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lt;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177;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177;7.27)均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72.
钟守鹏  颜华  曹辉 《口腔医学》2007,27(7):342-342,346
上颌磨牙根尖周炎所致的面颊皮瘘十分少见,临床上多有误诊,现将本院口腔科收治的2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病例1,李某,男,24岁。因右颊部反复肿大1年有余,伴右颊部流脓3个月就诊。1年前,患者右颊部肿大,病因不明,服消炎药后好转,此后反复发作。3个月前右颊部皮肤出现破溃  相似文献   
373.
庞静  刘媛媛  颜华 《眼科研究》2014,(5):408-414
背景 视神经炎是神经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易反复发作并可造成视神经轴索损害及不可逆性视力损伤,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其发病机制被认为与机体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目的 研究辅助性T细胞(Th)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特异性细胞因子及其转录因子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早期发病中的表达,以明确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免疫反应启动及免疫炎症维持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9周龄清洁级C57BL/6(H-2b)雌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模型组亚分)各12只.模型组小鼠分别于背部两侧皮下注射相应抗原200 μg,免疫当天记作第0天,于免疫后第0、2天给予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百日咳疫苗400 n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视神经炎小鼠的眼部表现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神经轴索损伤标志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量的变化;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视神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IL-10及叉头蛋白3(Foxp3)等的动态表达.结果 免疫后11d,模型组小鼠陆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模型组视神经组织内出现炎性因子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模型组轴索损伤标志物β-APP阳性染色增强;F-VEP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小鼠P1波潜时值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7、15.203、16.364、11.540、11.959、16.163,P<0.05);免疫后7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N1-P1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78);而免疫后11、14、19、23、28 d组小鼠N1-P1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61、-31.401、-16.109、-7.025、-7.257,P<0.05).小鼠视神经中TGF-β、IL-1β、IL-17、Foxp3、IL-10 mRNA表达各时间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1、15.015、14.343、69.374、68.290,均P=0.0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后11d、14d组,TGF-β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19d、23 d组,IL-1β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7d、11d组IL-17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Foxp3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免疫后19、23、28 d组IL-10 mR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参与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免疫损伤的启动,而Th1细胞亚群维持了炎症损伤,Treg亚群较Th2亚群更早出现异常.Th17/Treg比例失衡可能参与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4.
目的:寻求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8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针刺治疗,运动功能训练及电疗;对照组25例采用运动功能训练及电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88.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各型臂丛神经的效果观察显示,全臂丛型的疗效较上干型、下干型差。结论: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提高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5.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是治疗黄斑水肿(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ME反复发作或视网膜前膜形成而对治疗无应答,这类ME被称为难治性ME。PPV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可治疗缓解难治性ME,其通过去除玻璃体后皮质,或手术中同时剥除视网膜...  相似文献   
376.
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血糖变化,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II型糖尿病患者19例,测定术前、术后1~2 h、1、3、5 d空腹血糖。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血糖变化及其与术前基础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手术时间及术中强化麻醉的相关性。 结果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血糖显著高于术前,术后 1~ 2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P<0.05),至5d基本接近术前水平(P>0.05)。血糖升高与手术时间、术前基础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术中强化麻醉有关。 结论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血糖变化存在着先升高,至5d左右趋于术前水平的规律。术后血糖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前基础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手术时间及术中强化麻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57-159)  相似文献   
377.
内眼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琪  颜华  许小青  许瀛海  田强  陈松 《眼科研究》2001,19(2):154-156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内眼手术后血糖变化。方法:选择内眼手术糖尿病患者39例(42眼),测定其术前、术后1-2h,1,3,5天空腹血糖。结果:糖尿病患者内眼手术后血糖显著高于术前,术后1-2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P<0.05),至5天基本接近术前水平(P>0.05)。血糖升高与手术时间、术前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麻醉满意程度呈正相关(r>0)。结论:糖尿病患者内眼手术后血糖就化存在着先升高,至1周左右趋于术前水平的规律。  相似文献   
378.
青光眼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因其起病隐匿、手术疗效差而危害较大。传统的小梁切除术,需要切除部分小梁组织,穿透前房,再切除部分周边虹膜组织,以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滤过通道。但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有前房出血、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并发性白内障、术後浅前房或前房不形成、恶性青光眼以及滤过道纤维  相似文献   
379.
随着对多种分子信号与新生血管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失衡是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使其发挥生物学效应,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方法.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眼内,通过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或上调抑制因子的表达,重塑其间的平衡,将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0.
目的 评价多点皮内注射肝素钠治疗早期眼睑黄色瘤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0例双眼早期黄色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36~58岁,平均(42±11)岁.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计算瘤体面积为15.21~23.67 mm2,平均(18.16±1.82)mm2,两眼病变部位皮肤均无明显增厚.随机选择一眼行多点皮内注射(多点皮内注射眼组),另一眼行单点皮内注射(单点皮内注射眼组).两组间治疗前瘤体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方法:多点皮内注射眼均沿病变短径均匀分成3点行肝素钠瘤体皮内注射,每点625 U(0.1ml),共0.3 ml;单点皮内注射眼沿病变长径进针注射0.3 ml.两组均为每周注射1次,治愈后停止注射.疗程及病变面积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病情转归采用Ridit统计分析,复发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双眼均治愈,多点皮内注射眼组平均注射(2.9±0.9)次,单点皮内注射眼组平均注射(3.8±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0,P<0.05).第1~4次注射后多点皮内注射眼组疗效优于单点皮内注射眼组,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4、4.577、4.323、2.683,P均<0.01).第1~4次注射后1周两组病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90、6.414、3.302、2.347、P<0.05).除2例出现注射局部暂时性轻度色素沉着外,无一例发牛皮肤坏死、皮下疤痕及皮肤弹性的改变.随访24-58个月不等,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点皮内注射肝素钠治疗眼睑早期黄色瘤疗程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