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1.
丘脑束旁核-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的超微结构证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丘脑束旁核(PFn)-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的形态学联系。方法借助于神经示踪剂BDA10K注射方法顺行标记PFn神经元,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和计数阳性纤维在纹状体内的数量和分布形式以及超微结构特征,实验资料借助于SPSS软件统计处理分析和体视学观察。结果①PFn神经元轴突终末在纹状体内呈散在不均匀分布;背侧区显著多于腹侧区(P<0.001),而外侧区与内侧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②光镜高倍镜观察显示大量的BDA阳性纤维与纹状体不同类型神经元(包括NeuN阳性、Darpp-32阳性以及Par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相邻关系。③电镜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BDA阳性终末平均直径为(0.648±0.288)μm,同时发现它们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主要形成兴奋性(非对称型)突触连接;阳性轴突终末的65.18%与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其直径为(0.651±0.304)μm;剩余的34.82%[平均直径为(0.642±0.257)μm]与树突棘形成兴奋性突触连接。结论丘脑PFn-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主要分布于纹状体的背侧区,并与纹状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显示相邻关系,电镜超微结构下证实其突触形式主要为轴-树兴奋性突触连接,结果提示丘脑PFn神经元对纹状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的影响可能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反应的实验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缺血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探查40只SD大鼠脑缺血区VCAM-1阳性血管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变化发生的时程。结果:大鼠脑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发生在脑缺血1h,并在16h的再灌流期间,其表达逐渐增加,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变化。单核/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的浸润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并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其数量逐渐增加,在再灌流16h,其数量最多,其浸润也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时相与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时相基本一致。结论:脑缺血诱导缺血性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CAM-1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浸润。此结果提示VCAM-1和单核/巨噬细胞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局灶脑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局灶脑缺血区的分布以及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时期 ,进而探讨其在脑缺血灶恢复中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的周围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 ,其突起的变化尤为显著 ;粗大的突起呈纤维状 ,并相互交织呈密集的网 ,其末端向脑梗塞灶的中央延伸。其变化发生于脑缺血第 1周 ,脑缺血第 2周最显著 ,在 6周的脑缺血期间 ,显示持续性变化。 S- 10 0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周围区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 ,发生于脑缺血第 3d,并持续到脑缺血 4周 ,其形态学改变没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本研究提示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的可塑性变化 ,这种变化积极地参与脑梗塞灶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TNF-α调节局部脑缺血区ICAM-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证实TNF-α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区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60只雄性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ICAM-1mRNA的表达,其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2h,再灌流8h达到高峰。TNF-α明显的加强脑缺血区ICAM-1mRNA的表达,其作用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至8h均较明显。再灌流4h,TNF-α  相似文献   
15.
雷万龙  刘勇  姚志彬  袁群芳  凌凤东 《解剖学报》1999,30(4):319-321,I008
目的 探查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和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 方法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40只SD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观查。 结果 脑缺血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发生于脑缺血1h 再灌流2h,随后逐渐增加,在脑缺血1h 再灌流16h 达到高峰。阳性细胞的增加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壁内及其周围。在缺血侧基底节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比皮质缺血区多。 结论 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对脑缺血刺激反应敏感,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反应更为强烈,此因素可能是基底节区易发生中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年雄性大鼠纹状体nNOS中间神经元对6OHDA诱导性DA剥夺的反应。方法选取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6OHDA处理组。实验借助6OHDA模型、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技术探察证实纹状体n NOS阳性中间神经元对DA剥夺的反应,实验数据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nNOS阳性中间神经元与NPY神经元存在极高的共存率(98.5±0.1)%,其与C AT阳性中间神经元也存在较低的共存率(2.4±2.0)%。nNOS阳性神经元与Cr和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之间未观察到共存关系。免疫组化资料显示,n 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呈现梭形、圆形,nNOS胞体大小和主树突数量在对照组[分别为(13.4±1.3)μm、2.00±0.94)与6OHDA组[分别为(13.4±1.8)μm、1.77±0.7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OHDA处理组n N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数量(1.48±0.19)%显著多于对照组(0.77±0.13)%(P0.05)。Western blot技术探测显示,6OHDA组(0.98±0.07)的n NOS蛋白量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56±0.04;P0.05)。结论 6OHDA诱导性DA剥夺明显导致纹状体n NOS阳性神经元的特征性反应及其蛋白高表达,此提示n NOS阳性神经元可能牵涉到DA剥夺诱导纹状体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脑皮质缺血性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和时程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概况 ,以探讨半影区胶质细胞之间以及与神经元之间及其与梗死灶修复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和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探查 2 4只成年雄性SD大鼠 (分成假手术对照、缺血 3d和 2周组 ,每组 8只 )脑梗死灶半影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脑皮质半影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显著的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胞体肥大、染色加深、突起增粗、变长 ,细胞的变化显示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脑缺血 3d时尤为显著。反应型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巢蛋白 (nestin)和S10 0蛋白的反应性增强 ,在脑缺血 3d时尤为显著 (+++~ ++++)。半影区小胶质细胞也显示肥大和增生 ,在脑缺血 2周时更为显著 ,其补体 3型受体抗原和MHCⅡ类抗原呈渐进性高表达 ,脑缺血 2周时最显著 (+++~ ++++)。半影区神经元随缺血时间延长 ,由急性期损伤逐渐趋于稳定。脑缺血 3d时 ,半影区出现大量神经元死亡 ,神经纤维断裂 ,排列紊乱 ,密度下降 (+)。半影区神经元GAP43呈高表达 (++++)。脑缺血 2周时 ,半影区神经元的死亡减轻 ,神经纤维密度增加 (++) ,染色加深 ,GAP43表达减弱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HE染色显示缺血尾壳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明显的团块状坏死区,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却显示明显的团块状排列,同时,缺血尾壳核小胶质细胞亦发生强烈的激活反应,并高表达免疫分子MHCⅡ类抗原,炎症细胞在尾壳核与在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反应形式不同。结论: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缺血尾壳核的反应和分布特征与该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一致。提示这些因素可能与尾壳核对缺血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CEPO)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及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借助CCK8、流式细胞(Flow cytometry,FCM)、Western-blotting和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PC12模型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实验数据以SPSS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CCK8结果显示6-O-HDA处理能够显著降低PC12模型细胞的存活率,而CEPO处理对其变化显示抑制作用;FCM技术探察结果显示,6-OHDA处理能够明显诱导PC12模型细胞的损伤与凋亡,而CEPO预处理能够减轻PC12模型细胞的损伤与凋亡(P<0.05);借助Western-blotting技术探察显示6-OHDA+CEPO处理组的PC12细胞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6-OHDA处理组(P<0.05);RT-PCR结果显示,6-OHDA处理明显降低PC12模型细胞的Bcl-2 mRNA的表达(P<0.05)以及上调PC12模型细胞的Bax mRNA的表达(P<0.01),而CEPO处理明显上调Bcl-2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以及抑制Bax mRNA的表达(P<0.05)。结论CEPO处理能够显著抑制6-OHDA所诱导的PC12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并下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Using neural pathway trac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the striato-direct pathway (BDA3 kDa injected into the rat lateral globus pallidus) and striato-indirect pathway (BDA3 kDa injected into the 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 neurons were specifically labeled, and then subjected to double-labeled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mu-OPIOID Receptor (specifically-labeled striatal patch compartment), D1, and D2,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re a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ma diameter and the number of primary dendrites between the striato-direct (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ris) and indirect (globus pallidum externum) neurons labeled retrograde by BDA3 kDa. In addition, these two kinds of projection neurons revealed no obvious coexistence. This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s a highly sensitive neural pathway tracer, BDA could yield reliably and exquisitely detailed labeling of target neurons and synaptic structures. The variance of the morphologic structures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neuron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striato-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ris and the globus pallidum externum projection neurons. Mesencephalic and thalamic neurons correlated with striatal neurons in morphology. Especially the latter which make typical excitatory synaptic contacts with striato-direct and -indirect neurons. Thus, thi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alamic neurons may extensively excite striatal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