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索术前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相对位置的可行性,为术中保护和术后改善面神经功能提供帮助。方法对23例直径≥3.0 cm的大型听神经瘤病例,术前采用DTI显示肿瘤侧面神经并定位面神经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术中通过观察和电生理监测,验证术前面神经影像定位的准确性,并采取措施保护,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结果肿瘤直径3.0~6.0 cm,平均(3.8±0.8)cm;18例(78.3%)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其中8例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中部,6例位于肿瘤腹侧下方,2例位于肿瘤腹侧上方,1例位于肿瘤上极,1例位于肿瘤下极。术前DTI定位与术中定位吻合率为100%。1例直径5.0 cm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仅部分显示,3例术前面瘫者和1例囊性听神经瘤的面神经未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随访4~28个月,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HB Ⅱ级13例。结论 DTI面神经成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中的面神经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是降低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 (PD)患者脑立体定向手术前后脑脊液 (CSF)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 2 6例原发性PD患者 (PD组 )脑立体定向术前、后CSF中多巴胺 (DA)、5 羟色胺 (5 HT)、去甲肾上腺素 (NE)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 (HVA)、5 羟吲哚乙酸 (5 HIAA)、3 甲氧基 4羟基苯乙二醇 (MHPG)的含量 ,另外测定 2 5例外科疾病腰麻手术患者 (对照组 )CSF中HVA、5 HIAA、MHPG含量。结果 PD组CSF中HVA、5 HIAA、MHP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P <0 0 5、P <0 0 0 1) ;手术后组的CSF中DA、HVA ,、5 HT、5 HIAA、NE、MHPG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组 (其中DA、HVA、5 HT、5 HIAA和NE均P <0 0 0 1;MHPGP <0 0 5 )。结论 PD患者CSF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降低 ,脑立体定向术可提高PD患者脑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对β-catenin的调控作用及对胶质细胞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以siRNA及过表达载体干扰胶质瘤U87细胞中PGK1表达水平,并经Western Blot及qRT-PCR方法验证;通过荧光双染检测PGK1与β-catenin的共定位表达情况,观察PGK1对β-catenin表达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 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血管内治疗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诊断,采用血管内治疗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处理。结论本组40例动脉瘤行栓塞治疗,其中栓塞达90%者26例,95%栓塞11例,完全栓塞3例。死亡4例,1例保守治疗后出院。结论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治及围手术期治疗极其重要,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介入治疗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36.
松果体区肿瘤的γ-刀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果体区肿瘤病理类型多,解剖部位深在,且毗邻重要结构,治疗棘手.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3月应用旋转式伽玛刀(γ-刀)治疗未经病理证实的松果体区肿瘤53例,现对近期疗效结合文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与内窥镜辅助下瘤颈夹闭在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8例破裂的脑动脉瘤进行早期治疗。介入组36例,选用Tracker、Excel、Prowler、Rebar或Echelon系列微导管,以GDC、EDC、Orbit或Microplex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瘤颈夹闭组32例,术中应用蛇牌内窥镜辅助夹闭瘤颈。结果术后二组病人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脑梗死的发生以及临床随访无显著差异。结论二种方法总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颅内多发动脉瘤,后循环及海绵窦区动脉瘤患者,栓塞治疗较优于瘤颈夹闭。占位效应明显、合并脑内血肿、出血破入脑室者,瘤颈夹闭较优于栓塞。术前Hunt-Hess分级Ⅳ或Ⅴ级者,二种术式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经中颅底硬膜间入路切除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适应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1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中颅底硬膜间入路切除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7例患者中Mp型5例、MP型2例。7例患者术后第1d复查MRI显示肿瘤均全切,无手术死亡者;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加重和出现新的脑神经麻痹;1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液和颅内感染,经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和抗生素治疗痊愈;1例出现颞肌萎缩。术后7例患者均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无1例患者复发。结论中颅底硬膜间入路手术是切除Mp型和部分MP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在硬膜间进行手术操作,有利于脑组织、脑神经及血管的保护,手术损伤小、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提高对垂体脓肿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垂体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2例中年女性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发热、视觉障碍、多饮多尿、闭经和全身乏力。MRI增强扫描示垂体病灶环形强化伴垂体柄明显强化。例1患者经额下入路清除脓肿,术后使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恢复良好。例2患者经鼻蝶入路清除脓肿,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经鼻蝶入路清除脓肿,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垂体脓肿术前诊断困难,早期出现视力和视野改变、尿崩,以及影像学检查出现鞍区环形强化的囊性病灶应考虑垂体脓肿的可能性。早诊断、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时手术和适当的对症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21例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2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F鞘,6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Ultraflow、Marathon或Rebar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内,采用“注胶-返流-停止-再注胶”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结果栓塞前后脑动静脉畸形闭塞30%~50%7例,50%~80%8例,80%以上6例。10例患者术后辅以伽玛刀治疗,其中2例一年以后复查DSA显示AVM完全闭塞。结论Onyx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但应正确采用栓塞技术和注意预防并发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