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8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早期综合康复干预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受伤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康复1组,TBI3~14d康复干预;康复2组,TBI15~30d康复干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并以相关量表进行阶段性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康复治疗第1、2、3个月分别与康复前比较,相关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治疗第1个月变化速率最快(P〈0.01);组间比较,康复1组较康复2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TBI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TBI3~14d康复干预较15~30d康复干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化防护流程在提高压疮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压疮监控学组,制订压疮标准化护理评价量表,规范压疮评估与呈报,对住院压疮及高危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都实施标准化防护流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结果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的风险评估准确率和防护措施正确率(P0.01),降低了院内压疮发生率(P0.01),提高了院外带入压疮的治愈/好转率(P0.01)。结论标准化防护流程,能有效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提高压疮防护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原发脑室内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原发脑室内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少见。我院自 1994年~ 1999年间 ,共收治外伤性原发脑室内出血 10例 ,占同期住院颅脑外伤病例的 0 2 8%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 7例 ,女 3例。年龄 14~ 76岁 ,平均5 2 8岁。受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 8例 ,高处坠落伤2例。伤后患者均有昏迷史 ,昏迷时间最短为 4 0分钟 ,4例伤后持续昏迷。入院时GCS计分 3~ 5分 1例 ,6~ 8分 3例 ,9~ 12分 4例 ,13~ 15分 2例。血肿部位 :一侧侧脑室 2例 ,双侧侧脑室 2例 ,双侧侧脑室合并第三脑室 1例 ,双侧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出血者 5例。伤后 9例患者有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后急诊手术的意义,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39例经脑血管造影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AVM出血患者施行了急诊手术,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 39例中康复优良者34例,占87.2%。结论 对于脑内血肿较大、颅内压高或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年轻AVM出血患者,应予以急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月至1992年7月我们对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再出血者7例,再出血率远远高于同期非高血压脑出血者,开颅手术后的再出血发生率2.93%。再出血的防治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2~72)岁。发病至手术的时间:(4小时~17天)。采用5级临床分级法:术前病人临床级别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情况以及5年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病程最长8年,最短20天,下肢肌力减退12例,腰、骶尾部疼痛不适8例,肛门坠落感、小便潴留2例,下肢及臀部肌肉萎缩4例。MRI检查显示椎管内囊肿。手术治疗18例,4例因病程较短门诊观察治疗。随访17例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3例缓解,2例术后缓解,3个月后症状复发,予门诊保守治疗。结论:椎管内囊肿病程缓慢。临床表现及体征不典型,耐心、细致的体格检查必不可少,MRI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有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且与影像学相吻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近12年来,我院采用多种颅骨成形材料共施行颅骨成形术181例次.  相似文献   
18.
对术后脑膨出患者应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术后脑膨出患者应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脑膨出患者采用综合性治疗,颅内压仍不能控制者施行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结果 5例良好,2例重残,3例死亡.结论蛛网膜下腔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膨出的预后,在控制颅内感染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医院神经外科小脑幕切开前后脑干周围池变化和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小脑幕切开前后脑干周围池的形态变化和预后的关系,对35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的观察,并行统计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和方法   1995年6月至1998年6月,我院连续对35例创伤引起的颅内占位性病损所致的小脑幕疝者在开颅减压后施行小脑幕切开术。男26例,女9例,年龄18~69岁,平均41.6岁。交通事故致伤24例,打击伤5例,坠落伤3例,跌伤3例。术前昏迷积分(GCS)3~5分16例,6~8分19例。术前昏迷时间0.75~23小时,平均5.17小时,30例在10小时以内,13例出现双瞳散大。出现脑疝至手术时间为0.5~10小时,平均2.28小时,33例在6小时以内。手术前、手术后48小时行头颅CT扫描,观察环池、四叠体池和脚间池有无变形、消失。手术清除硬膜外血肿19个,硬膜下血肿23个,脑内血肿12个,颅内多发性血肿14例,切除凹陷粉碎性骨折1例;术中探查见脑挫伤24例,脑肿胀4例,脑干挫伤3例。术后常规治疗,按GOS方法评定伤者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5年收治的8例颅脑损伤后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点:8例病人血钠均<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70mmol/L,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之比>1,尿钠>25 mmol/L.结果7例血钠>120 mmol/LL病人经限水及补钠治疗后血钠均恢复正常,1例血钠<120 mmol/L的患者,限水同时静脉补充3%的高渗盐水,静脉注射速尿40mg/d和静脉滴注ACTH50U/d后血钠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后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不同于低钠血症,早期对本病作出诊断和治疗可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