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7篇 |
免费 | 215篇 |
国内免费 | 2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6篇 |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75篇 |
口腔科学 | 54篇 |
临床医学 | 558篇 |
内科学 | 271篇 |
皮肤病学 | 61篇 |
神经病学 | 130篇 |
特种医学 | 195篇 |
外科学 | 364篇 |
综合类 | 1160篇 |
预防医学 | 392篇 |
眼科学 | 25篇 |
药学 | 514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77篇 |
肿瘤学 | 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267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206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28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缺血性脑血管病304例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11A)188例,脑梗死116例,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判断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狭窄段长度及程度.结果 304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227例(74.7%),可判断责任血管193例(85.0%),其中单纯颅外血管病变104例(53.9%),单纯颅内血管病变70例(36.3%),颅内外串联病变19例(9.8%),TLA组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TIA组.两组责任血管狭窄的长度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更多见,但责任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长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2.
云芝糖肽对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云芝糖肽(PSP)对HBV感染者体外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SP与HBV感染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共培养,用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液中IFN-γ及IL-12的水平.结果:HBV感染者和健康人的PBMC在PSP作用下培养72h,上清液中IFN-γ和IL-12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健康人PBMC培养上清液中分泌的IFN-γ和IL-12的水平普遍高于HBV感染者.结论:PSP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诱发HBV感染者的免疫效应,上调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表达,说明PSP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可能在治疗HBV慢性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磺胺嘧啶锌软膏、湿润烧伤膏3联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5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磺胺嘧啶锌软膏及湿润烧伤膏涂抹包扎,对照组采用碘伏纱布湿敷包扎,观察总有效率和换药次数。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3联外用药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5.
46.
1 临床资料例 1,男 ,31岁 ,农民 ,发作性左侧腰痛伴血尿、发热 4a余 ,于 1999年 3月 1日入院 ,测体温 37 8℃ ,左肾区压痛及叩击痛均阳性。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示 :白细胞 3~ 4/HP ,蛋白 ,血常规示 :白细胞 16 6× 10 9/L ,中性 0 86 ;肾功能示 :肌酐 173 9μmol/L ;B超提示 :左肾上极实质性脓肿 (未液化 ) ,左肾周围炎 ;CT检查表现为左肾上极局限性类圆形低密度肿块 ,CT值为 41~ 5 2Hu ,增强扫描示CT值为 45~ 5 4Hu ,双肾显影迟缓。经肾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示左肾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合并有急进性肾炎 ,转内科治…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双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患侧上肢肌张力的关系,探讨F波在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7—2015-7作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脑卒中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选取3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8名,女12名。应用丹麦丹迪公司生产的Keypoint.ne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F波测定,对脑卒中组患者患侧、健侧及正常对照组F波的潜伏期、出现率、传导速度、波幅及面积进行比较。对脑卒中组患侧上肢进行改良Ashworth评分(MAS),并与F波部分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脑卒中组患侧、健侧与正常对照组间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及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波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组患侧F波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1),波幅增高(P0.01),面积增大(P0.01),而F波潜伏期与出现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脑卒中患者患侧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传导速度减慢(P0.01),而健侧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脑卒中患者患侧F波波幅与腕及四指M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906,P0.01;r=0.685,P0.01),F波面积与腕及四指M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917,P0.01;r=0.669,P0.01),F波传导速度与四指MAS评分呈负相关(r=-0.524,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波波幅及面积分别与MAS评分存在正相关,F波传导速度与四指MAS评分存在负相关,F波的传导速度、波幅及面积可作为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评价客观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连续性观察兔肢体电烧伤后骨骼肌MRI平扫、增强及DWI成像特点,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6只实验兔,制作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 h、24 h、48 h、72 h行双后肢MRI平扫、DWI检查(b=600 s/mm2)及造模肢增强扫描,每个时间点扫描完成后随机抽取2只兔处死,取病变肌肉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兔电极入口及出口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肿胀(入口处损伤更重),局部皮下软组织间隙少量积液(14例)。骨骼肌可见“袖套样”损伤、“夹心样”坏死,整体呈“跳跃性”分布(16例),随时间延长,损伤肌肉肿胀更明显、病变范围扩大、边缘逐渐模糊不清,电极入口处较出口处损伤累及更多肌群。T2WI损伤肌肉呈片状高信号、稍高信号、低信号,部分混杂,24 h较2 h信号稍减低;T1WI抑脂序列呈斑片状稍低、稍高混杂信号,但所显示病变范围明显小于T2WI;增强扫描2 h时病变区明显强化,24~72 h强化程度逐渐减低、范围逐渐减小;DWI示受损肌肉呈明显扩散受限高信号,随时间延长,病变范围逐渐... 相似文献
49.
中药经皮给药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脂质体作为新型载体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经皮给药可以提升药物在局部的皮内滞留或(和)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显著改善药效。该文从皮肤屏障的特点、中药经皮给药概况、脂质体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皮内滞留、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透皮吸收等5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常规脂质体以及传递体、醇质体、萜质体、甘油体、表面修饰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的应用,并提出了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升制剂技术水平和提高研究技术水平三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根据是否在术前30min时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观察记录隐性失血量、输血率等指标。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19(325~786)m L和913(681~1259)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1)。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7(301~653)m L和738(502~94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P=0.019)。术后凝血机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输血人数及输血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0.010)。结论氨甲环酸可减少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