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检测指导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丽江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普外科、儿科住院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各科分别50例.将临床怀疑为细菌感染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00).2组患者均行入院时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相对于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评分<15分、15~25分、≥25分三种不同危重程度的亚组.观察组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PCT≥0.5 ng/mL为阳性值,开始应用抗菌药物,在治疗开始的72 h内每天进行1次PCT测定以评估治疗效果,经过3~7 d的抗菌药物治疗后再次进行PCT测定,PCT<0.25 ng/mL则停用抗生素,如果PCT>0.25 ng/mL但水平较初始值下降90%以上,也停止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则依据临床感染征象、外周血WBC升高、发热≥38.5℃等开始应用抗菌药物,临床感染征象消失、体温正常、外周血WBC均恢复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2组在开始应用抗菌药物前均进行细菌学培养(血或尿、痰等).观察2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依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2组间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无差别,临床培养出耐药菌情况较少.结论 观察组患者应用血浆降钙素原(PCT)指导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缩短了抗菌疗程,降低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42.
文题释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用来处理各种急慢性复杂伤口的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亲水材料聚乙烯醇和疏水材料聚氨酯以及引流管来完成,安全无毒的聚乙烯醇覆盖在皮肤缺损或者软组织损伤部位,在它上面覆盖一层疏水材料聚氨酯,两者之间置入引流管后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设置负压值,医用贴膜封闭由此形成密闭空间,促进创面愈合。 Ⅰ/Ⅲ型胶原比例:皮肤组织中最丰富的物质是胶原蛋白,而Ⅰ/Ⅲ型胶原的量占总胶原的90%以上,Ⅰ型胶原纤维较粗壮,呈条束状,决定着皮层的抗拉伸强度;Ⅲ型胶原纤维较细微,呈疏松网状结构,决定着皮肤的韧性及弹性,所以Ⅰ/Ⅲ型胶原比例决定着皮肤的愈合质量。背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促进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愈合。Ⅰ/Ⅲ型胶原比例在维持皮肤组织稳态及皮肤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知之甚少。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的比例变化,探讨其对大鼠急性创面的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模型,创面直径20 mm,建立创面模型以后随机分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过程中于术后第1,3,7天对创面进行固定高度连续拍照,进而计算和比较创面愈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Ⅰ/Ⅲ型胶原比例;组织学检测创面组织肉芽组织再生和再上皮化长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提高了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 0.05);②术后第3天开始,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的Ⅰ/Ⅲ型胶原比例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④上述结果证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能通过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比例,增加创面的抗拉伸强度,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ORCID: 0000-0003-2399-6202(赵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估亲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生物凝胶)经尿道腔内注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2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膀胱镜直视下于后尿道近膀胱开口0.5-lcm的3,6,9点处黏膜下穿刺注射生物凝胶平均12.2(6.20)ml/次。结果 腔内注射一次18例,二次5例,三次1例,累积平均注射量18.9(6—38)ml。术后尿道平均延长1.03cm,膀胱颈部尿道121周径平均缩小3.1lcm,症状消失13例,占54.2%;改善11例,占48.5%;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生物凝胶腔内注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创伤微小,可重复注射,可选择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4.
陈耀武 《中外医疗》2013,32(1):89-9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入住该院ICU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7~80岁,平均年龄为50岁。对于SIADH患者,对其施行限水治疗,给予适当调整脱水药剂量,并给予钠盐的补充以避免低钠性脑水肿的发生,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加用盐皮质激素治疗,以促进肾小管能够对钠更好的吸收。对于CSWS患者,依据中心静脉压等对其补充血容量以及给予适量的抗利尿性激素治疗,同时给予钠盐的补充,包括每天生理需要的氯化钠,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定期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血钠、血浆渗透压、尿钠、尿量等。结果经过治疗之后,患者中大部分血钠回升至正常水平,尿钠逐渐下降。50例患者中,其中48例患者治疗6-20d之内,血钠均恢复至正常水平;2例患者治疗3d后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应给予及时的监测,尽早发现并治疗中枢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重复肾并发肾积水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例重复肾并发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35~71岁。并发重度肾积水3例,轻度肾积水4例。结果:3例重度肾积水均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1~3年未见肾积水复发;4例轻度肾积水随访3个月~1年,积水未见明显加重。结论:重复肾并发肾积水患者行静脉尿路造影多能明确诊断,但重度肾积水患者,由于重复肾部分不显影或显影不良,静脉尿路造影难以与巨大肾囊肿鉴别,行CT或CT尿路成像检查对诊断有较大帮助。重复肾并发轻度肾积水可观察随访,并发重度肾积水者应行肾部分切除术。对不典型肾囊肿患者,术中仔细探查囊腔底部可以防止将重复肾并发重度肾积水误诊为巨大肾囊肿。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骨化三醇治疗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血清硬骨素(SOST)、I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I)、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25-(OH)D的变化情况,以明确骨化三醇对骨转换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于南华大学附...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皮瓣设计并指导手术操作,对照组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辅助设计皮瓣后进行皮瓣移植。比较观察组穿支血管的术前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结果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皮瓣成活率、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及移植皮瓣区的感觉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前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的穿支起始点直径、穿支起始点至髌骨上缘直线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大腿外侧缘直线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移植皮瓣区的感觉功能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和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了解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以此设计穿支皮瓣进行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可维持皮瓣良好血运...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低能量冲击波ESWL对肾组织结构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2只兔经皮行肾穿刺造影定位,然后用低能量冲击波碎石机分别采用9KV和6KV两种工作能量作模拟ESWL操作。ESWL操作后五天抽血做肾功能测定,光镜下观察肾组织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ESWL后五天兔肾组织结构发生了损伤性改变,同时血浆的肌酐值增高,9KV组与6KV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9KV组与6KV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血浆尿素氮也有增高,6KV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结论 低能量ESWL可引起肾组织和肾功能的损伤,其损伤程度可随着工作能量加大而加重。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及其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30名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选择不同剂量Dex(0.5、1.0及1.5μg/kg)静脉注射,观察Dex的临床效应及这种效应是否为浓度依赖性。结果注射后即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表现为警觉/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伴随心率下降(P0.05),15 min后受试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同时亦可降低三组受试者的血压(P0.05),但三组起效的起始时间不同。剂量因素、时间和剂量的交互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0.5-1.5 ug/kg Dex,出现明显的镇静效应,且在15 min内完成检查最佳,同时Dex能有效降低受试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这种效应非药物浓度依赖性,但随着药物量的增加,其恢复时间随之延长。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肾嗜酸细胞瘤1例临床资料,并结合复习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肾嗜酸细胞瘤1例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10月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肾实质性肿瘤,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瘤体中心区星状瘢痕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首选保肾手术,但应注意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