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10~24岁,平均(14.5±3.3)岁。椎体形成障碍5例(28%,5/18)、分节不良6例(33%,6/18)、混合畸形7例(39%,7/18)。脊髓末端均在L4椎体平面或以下。于顶椎部位进行截骨,其中10例行全脊椎截骨,8例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截骨完成后应用平移技术安装内固定系统,不植入椎间融合器,直接缩短闭合截骨间隙及侧凸矫形。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44.5±135.1)min,失血量(2 965.8±1 750.2)ml,输血量(3 068.3±1 586.1)ml,截骨长度(28.3±5.7)mm,融合节段(12.9±2.8)个。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74个月,平均(47.3±16.1)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83.9°±25.7°,末次随访时33.0°±16.7°,矫正率60.7%;术前矢状面Cobb角74.1°±19.6°,末次随访时31.0°±10.4°,矫正率58.2%。末次随访时肌力减弱患者症状改善率57%(4/7),腰骶部或下肢疼痛患者改善率100%(3/3),下肢感觉减退患者症状改善率75%(3/4),3例术前大小便障碍患者症状均消失。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神经并发症2例。结论 脊柱缩短截骨术在侧凸矫形的同时通过缩短脊柱骨性结构间接降低脊髓张力,进而改善神经功能,避免了椎管内拴系松解术可能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2.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中轴脊椎关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约有66%的患者进展为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整个脊柱会在头颈前倾的姿势形成骨性强直,直接导致了脊柱矢状面的失衡及水平视角的缺失,不但限制了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动.而且会对患者身心方面产生影响。在严重的病例,会因内脏受压而造成腹腔并发症。通过传统的物理治疗或者矫形器治疗疗效有限,手术截骨矫正仍是治疗该畸形的主要手段。笔者专门就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截骨手术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体内破骨细胞功能及对局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eptide,PTHrP)诱导的小鼠头盖骨骨吸收的动物模型体系,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辛伐他汀(0、5、10、20 mg.kg-1.d-1)的方法,检测头盖骨X线片的骨吸收面积,组织学用抗酒石炭酸染色(TRAP),检测单位面积破骨细胞的数量。[结果]辛伐他汀在皮下注射(10、20 mg.kg-1.d-1)均可抑制头盖骨的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形成,皮下注射(0、5 mg.kg-1.d-1)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辛伐他汀对小鼠局部骨吸收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局部骨吸收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的治疗结果,并采用力学方法评价内固定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3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二组,A组:颈椎前路减压加椎体间植骨;B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生物力学实验:6具成年颈椎标本分别进行三个椎间盘切除;椎间隙植骨;植骨加内固定等处理,并进行轴向压缩(300 N)、侧弯(2 Nm),及轴向扭转(2 Nm)加载.结果 A组中植骨块脱出发生率为45%,平均移位22%;骨不连发生率10%;术后神经功能优良率75%.B组无植骨块脱出,颈椎融合率100%;术后神经功能优良率83%.生物力学实验结果:3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后,颈椎在多个方向上的严重失稳,植骨可部分改善稳定性,内固定后明显改善颈椎稳定.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内固定能预防植骨块的移位,增加颈椎融合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5.
李靖  王全平  陶惠人  吕荣  范宏斌  王哲 《中国骨伤》2002,15(11):664-665
目的 研究P物质(SP)在大鼠胫骨骺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长骨纵向生长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周龄大鼠胫骨骺板不同组织学层次软骨细胞的SP表达状况。结果 骺板静止及增殖期软骨细胞未见SP免疫阳性染色,肥大区及钙化区软骨细胞可见SP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结论 骺板肥大区及钙化区软骨细胞可以表达SP,提示SP在长骨的纵向生长中可能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6.
儿童先天性屈曲指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先天性屈曲指畸形的手术治疗朱庆生黄耀添陶惠人傅炳峨赵黎雷伟先天性屈曲指(camptodactyly)是一种少见的手部畸形,主要表现为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挛缩,因形成畸形的因素较多,临床处理较为困难且疗效不确切。1979年以来,我所手术处理此...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诱导的破骨细胞培养系统,并观察其特点。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后,用0,20,50,100ng的PTHrP刺激,第6天时观察生成的破骨细胞数目。用PTHrP50ng刺激,观察培养后4,6,8,10,14d时破骨细胞生成数目。结果:破骨细胞数目随PTHrP剂量的增高而增加。培养后4d有破骨细胞形成,6~8d破骨细胞数达到高峰,14d时几乎消失。结论:PTHrP可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形成数目与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呈剂量依赖,破骨细胞寿命少于两周。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化(VSMC)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分5组,即正常组(常规细胞培养液)、钙化组(加入10 mmol/Lβ-磷酸甘油、1×10-7mol/L胰岛素及50μg/L维生素C钙化培养基)和阿托伐他汀(1μmol/L、5μmol/L和10μmol/L)组,后者在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之前,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μmol/L、5μmol/L、10μmol/L预处理24 h后,再加入钙化培养基诱导细胞钙化,连续培养14 d。细胞爬片茜素红S染色观察VSMC钙化;比色法测定细胞Ca2+浓度和细胞蛋白质含量,两者之比作为细胞钙沉积含量;比色法测定细胞ALP活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阿托伐他汀各组钙结节计数减少,细胞钙沉积含量减少,ALP活力和细胞增殖均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髋关节疾病者。最终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13.8±6.9岁(6~33岁)。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腰骶部畸形,9例)、B组(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12例)与C组(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5例)。测量并比较A、B组的腰骶部节段Cobb角,3组的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IA)与横断面骨盆旋转(PR)。PO2°、SIA30°或45°及PR1.2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骨盆失衡的标准。结果:3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813)。A、B组节段Cobb角分别为24.0°±13.6°与28.3°±14.4°,无显著性差异(P=0.497)。A、B、C组的PO分别为1.7°±2.3°、4.9°±6.7°、18.9°±12.7°,C组PO显著大于A、B组(A组与C组P=0.002,B组与C组P=0.009),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0)。3组的SIA分别为38.7°±6.8°、36.1°±18.2°、28.4°±9.3°,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18)。3组的PR分别为1.09±0.05、1.22±0.15、1.44±0.51,B组PR显著大于A组(P=0.002),余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1,B组与C组比较P=0.191)。A组、B组、C组在冠状面上骨盆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77.8%、100%,在矢状面上分别为11.1%、58.3%、40.0%,在横断面上分别为0、41.7%、60.0%。单纯腰骶部半椎体病例未见明显骨盆失衡。所有PR1.15及93.3%的PR1.10的病例中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结论:单纯腰骶部半椎体不会引起明显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尤其是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时,更容易造成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引起的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后的翻修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收集了2004-2016年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1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30岁,平均年龄13.4岁。其中1例患者进行了4次翻修手术。初次手术与翻修手术时间间隔为0.25~288个月,平均41个月。结果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a)术后侧凸失代偿12例,占75%。b)术后内固定脱钩、断钉、断棒及移位7例,占43.8%。c)感染2例,占12.5%。其中进行4次手术患者先后因术后失代偿、内固定失败、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分别行4次翻修手术,2例患者因同时合并术后失代偿和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其中进行根据每例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及手术失败原因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翻修方法。结论术后侧凸失代偿是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正确选择翻修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