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背景:脑死亡供者维护对于改善脑死亡供者器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前列腺素E1被广泛使用于临床肝移植领域,但有关前列腺素E1对脑死亡供者的作用未见报道。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渐进性脑死亡模型,观察前列腺素E1对脑死亡供肝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脑死亡组及前列腺素E1组建立渐进性脑死亡大鼠模型,前列腺素E1组于脑死亡诱导后,经尾静脉微输液泵通道以0.05 μg/(kg•min)速度持续性泵入前列腺素E1注射液。各组在脑死亡诱导后的2,4 h分别采血及获取肝脏标本。自动生化仪检测肝酶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质量浓度,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肝血窦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脑死亡诱导2 h后,大鼠肝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诱导脑死亡4 h后,脑死亡大鼠的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前列腺素E1组较脑死亡组有明显改善(P < 0.05)。脑死亡诱导2 h后,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升高提示肝脏微循环障碍;诱导脑死亡4 h后,脑死亡组大鼠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进一步升高,前列腺素E1组较脑死亡组有明显改善(P < 0.05)。脑死亡后透射电镜显示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Kupffer细胞活化,前列腺素E1可减轻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并抑制Kupffer细胞活化。提示前列腺素E1能改善脑死亡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微循环,抑制肝脏Kufpper细胞的活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7例肝移植术后出现粒细胞缺乏患者,包括2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回顾性分析以上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3(7~45)d。所有患者均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5例患者的粒细胞计数逐渐回升并恢复至正常。6例患者发生感染,包括肺部细菌感染1例、肺部CMV感染1例、肺部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例和全身严重败血症3例。患者均停用或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均未发生排斥反应。3例患者死亡;4例存活至今,随访14~46个月,期间未出现感染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粒细胞缺乏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预防感染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 7年间笔者单位共实施817例成人尸肝移植,4例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笔者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以及误诊为阑尾炎的另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为0.49%(4/817)。该4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后8,13,11,9 d出现急性阑尾炎症状,包括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白细胞升高;2例于出现症状当天,2例于症状出现后第2天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无阑尾穿孔者。术后病理提示2例为单纯性阑尾炎,2例为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炎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未调整免疫抑制剂,肝功能无不良影响。4例术后均顺利恢复,迄今肝移植术后分别存活84,62,40,29个月。其余4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1例为术后9 d十二指肠憩室并穿孔,1例为术后10 d空肠穿孔(术后15 d死亡);2例分别为术后8 d及11 d发生胆瘘,后者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阑尾炎的患病率低,需与胆瘘、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鉴别;对于确诊患者应尽早行阑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2007-2009年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胴道并发症的类型,处理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23例,包括胆漏患者12例,计胆管吻合口漏7例,肝断面胆管漏3例,胆囊管漏1例,迷走胆管漏1例;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11例,其中吻合口狭窄4例,非吻合口性狭窄7例.7例吻合口漏患者中,胆管重建2例(Roux-en-Y吻合和胆肠襻式Warren吻合);胆道吻合口修补1例;单纯依靠外引流管引流1例,活体双供肝肝移植的患者剖腹探查纠正胆漏失败后行再次肝移植1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植入支架2例.肝断面胆管漏3例中,行肝断面胆管缝扎1例,ERCP联合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2例,引流2个月后胆漏闭合,拔除引流管,但是随后又出现胆道狭窄,ERCP术后,病情好转.胆囊管漏1例,行胆囊管缝扎.迷走胆管漏1例,行胆囊床缝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4例,3例经ERCP治愈,1例行胆肠吻合重建胆道后治愈.非吻合口性狭窄的7例,行ERCP治疗3例,ERCP失败后,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ic drainage,PTCD)1例;再次肝移植3例,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危害大,关键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25.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的预防.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器官移植科共实施596例成人尸肝移植,自2005年开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HAT形成,包括术中重建变异肝动脉,受体肝动脉条件不好的患者采取供体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搭桥,动脉吻合全部采用显微缝合技术,术后常规监测移植肝血流,对肝动脉峰值流速低于40 cm/s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比较2004年实施的181例肝移植患者(A组)与2005-2007年实施的415例肝移植患者(B组)HAT发生情况.结果 A组共有8例患者出现HA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1 d(3~41 d),3例表现为急性肝功能恶化,3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B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HAT,发生时间为术后8 d(1~21 d),3例表现为急性肝功能恶化,1例表现为胆漏,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B组患者HAT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1.44%vs4.42%,X~2=4.86,P=0.027).A组3例行再次肝移植,共死亡5例,B组3例行肝动脉重建联合肝动脉局部溶栓治疗,2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严重感染、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 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术中采用显微缝合方式,注意重建变异肝动脉,术后严密监测,及时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7.
器官捐献是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CLTR)数据显示,从1993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8日,我国大陆累计实施肝移植手术26 941例次,肝移植总数已位居世界第2位[1],受者的生存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数量还以每年超过  相似文献   
28.
背景:虽然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但肝动脉血栓形成仍是造成肝移植后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脉血栓形成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处理,只有再次肝移植才能挽救患者生命.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从2004-01/2009-12共实施726例成人尸肝移植,共14例患者经造影证实在肝移植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回顾性分析以上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14/726),发生的平均时间为移植后10 d(1~41 d).1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6例表现为急性的肝功能恶化,4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行急诊肝动脉再血管化,2例行肝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局溶栓治疗,6例行再次肝移植.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死亡率为42.9%(6/14),其中2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后因胆道坏死、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溶栓后再次血栓形成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溶栓后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死亡;2例再次移植后早期因严重感染死亡.8例患者康复出院,并常规随访18~66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后18,29个月因肝癌复发死亡,以上患者随访过程中移植肝功能正常,肝动脉畅通.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在造成不可逆的胆道和肝实质损伤前,尽早恢复肝动脉血流可以避免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亲体小肠移植中供体小肠的获取和修整技术。方法根据亲体小肠移植供体的标准在父母中筛选合适供体,设计手术方案。选择回肠作为移植肠袢,采用保留回盲瓣及远端20cm回肠给供体,获取回肠120cm,总结手术中测量肠管长度的方法;综合采用透光、触摸法判断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暂时阻断血流判断供肠和残留肠管血运;总结获取移植肠管中供体血管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移植肠袢功能良好。供体除短期轻度腹泻外,无肠系膜血栓、肠瘘等并发症。供体术后14d完全康复出院,随访8个月,无排便习惯改变;体重维持术前水平;食欲良好,无饮食习惯和进食量改变;未出现生活、工作习惯改变或心理改变。结论选择回肠作为移植肠袢,保留回盲瓣及远端20cm回肠给供体是理想的供肠获取方法,标准细致的操作方法对供体造成的近期和远期风险较小,并为获得优良的移植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0.
OKT3治疗肝移植术后激素冲击无效的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中心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有3例肝移植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后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使用OKT3后逆转,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