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2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22.
杨光艳  周小勇  张红梅  陈金波  胡吉升 《中医杂志》2012,53(19):1684-1685,169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控制急性湿疹渗出的起效时间及临床疗效. 方法 50例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抗组胺组、中西药组、激素组,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控制渗出的起效时间及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各组控制渗出起效时间为抗组胺组在第4天起效,中西药组在第1天起效,激素组在第2天起效,中西药组明显为优(P<0.05).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中西药组、激素组总有效率为100%,疗效明显优于抗组胺组86.7%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控制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渗出较抗组胺药与激素起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 探讨BIOMED-2系统T细胞受体(TCR)γ引物组合在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不同来源标本中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8例MF患者15份石蜡组织样本、14份新鲜皮损及18份全血组织样本,提取DNA,利用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进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比较3组不同来源样本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阳性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15份石蜡包埋组织标本3份TCRγ基因重排阳性,18份血液标本11份阳性,14份新鲜皮损标本12份阳性,3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47,P < 0.01),新鲜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显著高于石蜡组织。2011年的6例石蜡标本3份基因重排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9例2011年之前的石蜡标本(Fisher精确概率法,P = 0.044),与14例新鲜组织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12/1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 = 0.131)。血液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低于新鲜皮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58,P > 0.05)。结论 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适用于检测MF患者不同组织样本的TCR基因重排,更适用于新鲜的组织标本。 【关键词】 基因重排,γ链T细胞抗原受体; 肉芽肿,蕈样; 聚合酶链反应  相似文献   
24.
结节性类天疱疮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结节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例结节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7例结节性类天疱疮患者中,女4例、男3例,发病年龄中位值59岁。临床表现以痒疹样皮损、结节为主,伴或不伴水疱,瘙痒症状明显,确诊前均误诊为结节性痒疹、湿疹。所有患者病理表现均有表皮增生肥厚,可见表皮下裂隙,真皮乳头胶原增生,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IgG和C3呈线状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有2例阳性。7例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 结节性类天疱疮临床易误诊,免疫病理检查有利于诊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在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squamouscellcarcinoma,VSCC)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HPV6/11、16/18在31例VSCC及13名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同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①HPV6/11、16/18在VSCC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5.81%和38.17%,正常对照者为阴性。VSC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HPV16/18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SCC患者hTERTmRNA、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SCC患者hTERTmRNA表达与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③hTERTmRNA在HPV16/18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强于HPV16/18阴性组,生存素蛋白在HPV16/18阳性组中的表达低于其在HPV16/18阴性组中的表达。结论:HPV感染及hTERT、生存素表达在VSCC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VSCC中hTERT与生存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6/11、16/18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生存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HPV分型PCR检测试剂盒检测HPV6/11、16/18在41例尖锐湿疣组织、2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HPV6/11、16/18感染;HPV6/11在尖锐湿疣中的感染率为87.80%(36/4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PV16/18在尖锐湿疣中的感染率为19.51%(8/4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存素和PCNA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66%(22/41)和87.80%(36/4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0%(2/23)和47.83%(11/23)。尖锐湿疣组中生存素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尖锐湿疣中两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9)。③生存素及PCNA在有HPV6/11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强于无HPV6/11感染患者。结论 HPV感染可上调生存素与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1例CWI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未进展组比较,进展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发热、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比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OR=2.497,95%CI:1.097~5.687,P=0.029)、不稳定斑块(OR=3.612,95%CI:1.608~8.116,P=0.002)、血管重度狭窄(OR=3.485,95%CI:1.624~7.477,P=0.001)、LDL(OR=1.381,95%CI:1.030~1.850,P=0.031)和Hcy(OR=1.080,95%CI:1.015~1.149,P=0.015)是CW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热、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和LDL、Hcy水平升高是CW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识别以上因素可以早期预测病情发展,加强对其控制可能会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 )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原发病为慢性酒精中毒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余10例均与妊娠相关,其中7例原发病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9例)、视力障碍(5例)、意识障碍(9例)、头痛(7例)、恶心呕吐(3例);10例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颅脑C T 及M R检查示病灶累及顶枕叶(10例)、额叶(3例)、基底节(3例)、小脑(2例)和脑干(2例),M RI均呈长T1长T2信号,T2 flair高信号,DWI等信号(7例)或略高信号(1例);颅脑CT 呈低密度(8例)或等密度(2例);边界欠清。经积极对因对症治疗,本组患者症状在中位数4d(QL3.25d,QU5d)后几乎完全缓解,影像学表现在中位数9 d(QL 7.25 d ,QU 10.75 d)后得到完全或大部分恢复。结论 PRES以癫痫发作、视力障碍、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以可逆的、多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的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为特点, MRI呈T1低信号、T2及T2 flair高信号,DWI等/略高信号,CT呈低/等密度。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完全缓解,影像学表现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29.
偏头痛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在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相关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及痛觉敏化是该学说的核心部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既是脑循环中最强有力的血管舒张肽,也是三叉神经微血管激活的标志物,其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发挥协同促进作用。腺苷A_1受体可通过介导腺苷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内CGRP释放,进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本文对腺苷A_1受体介导CGRP缓解偏头痛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色素C的释放规律及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的关系,探讨人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行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32例,选取手术过程中获得的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HE染色及TUNEL染色方法检测细胞色素C、HIF-1a的表达及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出血4h可见神经元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出血12h可检测到明显的凋亡细胞,24~48h凋亡细胞明显增多,48~72h达到高峰;出血4h,血肿周围脑组织可见少量细胞色素C表达的神经元,48~72h时达到高峰;出血4h,血肿周围脑组织即可见散在HIF-1a表达的神经元,24~48h时达到高峰,48~72h高表达持续存在;细胞色素C的表达与HIF-1a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83,t=8.32,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脑血流量下降可引起细胞色素C的释放,产生缺血性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