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7篇 |
免费 | 215篇 |
国内免费 | 2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6篇 |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75篇 |
口腔科学 | 54篇 |
临床医学 | 558篇 |
内科学 | 271篇 |
皮肤病学 | 61篇 |
神经病学 | 130篇 |
特种医学 | 195篇 |
外科学 | 364篇 |
综合类 | 1160篇 |
预防医学 | 392篇 |
眼科学 | 25篇 |
药学 | 514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77篇 |
肿瘤学 | 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267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206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28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年龄因素与成人肾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与成人肾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特点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42例成年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和〉60岁组,对3组患者发病性别比例、症状表现、病理表现、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年龄因素与成人肾恶性肿瘤发病特点的关系。结果 3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2:1.0、1.8:1.0、2.3:1.0,〈4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3,P=0.033);偶发癌所占比例〈40岁组与〉60岁组均低于40~60岁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在各种肾实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4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60岁组肾盂肿瘤比例为26.6%,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01);〈40岁组中10.2%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为高度分化不良或未成熟组织肿瘤,高于其他2组,但仅与〉60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3组临床分期构成比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0岁组中25.4%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年龄与成人肾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特点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年龄人群具有不同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双骨瓣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行肿瘤切除双骨瓣成形术,先取颞枕游离骨瓣(乙状窦后),再通过磨钻,游离出乳突表面骨瓣(乙状窦前)。保留骨性半规管、耳蜗的完整性,避免将乳突及岩骨根部大部分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2例脑脊液耳漏,无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术后3、6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采用双骨瓣成形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分析评价我国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状况,供临床研究和科研参考。方法从政府相关部门、营养专业委员会、欧洲临床营养产品分类现状分析。结果产品分类出自不同部门,有各υ的分法,多年来变化不断。结论科学分类强烈影响有效管理,监控疗效,评估医保影响,持续引进新型品种。 相似文献
75.
年龄与成年人肾细胞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年龄与成年人肾细胞癌(renalcell carcinoma,RCC)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0例病理确诊的成年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10岁以下组(≤40岁)、40-60岁组、60岁以上组(≥60岁),对三组患者的症状表现、病理学特点、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以此了解年龄与成年人RCC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40岁以下组偶发癌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10-60岁组(X^2=3.294,P=0.070),60岁以上组则显著低于40-60岁组(X^2=3.950,P=0.047);分化不良RCC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1.6%vs.5.2%vs.2.7%),且40岁以下组与60岁以上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8);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同样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且40岁以下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临床分期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Ⅰ期所占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Ⅱ期在10岁以下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而Ⅰ期+Ⅱ期在40-60岁组中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偶发癌在各年龄组的不同比例值是导致不同年龄组患者临床分期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淋巴结转移及分化不良RCC是导致这种差异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至2001年手术切除的T3、T4胃癌118例。将无腹膜转移的96例作为预防性研究组,其中42例行IPHC,54例单纯手术作对照,随访观察术后生存情况和IPHC对腹膜复发的预防作用;将有腹膜转移的22例作为治疗性研究组,其中10例行IPHC,12例作对照,观察术后生存期。同时对全组IPHC(52例)和单纯手术者(66例)进行总的生存分析比较。结果 预防性研究组中,IPHC者术后1、2、4年生存率为85.7%、81.0%和63.9%,优于单纯手术者(77.3%、61.0%和50.8%)。C0x模型提示,IPHC是T3、T4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腹膜复发率10.3%,低于单纯手术者的34.7%。治疗性研究组中,IPHC者术后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10个月)较单纯手术者(中位生存期5个月)长。全组IPHC病例总的术后1、2、4年生存率(76.9%、69.2%和55.2%)高于单纯手术的病例(66.2%、49.7%和41.4%)。结论 IPHC可提高B、L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Smad1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例12~18岁志愿者分为两组:AIS组20例,同年龄正常对照组10例。分别从髂前上棘处骨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2代行表型鉴定,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两组患者MSCs中Smad1的表达情况。结果:AIS组与对照组Smad1mRNA水平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4.48±0.58和1.03±0.22,蛋白水平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62±0.55和0.84±0.22。不论是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AIS组Smad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mad1在AIS患者MSCs中表达强度异常,可能与AIS发病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干预对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闸北分院收治的462例不完全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387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83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6例,单纯后路减压术78例),非手术组75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12~27个月,432例患者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为93.51%,手术组改善率(381例,98.45%)高于非手术组(51例,68.00%).各组治疗后A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各组治疗前后ASIA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手术组ASIA评分差值大于非手术组(P<0.05),而且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ASIA评分差值大于单纯后路手术(P<0.05).结论 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宜早期外科干预,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错构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比较,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杭州市西溪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3例胆管错构瘤患者超声声像图表现,根据其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胆管错构瘤超声声像图特点:肝内多发散在囊性回声,囊壁较厚、无包膜、形态不规则,部分不伴增强效应;肝实质回声弥漫性改变,合并多发高回声及低回声结节;肝内多发散在彗星尾征。超声造影显示:肝内囊性病灶为无增强区,高回声低回声病灶为“等进等出”增强模式。结论胆管错构瘤的超声声像图具有特异性表现,提高对其超声声像图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和微卫星表型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MALT淋巴瘤(实验组)和20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照组)中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情况。应用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实验组的微卫星表型,分析其与MMR蛋白的关系。结果 (1) MMR蛋白表达分为3种: 缺失(-),强弱不等阳性(+++),强阳性(+++)。MMR蛋白在实验组表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LH1[0%(-),45%(+++),55%(+++)],MSH2[0%(-),60%(+++),40%(+++)],PMS2[2.5%(-),45%(+++),52.5%(+++)]相比,MSH6[7.5%(-),80%(+++),12.5%(+++)]在实验组缺失率和强弱不等表达率最高。MMR蛋白在实验组有3例(7.5%)部分缺失,2例为MSH6缺失,1例为MSH6和PMS2共同缺失;在对照组有1例PMS2缺失5%(1/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H6在87.5%(35/40)实验组淋巴滤泡内存在斑驳阳性现象,在对照组淋巴滤泡内未见斑驳阳性(0%),两组免疫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实验组中,35例(87.5%)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MSS),1例(2.5%)为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 MSI-L),4例(10%)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5例MSI中有2例MSI-H为MSH6缺失,其余3例MSI未出现MMR蛋白缺失。35例MSS中有1例为MSH6和PMS2共同缺失。(3) 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的MSI-H率(10%,4/40)高于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缺失的检出率(7.5%,3/4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率一致性达92.5%(37/40)。结论 MALT淋巴瘤可检测到低频率的MSI-H表型和MMR蛋白缺失,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MSH6在MALT淋巴瘤的淋巴滤泡内存在高频斑驳阳性的免疫形态,可辅助鉴别肿瘤性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