6~ 8μg·kg- 1,皮下注射 ,qd× 5d。白细胞升至 10× 10 9·L- 1以上时采集PSBC ,并进行CD+ 34 及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检测。结果 :一次收集单个核细胞计数 (3.9±s 1.7)×10 8·kg- 1;CD+ 34 (4 .8± 2 .3)× 10 8·kg- 1;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5± 3)× 10 4 ·kg- 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G CSF无论对病人自体还是对健康供者均能安全、高效地动员PBSC ,满足移植所需要。 相似文献
24.
25.
26.
目的:探讨应用减低剂量的氟达拉宾、白消安和环磷酰胺(FBC)方案预处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的影响。方法: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进行减低剂量的FBC预处理。采用磷酸氟达拉宾(Flud)30mg/m2·d-1静脉滴注5d。白消安(Bu)0.6mg/kg、4次/d,共3d。环磷酰胺(CTX)30mg/kg·d-1静脉滴注,共2d,随后施行HLA配型的同胞或父亲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及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全部患者的造血功能均获得快速重建。白细胞升至1.0×109/L以上,中位时间为(11.4±4.6)d。中性粒细胞升至0.5×109/L以上,中位时间为(11.9±6.7)d;血小板升至20×109/L以上,中位时间为(12.2±3.5)d。供者细胞完全植入15例,混合嵌合性植入4例,1例出现宿主排斥移植物(HVG)反应,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2次后,达到完全供者嵌合。11例出现急性GVHD(57.89%),7例出现慢性GVHD(36.83%),2例HLA配型不完全相合者死于急性GVHD。结论:减毒的FBC预处理方案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我国健康老年人RBC膜微粘度(η)的正常参考值以及RBC膜流动性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方法健康老年组80例,老年脑梗塞组81例,脑动脉硬化症组2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组11例。采用荧光探剂DPH,荧光偏振方法测定RBC膜η,利用曲线拟合方法推导η对年龄的回归方程,结果健康老年组η值呈对数正态分布,各年龄组间数据有显差异,η对年龄的回归方程为η=10^0.12505-0.0040465×Ag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它三组η值均显升高,其中脑梗塞组变化最为显(P<0.001)。脑梗塞病情越严重,患η值升高越明显。结论健康老年人RBC膜微粘度存在明显增龄性变化,RBC膜流动性改变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病过程,可作为判断患病情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9.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奚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 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 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酯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胆膜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缺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