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2 毫秒
81.
1 背 景 许多国家的初级预防计划试图通过修正危险因子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普遍地认为采用咨询和教育的方法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有效的和经济的,应该推广。但近期检测危险因素变化的试验对这些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产生了相当大的疑问。2 目 的 评价在那些无临床证据可诊断心血管病的成人  相似文献   
82.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AMI患者经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6例符合冠脉再通标准,为再灌注组,60例未达到冠脉再通标准,为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生频率、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组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未灌注组(P<0.05或0.01),再灌注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第2~4h明显高于未灌注组,从第8h开始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0.01或0.05),再灌注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均<0.01)。结论再灌注组和未灌注组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频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再灌注可减少AMI心脏性事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3.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SOD和MD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作用.[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反搏组3组,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缺血模型,结扎后60min、120min、180min记录以下指标①心外膜心电图;②血清MDA水平和红细胞SOD活性;③心肌组织的MDA水平和SOD活性.[结果]体外反搏组犬的心电图有明显改善.在冠状动脉结扎前,3组犬血中MDA水平和SOD活性均无差异(P>0.05);结扎后60、120、180 min时,反搏组犬SOD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而MDA水平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正常组和反搏组犬心肌SOD的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而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4.
ACS患者24小时内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差异的临床意义,及与心脏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心内科ACS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38~84岁),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4例,同时入选同期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6例。对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检测NT-proBNP并进行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分析NT-proBNP与无创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ACS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高于UAP组(P<0.05)。在ACS组NT-pro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呈负相关,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期、主外周阻力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NT-pro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且与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A)术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房颤患者共28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6.5±3.9)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22例)和复发组(6例)。研究随访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结果学特点和术前做对比分析。应用64排螺旋CT测量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肺静脉口的径线,截面积,左房容积。结果 CPVA成功组术后左心房容积、左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小径、4个肺静脉口截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而左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左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最小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面积较术前减少(P<0.05),余肺静脉指标及左心房容积未见显著差异(P>0.05)。CPVA术后肺静脉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狭窄率小于50%分别为61.6%及56.3%;狭窄50%~70%分别为3.6%和5.4%。结论 (1)CPVA成功后可逆转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和左心房重构,而复发组未出现明显逆重构。(2)CPVA术后可引起部分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并探讨CD163和sCIMOL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选择84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非冠心病(NCHD)作为研究对象。84例CHD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四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mf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的sCD40L水平(ng/ml)。同时测定ESR、CRP。结果四组患者CD163和sCIMOL水平有明显差异(P〈0.01)。CD163的表达水平在AMI组[(85.38±6.89)mfi]明显高于UA组的(65.18±5.52)mfi(P〈0.001)、SA组的(45.26±4.73)mfi(P〈0.001)和NCHD组的(20.95±3.42)mfi(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NCHD组(P〈0.001),SA组明显高于NCHD组(P〈0.001)。sCD40L水平在AMI组[(8.48±4.13)ng/Ml]和UA组[(8.72±4.26)ng/mL]明显高于SA组的(4.36±2.68)ng/mL(P〈0.01)和NCHD组的(4.12±1.96)ng/mL(P〈0.01)。CD163的表达水平与sCD40L、ESR和CRP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r=0.722,P=0.001和r=0.734,P=0.001)。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CD163和sCD40L的水平不同,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163和sCD40L的水平逐渐升高,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临床类型、评估冠心病危险性的指标。CD163与sCD40L、ESR和CR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