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4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目的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对靶向药物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开展靶向药物治疗的90例NSCLC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n=45,采用传统方式管理)和实验组(n=45,利用云平台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感、症状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管理6个月后,两组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中3项评分、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L)中5项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其中实验组各项差值分别为(17.25±4.39)分、(11.79±3.05)分、(3.17±0.8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2.56)分、(6.48±2.12)分、(1.46±0.48)分(P<0.05);两组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中2个模块评分均低于管理前(P<0.05),其中实验组各项差值分别为(49.07±6.71)分、(14.67±3.8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2±5.82)分、(8.42±2.46)分(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72.
73.
播散性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结果 尾静脉注射2×106、2×107细胞于14只BALB/c小鼠,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天和26.1±7.9天;总体成瘤率分别为 71.4%(5/7)和100%(7/7);在肝脏、脾脏、淋巴结、肠、肠系膜、下肢、颈部、子宫和臀部等多脏器成瘤;流式检测瘤组织细胞mCD19表达强阳性.结论运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了内脏器官广泛发生的播散性B淋巴瘤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68例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DVT形成孕产妇68例,抽签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肺栓塞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肺栓塞发生率为0%较对照组11.76%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复发率为2.94%较对照组17.65%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患者PT、aPTT、TT水平较对照组上调(P0.05)。结论给予围生期下肢DVT形成孕产妇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合并肺栓塞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5.
LMP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EB病毒潜伏膜蛋白Ⅰ(LMP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方法 采用DNA重组技术,将LMP1基因克隆到带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CDF中,筛选阳性克隆,经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鉴定重组载体.以脂质体介导法将慢病毒包装系统的包装质粒pFIV-34N、包膜质粒pVSV-G和带目的 基因的质粒pCDF-LMP1共同转染到包装细胞293FT细胞内包装病毒,荧光显微镜观察包装细胞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收集病毒上清,浓缩鉴定,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将重组慢病毒转染小鼠B淋巴瘤细胞系A20,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LMP1的表达.结果 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经限制性酶切和DNA测序分析证实LMP1基因准确克隆入pCDF的多克隆位点,LMP1序列与GenBank中的数据完全一致.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293FT细胞的细胞浆与细胞膜有大量的绿色荧光,重组慢病毒浓缩后滴度为107Tu/ml,慢病毒转染A20细胞的效率>90%.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A20细胞内有LMP1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LMP1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慢病毒可高效转染A20细胞,为后期研究EBV致瘤基因LMP1在淋巴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索多种方式构建A20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及不同方式造模成瘤的特征。方法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经皮下、尾静脉、脾脏和腹腔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或先接种裸鼠成瘤后组织块移植BALB/c小鼠,观察动物成瘤时间、成瘤率、成瘤部位;取肿瘤组织和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BALB/c鼠皮下注2×10^6组、2×10^7组和裸鼠瘤组织移植BALB/c小鼠组成瘤率皆为100%,成瘤时间分别为(15.29±3.2)d(、7.0±0.82)d和(6.29±0.49)d。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2×106组、2×107组、脾脏注射组、腹腔注射组成瘤率分别为71.4%、100%、71.4%、14.3%,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d、(26.1±7.99)d、(32.6±5.99)d和27 d。尾静脉成瘤部位播及肝脏、脾脏、胰腺、肾脏、食道、胃、肠、肠系膜、脑、淋巴结、骨、子宫、肌肉等多脏器和组织。BALB/c鼠A20成瘤组织学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成功构建A20皮下移植瘤模型、血行播散性模型,为利用有免疫功能动物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STAT6的表达。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乌梅丸组,模型大鼠成功建立后,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3 ml灌胃,美沙拉嗪组用50 mg/ml的美沙拉嗪混悬液50 mg/100 g灌胃,乌梅丸组给予0.515 g/ml的乌梅丸液3ml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15 d后,取结肠组织,用RT-PCR法检测组织STAT6的表达。结果 STAT6的表达在对照组中较少,在模型组中表达显著上升(P〈0.05),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治疗后STAT6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但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中STAT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可以通过降低结肠组织中STAT6的表达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慢性酗酒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高浓度灌酒组、中浓度灌酒组及灌水对照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分析各组大鼠血清NSE水平与大鼠脑损伤的关系.结果 高、中浓度灌酒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灌水对照组(P<0.01);高浓度灌酒组血清NSE水平高于中浓度灌酒组(P<0.05);随着灌酒时间延长,高、中浓度灌酒组血清NSE值均明显增加(P<0.05),灌水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脑组织形态学观察,大鼠血清NSE水平升高程度与脑组织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慢性灌酒可使大鼠血清NSE水平升高,随浓度增高和染毒时间延长增高更明显,血清NSE水平与脑组织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提示NSE表达水平可作为慢性酒精中毒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 1(PDCD 1)基因rs 2227982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关于PDCD 1基因rs 2227982多态性与AS相关性的病例 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2月。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共纳入5个病例 对照研究,共计968例AS患者和985例非AS对照,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T等位基因人群AS发病风险高于C等位基因人群(OR=174,95%CI 148~206,P<0001);TT基因型人群AS发病风险高于CC基因型人群(OR=188,95%CI 130~273,P=0001);TT+CT基因型人群AS发病风险高于CC基因型人群(OR=229,95%CI 165~318,P<0001);但TT基因型人群AS发病风险与CT基因型人群(OR=081,95%CI 055~119,P=0283)和CT+CC基因型人群(OR=133,95%CI 094~189,P=011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的证据表明,PDCD 1基因rs 2227982多态性可能会增加AS的发病风险。由于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