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8月,完成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5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79例、单纯室间隔缺损65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右室双腔心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右侧胸壁3孔,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特制的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时间(74±28)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9±13)m 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1.1)h,术后住院时间(6.1±1.2)d。术后并发症13例:7例右侧气胸,胸腔穿刺一次治愈;6例右腋下切口液化,伤口延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术后5-7天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室间隔无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瓣轻度返流,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双腔心术后右室流出道疏通满意;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132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其中95例〉12个月,无不适,心功能Ⅰ级。结论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月-2007年5月,我们对40例急性脓胸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清创并留置双胸管,术后胸腔持续冲洗引流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86例的手术经验,探讨电视胸腔镜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右侧胸壁3孔,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周围体外循环,用特制的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64±28)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9±1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1.1)h,术后住院时间(6.1±1.2)d。结论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难治型心绞痛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集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接受标准EECP治疗的连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压测量资料,根据基线血压分组,配对t比较单次EECP前后,基线与最后一次EECP后血压平均变化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评估血压变化与EECP的相关性。结果单次EECP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14.5)mm Hg(P0.001),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平均每次EECP前后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3,P0.05);对于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患者,平均收缩压为80~148(112.5±10.5)mm Hg,平均下降(4.3±12.5)mm Hg(P0.01),对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显示,患者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43,P0.05)。收缩压及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心绞痛患者,能明显减低患者的收缩压尤其是血压较高的患者,但舒张压和心率改善不明显。EECP对心绞痛的患者血压的持续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侵袭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3].然而,MVD检测只能通过活检或手术后获得标本,并且结果仅反映肿瘤较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如何在手术前获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信息,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制订有效治疗方案,已成为影像学探索的新方向.超声作为术前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价肿瘤血管密度的影像学方法[4],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和功能,已成为近年来超声影像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浅谈局部解剖学课堂教育的创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高校教育中的反映,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拟针对局部解剖学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进行了一些探讨。1转变课堂教学指导思想首先应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师对基本理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当然不可忽视,但不要只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了“教会学生学习”思想,这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基本思想一致,即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获得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变“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Gy)全脑照射后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12只健康小鼠随机分成0 Gy组(对照组),5 Gy照射组(小剂量照射组),15 Gy照射组(中等剂量照射组)和30 Gy照射组(大剂量照射组),每组28只。各组随机取出7只分别于照射后1周和4周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伊文思蓝的含量,7只观察室管膜下区的BrdU+细胞形态和数量。结果:(1)照射后1周,15 Gy组和30Gy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升高(P<0.05),室管膜下区的BrdU+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2)照射后4周,15 Gy剂量照射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和室管膜下区的BrdU+细胞数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而30Gy剂量照射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仍明显升高(P<0.05),BrdU+细胞数也未见恢复(P<0.05)。结论:全脑照射后血脑屏障破坏可能对室管膜下区的细胞增殖有进一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5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为右侧大腿及右侧上臂皮下无痛性肿块。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结论 Kimura’s病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全脑照射对小鼠室管膜下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5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4只,分别以0,5,15 Gy和30 Gy剂量进行照射,分别观察照射后1周和4周室管膜下区的GFAP和BrdU阳性细胞形态和数目。结果:①照射后1周,15 Gy组和30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②照射后4周,15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增多(P〈0.01),但其BrdU阳性细胞数恢复到对照组水平;30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BrdU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减少(P〈0.01)。结论:放射后室管膜下区GFAP表达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名青年志愿者上唇部口轮匝肌进行检查,同时结合人体解剖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解剖学所见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口轮匝肌浅层)、口轮匝肌深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等5层,而上唇部的超声声像由浅到深为连续致密的高回声线、稍低回声、水平走向条索状低回声、稍低回声和稍强回声等表现,与解剖层次一致。结论超声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上唇部口轮匝肌的浅、深层肌肉,可以为临床上评估唇裂修复术治疗的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