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脑来源神经生长因子对从骨神经捻挫损伤后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来源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坐骨神经捻挫损伤后远端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理学定性、定理分析技术对捻挫损伤的坐骨神经元端轴突进行分析。结果 光镜下腓神经的大径纤维密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lt;0.01),而小径纤维密度无差异电镜分析:直径0.5um以下的无髓纤维密度对照组大于实验组。随鞘层数和轴突横断面积二者之间为正相关(P&;lt;0.01),实验组的回旭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23)。结论 BDNF促进感觉神经纤维的成熟过程并对髓鞘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经病源学确诊,21例均使用联合抗真菌治疗,6例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愈率52.4%,好转率28.6%,病死率14.3%。结论脑脊液中找到隐球菌病原体是确诊依据,联合抗真菌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早期侧脑室外引流能迅速缓解症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报道1例线粒体DNA G13513A点突变所致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Leigh重叠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神经病理学改变特点.方法 患者为22岁女性,反复出现头痛、视力下降和肢体抽动11年,因癫疴持续状态而死亡.之前多次MRI检查发现大脑皮质大片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从枕叶开始,逐渐波及顶叶,疾病后期累及双侧基底节区及脑干灰质核团.对患者进行脑局部尸体解剖检查,取肌肉标本进行线粒体基因检查.结果 各个脑叶皮质以及双侧纹状体和中脑四叠体可见多灶性层样分布的海绵样改变,出现胶质增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以及较多单核细胞反应,其中双侧枕叶和顶叶的皮质全层以及皮质下白质被严重累及.基因检查显示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5基因存在G13513A点突变.结论 MELAS/Leigh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皮质损害为主,影像学改变提示病变先累及大脑皮质,而后累及脑干和基底节区,出现海绵样改变伴随毛细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24.
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患者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患者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的效果及对步行功能的改善。方法35例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BTX2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组(17例)和单纯物理治疗组(18例)。治疗组应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为50~100IU。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在注射前,注射后2周、1个月、3个月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肌张力变化,按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步行能力。结果MAS评分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治疗后1、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治疗后1、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下肢肌肉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的痉挛步态。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为了评估中国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内微卫星ALU、IVS3 8GT5 3 0、EVI2 0CA、IVS2 7GT2 8 4的基因多态性及在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 (PAGE)和银染法分析 112名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汉人的片段长度多态性。结果 ALU的信息含量 (PIC)为 0 3 12 ,共有 4种等位片段 ;IVS3 8GT5 3 0有 9种等位片段 ,PIC为 0 782 ;EVI2 0CA有 10种等位片段 ,PIC为 0 83 5 ;IVS2 7GT2 8 4的PIC为 0 814 ,有 14种等位片段。结论 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 ,这四种微卫星在种类和分布上有差异 ;IVS3 8GT5 3 0 ,EVI2 0CA ,IVS2 7GT2 8 4是高度多态的遗传标记 ,可用于NF1的连锁基因诊断、法医学的个体鉴定和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及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复方左旋多巴的基础上添加普拉克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Ⅱ、Ⅲ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尿频尿急,便秘和流涎等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Ⅱ、Ⅲ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而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和尿频尿急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便秘和流涎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0%),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明显,能提高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缓解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部分非部分运动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7.
桥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8例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临床容易误诊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桥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表现为构音障碍以及脑干的交叉体征,亦可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如纯运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MRI可准确检出责任病灶.结论 纯运动性偏瘫患者,如果出现构音障碍、头晕及共济失调时应考虑到桥脑梗死的可能.MRI检查有助于桥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21d共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h予G-CSF 50μg/(kg·d),连续5d,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 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G-CSF治疗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均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可见接近梗死的同侧皮质、室管膜下区域及血管腔周围,BrdU阳性细胞计数显示各个时间点G-CSF治疗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能够改善脑缺血动物的神经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在病损脑组织周围的增殖.  相似文献   
29.
<正> 典型的桥脑梗塞诊断不难,但非典型病例需借助于影像学诊断方法。现将一例以半球症状为临床表现的桥脑梗塞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女患,59岁,住院号2799。病人因头暈、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9小时于1989年3月2日入院。病人于入院前一日晚六时许做饭时突觉头晕、恶心,2小时后右半身发麻,言语不  相似文献   
30.
丙烯酰胺中毒后6J鼠神经组织离子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丙烯酰胺对 6J鼠神经组织离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化学沉淀法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对 6J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腓神经轴突及线粒体中的离子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胞质中K 和Cl- 在实验组均比对照组低 ,但以第 1周组降低最明显 ,Ca 、Na 和P5 均升高 ,以Ca 升高最明显。结论 丙烯酰胺中毒后胞浆中Ca 超载但总量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