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216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犬SAH后血浆、CSF中神经肽Y(NPY)、心钠素(ANP)含量动态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血浆、CSF中NPY、ANP含量较注血前及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NPY含量开始升高,CSF中ANP含量亦在注血后30min升高,血浆ANP含量则在第2d开始升高,至第7d最高。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和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1d-1组血浆、CSF中NPY、ANP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P<0.01)。结论血浆、CSF中NPY、ANP的异常增高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以防止NPY和ANP的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降纤、溶栓疗法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MCAO) ,分为尿激酶 (U K)、巴曲酶单药治疗组及巴曲酶与 UK合并用药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 ,观察缺血 2 h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死亡率、梗死体积、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神经损伤及出血改变以 U K组为最重 (其中死亡 6只 ,出血 5只 ) ,空白组其次 (其中死亡 5只 ,出血 5只 ) ,巴曲酶单药治疗组及合并用药组均较前两组减轻 (其中巴曲酶单药治疗组死亡 4只 ,出血 2只 ,合并用药组的死亡及出血的例数均相同 ,各为死亡 3只 ,出血 5只 )。结论 巴曲酶与 U K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联合用药后对出血的影响较单一 U K治疗未见明显加重。巴曲酶可能具有减轻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杏丁注射液(XGD)、神经生长因子(NGF)、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并作疗效上的比较。方法夹闭妊娠大鼠子宫血管,制成HIBD新生鼠模型,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XGD或NGF或HBO治疗,在生后不同时间比较脑组织含水量、一氧化氮(NO)含量、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部病变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及脑部病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脑组织含水量XGD及HBO治疗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NGF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降低。结论XGD、NGF、HBO均对HIBD有保护作用,NGF不能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44.
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卟啉病(732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肝性卟啉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方法 通过作者单位收治的 1 0例及光盘检索的 72 2例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肝性卟啉病 ,就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国各省均有报道。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占 94.44% ;混合型占 5 .56 %。发病年龄 3~ 68岁 ,平均 30 .61± 1 1 .77岁 ,多数在2 0~ 40岁之间 ;男∶女 =1∶1 .72 ;有遗传史的占 6 .42 %。一般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便秘、葡萄酒色尿、肝功能改变、黄疸及低钠。神经精神症状主要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周围神经改变、抽搐、自主神经症状、类神经衰弱症候群、意识障碍等。本病无特效疗法 ,氯丙嗪可缓解腹痛 ,放血排除铁质及输入正铁血红素可缓解症状。多数间歇期正常 ,死亡率 2 .78% ,死因主要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昏迷及癫痫连续状态。结论 国内肝性卟啉病并非十分少见 ;不需要复杂的实验检查 ,根据腹痛伴神经、精神症状再加上葡萄酒色尿即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5.
经皮穿刺治疗脑叶出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例自发性脑叶出血病人进行了经皮锥孔或钻孔血肿穿刺术,发现该方法较安全、可靠、方便,可作为抢救和治疗脑叶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完全适合神经内科医师掌握。  相似文献   
46.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检测器监测,测定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6h ̄7d的海马、纹状体、丘脑和新皮层组织匀浆中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r-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海马和丘脑Glu含量于再灌流后6h ̄3d下降(P〈0.05和0.01),GABA含量升高(P〈0.05和0.01),在纹状体和新皮层除GABA外,分别于6h ̄5d均有不同呈度的升高。比  相似文献   
47.
学习目标:在第四季度神经内科继续医学教育课程中应当掌握: 1.脑出血与脑梗死的病理与临床; 2.血液动力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凝血和纤溶变化及溶栓、降纤、抗凝治疗机理; 4.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 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6.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及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4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5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特点与CT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HIE临床及CT表现。结果:HIE多发生于足月儿(78.5%),惊厥发生率高(58.49%),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34.72%),临床与CT分度相符者占51.7%,临床较CT分度重者占38.5%,临床较CT分度轻者占9.8%,CT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判断HIE病情及预后时应将临床与CT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9.
尿激酶(UK)系溶血栓药物,而急性心肌梗塞时几乎都伴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因此自UK问世以来不断有人将其试用于治疗急性心梗塞,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报告一例脑血栓病人在用UK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并很快死亡。脑血管病本身有时也  相似文献   
50.
脑豚囊虫病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常见的一种脑寄生虫病。多数诊断明确的患者都在门诊治疗,只有癫痫连续状态、疑似第四脑室囊虫、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者收住院诊治。自1970年至1976年10月我院神经内外科收住院83例。入院时即明确诊断为脑囊虫病者仅16例,他们多数是早已诊断为囊虫性癫痫,因癫痫连续状态收住院抢救;16例考虑到脑囊虫;其余51例分别以高颅压(13例)、后颅凹肿物或粘连(10例)、幕上占位性病变(7例)、各种脑膜炎(15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5例、浆液性脑膜炎6例、性质待定者4例)、脑蛛网膜炎(4例)、痴呆综合征(1例)、癫痫原因待查(1例)等收住院,最后经各种检查,甚至手术探查或尸检才确诊为脑囊虫。说明脑囊虫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某些病例容易误诊,特别是既无绦虫病史,又无皮下结节者,诊断更为困难。例如患者蔡××曾四次住院,先后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